..續本文上一頁下契衆生可度之機。】度這個衆生,契合這個根機他就要度,【故曰契經。有教經、行經、理經之別。】意思經分作叁種:教、行、理,底下先解釋這個教經,什麼叫做教經呢?教經就是說【此經能诠之聲名句文。】我們講話要用聲音,聲音一字、一字的名相寫起來叫做名,名湊起來叫做一句、一句,一句、一句造成文章,所以聲、名、句、文不是連貫的,是頓號,頓號,頓號,頓號,意思就更說聲音講一講就産生名相,用文字把它寫出來,這個名相湊起來就是一句、一句,一句、一句把它連接起來,咦!就是文章的意思,文章的意思。【與所诠】,诠就是解釋,能诠,能诠就是有那個能力,我們要用聲音或是用名相,或是用句,或是用文來解釋,所解釋的是什麼呢?與所诠,所解釋的,就是要解釋這本經,教我們要相【之信】佛祖,要發【願持名。】持阿彌陀佛這個聖號,所以能,能诠,就是能夠解釋的這個聲音、名相、句跟文章,所解釋的是阿彌陀佛的這個信願持名念佛,就是教我們要相信,要發願,要持名。【皆是對機之教。】針對這衆生的根機的教化。【爲教經。】這叫做教經。【其中所授執持名號。】所謂執持名號就是說不用觀想也不用看佛像,一心一意只聽自己在念佛,我用一個辦法很好用,諸位!你可以試試看,我都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個燈、兩個燈、叁個燈,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個燈、兩個燈、叁個燈,叁聲,叁聲,前面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四聲加起來剛好十聲,所以十聲,十、十、十,十個十剛好一百,這樣心都不會亂,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都不用看佛祖的像,只聽自己的聲音聽得很清楚,每一個念頭念得很清楚,這是在修叁昧,念佛叁昧,最好是明心見性,在座諸位!你若明心見性,他二十四小時都在念佛,他在跟你講話,他佛號就跑出來,所以《六祖壇經》要看,我在《六祖壇經》裏面悟到緣起性空的道理,悟到絕對無爭的道理,世間只有一種人他可以活得很快樂,就是與世無爭,與世無爭的人不是跟世間都沒有鬥爭,不是這個意思,與我們心所産生的空間、時間無所爭端,是不要跟自己過意不去,意思是說不懂得生命的人生命對我們是一種懲罰,我們不要懲罰自己,那就要無爭,簡單講就是說你在《六祖壇經》裏面,你就會發現到你若以清淨心別人害不死你,以清淨心,所以我在《六祖壇經》悟到很多道理,我深深感到安詳很重要,我們這個心安詳很重要,所以我們的戒挸(挸jiǎn:拭。字幕是“戒挸”,從法師的語言中聽起來像是“戒規”二字)第一條就是說:真觀照,保持妙妙安詳,我們要觀照每一秒都保持得很快樂,這樣就接近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本性就是每一秒都這麼快樂,都這麼快樂,這樣慢慢我們就會了解到平等心,無所執著的心,無相的心,無鬥爭心,這是我們的本性,所以我今天有很多這個外境,建這個道場的逆境,包括落成時這樣搗亂,爲什麼我會那麼冷靜,我就是在《六祖壇經》當中悟到,悟到冤冤相報這不是辦法,只要我們有悟性,我們學佛就是學兩個字,學佛就是學兩個字:心安。我們若能夠……,我們的心能夠安,其他不重要,學佛就是學這兩個字而已,我的心確實沒有對不起衆生,衆生要怎麼攻擊沒有關系,我的心很安詳,我確實不是這種人,你怎麼講都沒有關系,我就是在《六祖壇經》裏面悟到這句,所以爭與道相違,鬥爭跟我們修行互相違背,所以我們要歡喜心接受這個逆境,歡喜心接受這個逆境,這樣我們的活得很清涼,別人是希望我們氣得半死,我們卻是很歡喜來接受,我們就沒有感覺,所以我說雖然我們學淨土,所以我認爲這個,我很贊歎這本《六祖壇經》,非常贊歎,我一輩子所得到的,《印光大師全集》讓我得到最多,第二本就是《六祖壇經》,這是兩本經典讓我得到感觸最大,最大的利益,所以說我們若要執持名號,我們要放得下,要觀空,觀無常,觀世間無常唯一的辦法要從空性下手,從本性下手,本性下手,所以說若要明心見性要有相當的智慧的人,必須要透過研究《六祖壇經》,去參,去回光返照,很快你就會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所以其中所授執持名號,【清淨叁業之行。爲行經。】要怎麼做呢?要執持名號,要清淨叁業,清淨叁業,很簡單,在座諸位!你若清淨這顆心,叁業都清淨,身、口、意嘛!色身,你若心清淨,身絕對不會去造業,殺、盜、淫絕對不會去做,你若心清淨你就不可能去講是非,不可能去講惡口,不可能去兩舌讓人鬥爭,離間人家的感情,不可能這樣,口業清淨,若意業清淨的人他就無貪、無嗔、無癡,他雖然有家庭,有夫妻,但是他本身而言叁業清淨,心清淨你即使是有家庭的這個在家人照樣清淨,心若不清淨,即使讓你剃度出家照樣不清淨,所以心的清淨就是本性,本性你要去觀照才有可能,觀照,所以我們若要上課以前爲什麼要誦這個清淨的戒規,清規,就是要讓諸位叁業清淨,要先學修養,學修養才來學這個道,沒有修養光是要學道哪有可能,做人都不夠資格怎麼學道?所以要怎麼行呢?要執持名號,叁業清淨,爲行徑。【所有依正莊嚴。】依報跟正報莊嚴,【不出一心實相之理。】一心就是我們的本性,實相就是無相無不相的道理。【爲理經。經題六字講竟。】前面是別題,底下是通題,別題的意思就是說“佛說阿彌陀”就是別,“經”就是通,每一本都是經,但是別只有一本叫做“佛說阿彌陀”。
