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一卷▪P18

  ..续本文上一页下契衆生可度之机。】度这个众生,契合这个根机他就要度,【故曰契经。有教经、行经、理经之别。】意思经分作三种:教、行、理,底下先解释这个教经,什么叫做教经呢?教经就是说【此经能诠之声名句文。】我们讲话要用声音,声音一字、一字的名相写起来叫做名,名凑起来叫做一句、一句,一句、一句造成文章,所以声、名、句、文不是连贯的,是顿号,顿号,顿号,顿号,意思就更说声音讲一讲就产生名相,用文字把它写出来,这个名相凑起来就是一句、一句,一句、一句把它连接起来,咦!就是文章的意思,文章的意思。【与所诠】,诠就是解释,能诠,能诠就是有那个能力,我们要用声音或是用名相,或是用句,或是用文来解释,所解释的是什么呢?与所诠,所解释的,就是要解释这本经,教我们要相【之信】佛祖,要发【愿持名。】持阿弥陀佛这个圣号,所以能,能诠,就是能够解释的这个声音、名相、句跟文章,所解释的是阿弥陀佛的这个信愿持名念佛,就是教我们要相信,要发愿,要持名。【皆是对机之教。】针对这众生的根机的教化。【为教经。】这叫做教经。【其中所授执持名号。】所谓执持名号就是说不用观想也不用看佛像,一心一意只听自己在念佛,我用一个办法很好用,诸位!你可以试试看,我都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个灯、两个灯、三个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个灯、两个灯、三个灯,三声,三声,前面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四声加起来刚好十声,所以十声,十、十、十,十个十刚好一百,这样心都不会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都不用看佛祖的像,只听自己的声音听得很清楚,每一个念头念得很清楚,这是在修三昧,念佛三昧,最好是明心见性,在座诸位!你若明心见性,他二十四小时都在念佛,他在跟你讲话,他佛号就跑出来,所以《六祖坛经》要看,我在《六祖坛经》里面悟到缘起性空的道理,悟到绝对无争的道理,世间只有一种人他可以活得很快乐,就是与世无争,与世无争的人不是跟世间都没有斗争,不是这个意思,与我们心所产生的空间、时间无所争端,是不要跟自己过意不去,意思是说不懂得生命的人生命对我们是一种惩罚,我们不要惩罚自己,那就要无争,简单讲就是说你在《六祖坛经》里面,你就会发现到你若以清净心别人害不死你,以清净心,所以我在《六祖坛经》悟到很多道理,我深深感到安详很重要,我们这个心安详很重要,所以我们的戒挸(挸jiǎn:拭。字幕是“戒挸”,从法师的语言中听起来像是“戒规”二字)第一条就是说:真观照,保持妙妙安详,我们要观照每一秒都保持得很快乐,这样就接近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就是每一秒都这么快乐,都这么快乐,这样慢慢我们就会了解到平等心,无所执著的心,无相的心,无斗争心,这是我们的本性,所以我今天有很多这个外境,建这个道场的逆境,包括落成时这样捣乱,为什么我会那么冷静,我就是在《六祖坛经》当中悟到,悟到冤冤相报这不是办法,只要我们有悟性,我们学佛就是学两个字,学佛就是学两个字:心安。我们若能够……,我们的心能够安,其他不重要,学佛就是学这两个字而已,我的心确实没有对不起众生,众生要怎么攻击没有关系,我的心很安详,我确实不是这种人,你怎么讲都没有关系,我就是在《六祖坛经》里面悟到这句,所以争与道相违,斗争跟我们修行互相违背,所以我们要欢喜心接受这个逆境,欢喜心接受这个逆境,这样我们的活得很清凉,别人是希望我们气得半死,我们却是很欢喜来接受,我们就没有感觉,所以我说虽然我们学净土,所以我认为这个,我很赞叹这本《六祖坛经》,非常赞叹,我一辈子所得到的,《印光大师全集》让我得到最多,第二本就是《六祖坛经》,这是两本经典让我得到感触最大,最大的利益,所以说我们若要执持名号,我们要放得下,要观空,观无常,观世间无常唯一的办法要从空性下手,从本性下手,本性下手,所以说若要明心见性要有相当的智慧的人,必须要透过研究《六祖坛经》,去参,去回光返照,很快你就会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所以其中所授执持名号,【清净三业之行。为行经。】要怎么做呢?要执持名号,要清净三业,清净三业,很简单,在座诸位!你若清净这颗心,三业都清净,身、口、意嘛!色身,你若心清净,身绝对不会去造业,杀、盗、淫绝对不会去做,你若心清净你就不可能去讲是非,不可能去讲恶口,不可能去两舌让人斗争,离间人家的感情,不可能这样,口业清净,若意业清净的人他就无贪、无嗔、无痴,他虽然有家庭,有夫妻,但是他本身而言三业清净,心清净你即使是有家庭的这个在家人照样清净,心若不清净,即使让你剃度出家照样不清净,所以心的清净就是本性,本性你要去观照才有可能,观照,所以我们若要上课以前为什么要诵这个清净的戒规,清规,就是要让诸位三业清净,要先学修养,学修养才来学这个道,没有修养光是要学道哪有可能,做人都不够资格怎么学道?所以要怎么行呢?要执持名号,三业清净,为行径。【所有依正庄严。】依报跟正报庄严,【不出一心实相之理。】一心就是我们的本性,实相就是无相无不相的道理。【为理经。经题六字讲竟。】前面是别题,底下是通题,别题的意思就是说“佛说阿弥陀”就是别,“经”就是通,每一本都是经,但是别只有一本叫做“佛说阿弥陀”。

