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極樂。直上九蓮。則但受諸樂。方是更無可取。】無可取,到極樂世界當然是無可取了,最好的。【以現前方便欣厭取舍。而至究竟不取不舍也。前欣厭取舍。是即理之事。後取舍究竟。是即事之理。
故妙宗下引證。妙宗鈔問雲:至理微妙。】這個道理非常地微妙。【不垢不淨。無取無舍。今立垢】就是【(指穢土)淨】就是清淨,【(指淨土)令人取舍。既乖妙理。即非上乘。
答雲。取舍若極。(即究竟)與不取不舍。】就是全都一樣,【亦非異轍。】就是不同,沒有不同,這中間,這轍,異轍,【轍者車路。此中問意。乃偏理而廢事。答處乃即事而達理。】這不要誤解。
【我等發心修行。但老實念佛。求出娑婆。求生極樂。從事實上做起。最爲穩當。千萬不可執理廢事。】什麼叫做執理廢事呢?啊!我已經開悟了,我已經是徹悟的人了,我不用念佛,我本性就是佛了,不可以這樣子,我們的功夫還沒到開悟的境界,我們還要再用功,還要再用功,我們一品惑都沒斷當然我們還要再用功。【蓮池大師雲:著事。而念能相繼。】著這個事相就是說我拿這串念珠,二十四小時都要用功,要念佛,所以能夠淨念相繼。【不虛入品之功。】不虛就是不會白費進入這個九品蓮花的功德,意思是說功不唐捐,意思是說雖然你著這個事相,總比在講這人道理的人還行,只會講道理的人他不修行,他不拜佛不念佛,只是整天在打這個高空炮,沒有用,叫做執理廢事,執理廢事,所以我們還是要從事相,還是要用功,著事,念能相繼,我們念念相繼,而能夠這個念相繼,每一個念我們都能夠相繼,不虛入品之功,才不會白費我們的修行。【執理。】以爲自己自毀長城,道理都通達。【而心實未明。】而他的心確確實實未明。【反受落空之禍。】反過來掉進去空的這個禍患,意思是說不要講你很行,不要講你很有修行,不要講你已經開悟,不要講你是聖人,不要講你是菩薩,要老老實實我是凡夫,我要認真用功,我要認真修行,這句話意思就是這樣。
【解】設不從事取舍。】從這裏開始,對吧!因爲我准備到了九十幾頁不曉得講到哪裏,對不起!設不從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執理廢事。既廢于事。理亦不圓。若達全事即理。(信)則取亦即理。舍亦即理。(願)一取一舍。無非法界。故次信而明願也。】這句是假設說我們若沒有對事相去取跟舍,但尚不取不舍,意思就是說我們一般的人聽到佛法,聽到我本性自有光明,我自心就有唯心的淨土,我不用修行了,我已經了解本性了,我就是佛了,我也不用拜佛,不用用功,不用持咒了,但尚不取不舍,我不用取了,不用取了,不用求往生極樂世界,我也沒有什麼好舍,沒什麼好舍就是習氣還留著,跟隨習氣一直走,做錯事情說是他的定力,自己一些習氣說他就是修行有到那裏,比如說一個人他喝酒,他就說:我心中有佛就好。我心中有佛就好,因此只有不取不舍就是說不去精進用功來執持名號,往生極樂世界,不舍就是說他習氣都不放掉,就保持原來這樣,他雖然了解本性就是佛,但是他不要從事相去用功,我們本來就是要用功早課、晚課,要精進拜佛、念佛,他現在了解我們本性就是佛,佛陀在世也沒有這樣共修,佛陀在世也沒這樣修,藉一些理由,怕辛苦,不取不舍,這就是執理廢事,執理廢事就是說他只知道道理,但是他忘記要確確實實一點一滴去修行,他只知道佛法很好,只知道我們本性(自性)具足光明,卻是任他的習氣,他的錯誤,一直去做錯事情,所以叫做執理廢事,不精進在事相用功,只想他本性就是光明的,他就是佛,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唯心淨土,既然廢于事,理亦不圓,不圓滿,既然你廢掉這個事相,這個道理當然是不圓滿,一個道理有圓滿的人,他二十個小時也是用功在念佛,他雖然在念佛而言,但是念念都是從本性出來的佛,他雖然證悟到本性,但是也很用功在念佛,簡單講一句話叫做事理圓融,不像一般的人他了解一些佛法,殺、盜、淫、妄亂造業這樣說他就是菩薩,他就是菩薩,這種廢事,理也不圓滿,所以我們一輩子,佛就是我們的模範,佛難道有說:我證到佛果我就可以亂來。我就可以殺生、偷盜、邪淫,我就可以做這種事嗎?