甲二疏題
【疏題。要解二字。要是重要。】綱,【綱要。】的意思,重要,綱要。【蕅公老人。】這在講蕅益大師。【智慧宏深。不事廣釋。】不事廣釋就是不做廣泛地解釋,只要簡單,簡單的意思。【但著《要解》者。】著這個《要解》,作這個《要解》的意思。不事廣釋就是他不做很大的解釋,只有簡單的《要解》。【欲將彌陀一經。重要之綱宗。提挈以示人也。】簡單,講這個簡單就是了。【略講本經要義。】底下要畫起來。一、直诠無上心要。要畫起來。然後,二、直示法門要。然後,叁、正示執持名號以立行。一、二、叁,你先把它畫起來。一、直诠無上心要。二、直示法門要。叁、正示執持名號以立行。有叁種:
【一、直诠無上心要。】直诠無上的心要,這個“诠”就是解釋的意思,直接解釋無上的心要,【此經。】就是《阿彌陀經》,【佛說西方極樂。依正莊嚴。即是唯心之淨土。自性之彌陀。】就是我們的本心唯心的淨土,我們本性的彌陀。【一切依正。不離吾人心性之外。】我們人的心性就是包括太虛空,無量無邊的極樂世界,無量無邊的世界就是包括在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就是極樂世界,不離我們的心性之外。【此心非肉團之假心。非意識之妄心。乃是包太虛。周沙界。】沙界的意思就是以前印度全都用恒河,佛在講經都用恒河沙來解釋,沙界就是一粒沙當作一個叁千大千世界,周沙界就是量周沙界,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意思是說心包這個太虛空,量,這個量,周滿了無量無邊的叁千大千世界,所以沙界是一粒沙當作一個叁千大千世界的意思。【豎窮橫遍之真心。生唯心淨土。】豎窮橫遍之真心,豎就是貫通,貫通。(橫遍,)豎窮就是叁際,橫遍就是十方,所以你加上去,所以你加上去,豎窮底下寫:叁際,過去、現在、未來,橫遍底下寫:十方,橫遍十方。豎窮叁際,橫遍十方之真心,真心,生唯心淨土。【即是生現在極樂世界。唯心所現之淨土。非別有一淨土也。見自性彌陀。即是見現在說法。唯心所現之彌陀。非另有一彌陀也。】是我們本性所現的,因爲阿彌陀佛有願力,我們的本性又清淨,所以我們就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是我們的本性,所以你要講二也對,你要講一也對,你要講無也對,要講無,本來就無,要講一而言,阿彌陀佛就是我們,我們就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要講二也對,阿彌陀佛的願力跟我們的自力,加起來所産生的這個唯心淨土,要講二也對,要講一也對,要講無也對,所以佛門是圓滿的,你無法破解,沒有漏洞,非另有一個彌陀,【若依報。若正報。皆不離心。】都不能離開我們的心。【此爲本經之綱要。】綱要。
【二、直示法門要。】就直接開示法門的重要。【此經。佛教人專持彌陀名號。】在旁邊用一個括弧,就是不雜修,專持彌陀名號就是不雜修,一直念佛,這意思就是說不要今天拜這本經說這本經很好,地藏法門很好,藥師法門也不錯,觀音菩薩修行法門也不錯,密宗灌頂也不錯,禅宗,這也不錯,意思就是說這本經最重要就是不准雜修,要專持阿彌陀佛的聖號,簡單講一句就是念珠拿在手上二十四小時都要念佛,不雜修,不准雜修。【以修淨土之行。】修這個淨土之行。【行由信願而立。】我們要去做,要去修行,這個行是從哪裏來的,信,一定要深信阿彌陀佛的願力,要深信本師釋迦牟尼佛絕對沒有妄語,要深信諸佛不打妄語的贊歎,信,願呢?要從內心發出來,要從內心發出來願意往生極樂世界,每天發願,天天發願,早課發願,晚課發願,這是願力。故經中先詳細,【故經中先詳陳】,陳就是敘述,先詳細來講這個【依正莊嚴以起信。】意思是說《彌陀經》先告訴我們極樂世界有多好,有蓮花、七寶池、欄楯,種種很好,黃金鋪地,有多好又有多好,用這個環境,講這個阿彌陀佛這個依報的莊嚴,偉大之處,無量壽,無量光,我們聽到這樣覺得很好,所以以起信,起信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産生信心,一定要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沒有別條路可以走。【次特勸應求往生以發願。】第一個是先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依報、正報的莊嚴,讓我們相信,再來他就勸告我們,應當求往生,要發願,要發願,執持名號來求往生,發願來往生極樂世界,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叁、正示執持名號以立行。】第二個就是開示法門的重要,…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