  

甲二疏题

  【疏题。要解二字。要是重要。】纲,【纲要。】的意思,重要,纲要。【蕅公老人。】这在讲蕅益大师。【智慧宏深。不事广释。】不事广释就是不做广泛地解释,只要简单,简单的意思。【但著《要解》者。】著这个《要解》,作这个《要解》的意思。不事广释就是他不做很大的解释,只有简单的《要解》。【欲将弥陀一经。重要之纲宗。提挈以示人也。】简单,讲这个简单就是了。【略讲本经要义。】底下要画起来。一、直诠无上心要。要画起来。然后,二、直示法门要。然后,三、正示执持名号以立行。一、二、三,你先把它画起来。一、直诠无上心要。二、直示法门要。三、正示执持名号以立行。有三种:

  【一、直诠无上心要。】直诠无上的心要,这个“诠”就是解释的意思,直接解释无上的心要,【此经。】就是《阿弥陀经》,【佛说西方极乐。依正庄严。即是唯心之净土。自性之弥陀。】就是我们的本心唯心的净土,我们本性的弥陀。【一切依正。不离吾人心性之外。】我们人的心性就是包括太虚空,无量无边的极乐世界,无量无边的世界就是包括在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就是极乐世界,不离我们的心性之外。【此心非肉团之假心。非意识之妄心。乃是包太虚。周沙界。】沙界的意思就是以前印度全都用恒河,佛在讲经都用恒河沙来解释,沙界就是一粒沙当作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周沙界就是量周沙界,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意思是说心包这个太虚空,量,这个量,周满了无量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所以沙界是一粒沙当作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意思。【竖穷横遍之真心。生唯心净土。】竖穷横遍之真心,竖就是贯通,贯通。(横遍,)竖穷就是三际,横遍就是十方,所以你加上去,所以你加上去,竖穷底下写:三际,过去、现在、未来,横遍底下写:十方,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之真心,真心,生唯心净土。【即是生现在极乐世界。唯心所现之净土。非别有一净土也。见自性弥陀。即是见现在说法。唯心所现之弥陀。非另有一弥陀也。】是我们本性所现的,因为阿弥陀佛有愿力,我们的本性又清净,所以我们就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是我们的本性,所以你要讲二也对,你要讲一也对,你要讲无也对,要讲无,本来就无,要讲一而言,阿弥陀佛就是我们,我们就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要讲二也对,阿弥陀佛的愿力跟我们的自力,加起来所产生的这个唯心净土,要讲二也对,要讲一也对,要讲无也对,所以佛门是圆满的,你无法破解,没有漏洞,非另有一个弥陀,【若依报。若正报。皆不离心。】都不能离开我们的心。【此为本经之纲要。】纲要。

  【二、直示法门要。】就直接开示法门的重要。【此经。佛教人专持弥陀名号。】在旁边用一个括弧,就是不杂修,专持弥陀名号就是不杂修,一直念佛,这意思就是说不要今天拜这本经说这本经很好,地藏法门很好,药师法门也不错,观音菩萨修行法门也不错,密宗灌顶也不错,禅宗,这也不错,意思就是说这本经最重要就是不准杂修,要专持阿弥陀佛的圣号,简单讲一句就是念珠拿在手上二十四小时都要念佛,不杂修,不准杂修。【以修净土之行。】修这个净土之行。【行由信愿而立。】我们要去做,要去修行,这个行是从哪里来的,信,一定要深信阿弥陀佛的愿力,要深信本师释迦牟尼佛绝对没有妄语,要深信诸佛不打妄语的赞叹,信,愿呢?要从内心发出来,要从内心发出来愿意往生极乐世界,每天发愿,天天发愿,早课发愿,晚课发愿,这是愿力。故经中先详细,【故经中先详陈】,陈就是叙述,先详细来讲这个【依正庄严以起信。】意思是说《弥陀经》先告诉我们极乐世界有多好,有莲花、七宝池、栏楯,种种很好,黄金铺地,有多好又有多好,用这个环境,讲这个阿弥陀佛这个依报的庄严,伟大之处,无量寿,无量光,我们听到这样觉得很好,所以以起信,起信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产生信心,一定要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没有别条路可以走。【次特劝应求往生以发愿。】第一个是先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庄严,让我们相信,再来他就劝告我们,应当求往生,要发愿,要发愿,执持名号来求往生,发愿来往生极乐世界,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三、正示执持名号以立行。】第二个就是开示法门的重要,…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一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