佛也沒有這樣,佛他道理了解,他證悟到本性,但是卻是他在事相他攝愛一切的威儀,他用功在普度一切衆生,所以佛陀的本性圓滿,在事相當中他又不犯戒,他又攝受這個威儀,意思是說事理圓融,事理圓融,若達全事即理,我們若是相信全事即理的意思,就是說你若能了解一切的事相在修行,會歸這個本性當下就是我們的本體,就是我們的理性,所以叫做全事即理,全事即理就是說我拜佛我觀照無生,能禮所禮性空寂,我念佛,能念所念當下就是雙亡,我在拜佛的時候,觀照無生,我在念佛的時候也觀照無生,雖然念而不念,不念而念,雖然拜佛就是等于不拜佛,沒有一切的拜佛,當下就是在禮佛,全事即理,則取也是理,舍也是理,取就是說我今天要來用功,要求往生極樂世界,我本性也是清清淨淨,本性就是佛,但是不防礙我拜佛,舍也是理,我若舍掉這個事相的東西,邊些外在的東西,當下也是本性,因爲本性本來就不增不減,意思就是說你一取一舍當下就是我們的本性,無非法界,法界就是我們《華嚴經》講的,無非法界當下就是真如,當下就是本性,當下就是一真法界,當下就是清淨心,無非法界,取跟舍都是我們的本性,都是我們的理體,無非法界,所以第二信而明願,要深信,要了解這個願,要了解這個願,所以我這句話再簡單解釋一下,設不從事取舍,你若是沒有從這個事相去取跟舍,你只是不取也不舍,不取就是不執取這個佛號來修行,來求往生極樂世界,來發願求往生極樂世界,你也不舍,沒有舍掉這些習氣,事相錯誤的東西,就是執理廢事,只知道本性是佛,但是你不想用功,廢掉這個事相的用功,既然廢掉這個事相的用功,當然我們的理性就不會圓滿,你若是能夠達到當下修行一切念佛的事相,就是無念的本性,你若能夠能拜佛的這個身心當下就是我們清淨的本性,所以你取也是我們的本性,舍也是我們的本性,一取一舍無非就是法界真如的本性,所以第二要信,信我們的本性,取舍要圓滿,全事即理,所以要了解這種願的發,發這個願,下面說:
【講】講解,【設使世人念佛。不從事相發願。舍】放下這個【穢取】邊個【淨】土【。但重理性。不取不舍。】本性就是佛,我不用取也不用舍,【此即執理廢事。】執理就是說我只了解,但是不好好去修行,甯將他的習氣錯誤繼續存在,這叫做執理廢事。【亦是不離取舍。】不離就是離不開這個取跟舍,【何以故。執理就是偏取于理。廢事就是偏舍于事。取舍宛然。既廢于事。理亦不得圓通。豈是大乘。理事無礙之道耶?】所以說何以故?執理就是偏取于理,就是重視這個道理而已,若廢事就是偏舍于事,偏舍于事就是說只從這個事相這樣舍,比如說我這個事相舍掉,但是你本來的本性你不了解,這樣也不可以,所以這個舍有包括很多種,包括很多種,比如說你拜佛,你舍,這樣就是不拜佛,偏舍于事就是說……,或是說我有在拜佛,我有在拜佛,但是我想:我的本性就是佛,我不用修行,這叫做廢事,偏舍于事,不要做這種事情叫做舍于事,取舍宛然,既廢于事,取舍宛然,既廢于事,理也是不得圓通,取跟舍清清楚楚,你以爲廢于事,你若不要修行你道理也不會圓融,雖然說你取跟舍你都清清楚楚,但是你不修行,廢于事就是我不要修行,這個道理也不會圓滿,也不會通達,這哪裏是說大乘佛法理事無礙的道理呢?這絕對不是。
【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也是理,舍也是理,一取一舍,無非法界,【下五句。】意思是說【謂若能了達全事即理。】所有的事相當下悟到就是我們的本性,【具大乘正信者。則取亦即理。】所有的執取,因爲你取到極樂世界,取無所取,取到後來清淨心,極樂世界現前,極樂世界就是我們的唯心所造,所以你雖然取,執著,執著到無所著,無所不著,這就是我們的本性。【舍亦即理。】你舍,舍掉一切,你都不要去修行,當下悟到我們清淨的本性,你有舍跟沒舍都一樣,本性就無所舍,簡單講這句話就是講,若取也理,舍也理,就是說本性你即使取也是沒有增加,舍也是沒有減少,簡單說取就是不增的意思,簡單講不增就是我們的本性,舍就是說,不減也是我們的本性,這句話就是《心經》的意思,所以說取跟舍,取就是增加,你取就是增加,增加當下本性也沒增加,舍,不減,本性就不減,不增不減就是我們的本性,你一增一減也是我們的本性,因爲這是虛妄的東西,你若當下悟到法界的本性,你要如何執取呢?你是佛,我要度無量的衆生,他用這個事相,取,執取,要度這個衆生,實無衆生可度,因爲他通達本性,你舍,佛祖他舍掉一切無所舍,你說:佛祖我若放棄,我不要拜佛,不要念佛,我都不修行,當下就是佛,你要修什麼佛,對不對?舍掉一切他當下也是不減,他增加要執著一切來度衆生,他也是不減他的本性,也是沒有增加他的本性,所以說【一取一舍。無非全體法界。】全都是我們的法界,本性。【此文當舉喻以明之。】用一個舉例,明之,【若能了達全波是水。】我們若是能了解所有的波浪全都是水,我們看這個海,這個海一波、一波,又一波一直起來,所有的波就是這個水,【則水是水。波亦是水。水波雖有二名。同一濕性。】全都是濕性。【而念佛舍穢取淨。正是起大乘正信。而發大乘宏願。故次信而明願也。】我們相信極樂世界,我們說信自、信他、信因、信果等等,明這個願,了解這個願。
【解】言執持名號。(行)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信則便信擬議則不堪。)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爲佛種。執持登不退也。】執取名號這就是行,要去做,要專…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