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用哪一世来受记?
【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
现在以三世来推论,了解一切法无生,若用过去生受记,过去生已经灭。
【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
到底要受什么记?生之后马上灭,不曾停过。
【如佛所说。比丘】佛就对比丘这样讲。【汝今即时]】即时就是现在,当下这一念【亦生亦老亦灭。】
为什么说生?因为对后念而言,此刻是生;
为什么说老?对前念而言,这念比前念还老,所以是老;
什么是灭?前念生,这念就是灭,就是这样;
这念灭当下又是生,意思是说可以说生、可以说老、也可以说灭,所以说,老人,这个老人不一定指年纪大的人才叫做老人,我们现在每一分、每一秒都向老迈进,我们也叫做老人,老年人,我们也是渐渐向老迈进,哪个人不会老?
所以,剎那间不住,因此可以说生,可以说老,也可以说是灭,看你站在什么角度讲,因为,一切法无所住。
【若以无生得受记者.无生即是正位。】
无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佛,无生就是正位,就是我们所要证得的本来面目。
【于正位中.】要受什么记?因为无生就像尽虚空、遍法界,无所指陈,没有任何地方你能指得出来,【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才叫做无生,对不对?有得就有失,【云何弥勒受一生记乎。】你怎么可以说受一生的记。
【为从如生得受记耶。为从如灭得受记耶。】
所以,如生,你要划一个框框,如灭,也要划一个框框,你才知道他在讲什么。
【若以如生】生的这一念当下就是不生不灭,如生:如如不动的生,生就等于无生。为从如灭,如如不动的灭,当下虽灭可是当下就是如,也就是不生不灭,意思是说如生如灭,生当下就是如,灭当下就是如,那么,我问你:为从如生得受记,还是为从如灭得受记?如虽然是不生灭,但是,跟生灭是不异如,生灭法当下就是如。
若以如生【得受记者】如当下就无生,因为如是不变、不生不灭,
【如】当下就是【无有生。】
【若以如灭得受记者.如无有灭。】
当下不生当然就不灭,你要受什么记?点在哪里?犹如虚空,你拿支笔;画个黑点,为你授记,点下去,点在哪里?虚空要点在哪里?要受记,拿支笔画虚空,点一下,为你授记,要点在哪里?点哪里?没得点,虚空,我们的本性不生不灭,本来就是无来无去,你要为他授什么记。
【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
意思是说无量无边的法虽然不同,无量无边的众生不同,没有一种东西不如,为什么?是非平等、愚痴智慧平等,这才是无生,所以,这就是无记无得,没有所谓的受记,也没有所谓的得。
【若弥勒得受记者.一切众生亦应受记。】因为一切众生也是如,【所以者何。】为什么?
【夫如者不二不异。】
如就是不二,什么叫做不二?凡夫、圣人不二,弥勒是圣人,五阴凡夫的无常之体,跟圣人的体相同,所以不二,不异;没有什么差别。
【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所以者何。】为什么?
【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把笔拿起来,菩提相,在旁边:无相之相就是菩提相。
因为五蕴皆空就是众生相,众生因为五蕴不空,所以,执持有众生相。当下众生就是无相,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生,无生无相就是菩提之相,所以说,弥勒你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也应该得,所以者何,为什么?一切众生就是菩提相,因为一切众生当下就是空相。
【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度。所以者何.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
没有所谓的生灭。
【即涅磐相.不复更灭。】
因为佛本身没有生灭的观念,因为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是寂灭。
【是故弥勒无以此法诱诸天子。实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亦无退者。】
因为维摩诘居士所讲的都是讲究竟法,究竟之处,所以,简单讲,在凡夫位而言,还没证得本来不二、无生法门,还是方便讲:有发菩提心。不然,省庵大师如何作《劝发菩提心文》,但是,我们要了解,劝发菩提心而无菩提心可发,无相修行才能成佛道。
【弥勒。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
因为菩提是无相,菩提是寂灭为相,你现在教他法,变成着相的法,这样不对。
什么叫做菩提?生死相同、凡圣一同、善恶一同,你要先舍分别的菩提之见,才是真正菩提,
【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色身没有菩提之相,心也没有,因为众生是见有菩提可得,众生就执着,我们的内心若求菩提,菩提离我们愈远。所以,不能用色身求菩提,也不能用心求菩提,菩提当下放下,一切法空相就是菩提。
什么叫做菩提?
【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这个太棒了!
意思是说我们的本性无一切相,寂灭能够让我们的心达到最清净处,寂灭就是没有纷乱、没有烦恼、没有争吵、没有对立,远离一切相,不着一切相,离一切相就是寂灭,寂灭就是令心无所罣碍,无一切相,离一切烦恼,无罣碍、纵横自得、自在无碍的寂灭,才是真正的菩提相,因为它灭诸相故。
【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
因为我们有能观跟所观,我们有一个能观照,跟一个所观照的外表,所以,不观是菩提就是没有能所,这个观就是外缘。因为,一切都是因缘法,你有所谓的观照,当然外面是缘生缘灭,观照这个色身也是因缘生、因缘灭,所以,不观就是没有能观以及所观,能、所双亡才是真正菩提之相,离诸缘故。菩提不能让你观,当体就是无生,观,愈观就愈远。
【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
注意!这个行就是念,没有所谓菩提的念头,意思是说我现在想成佛,我要用功、精进修行,就是犯了这毛病。
所以有很多人:我如何打佛七,我如何用功、我如何持咒。一天到晚炫耀自己,这种修行变成我慢或是骄傲,这样不对。不行是菩提:没有菩提可修,他没有想“我在修菩提”。
【断是菩提.舍诸见故。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
注意!不应有所谓菩提之见,断是菩提:除掉我在修行的菩提之见。所以断就是不应该有所谓的菩提之见,所以,断就是菩提,断掉菩提之见叫做菩提,因为舍诸见故,断掉菩提之见,才是真正的菩提,舍诸见故。
离才是菩提,离什么呢?离开一切妄想才是真正菩提,我们每天都用妄想过日子,你若没有妄想,你怎么会贪,你若没有妄想,你怎么会瞋,你若没有妄想,你怎么会愚痴,你若没有妄想,你怎么会烦恼。一切都是妄想、颠倒,妄想接着是颠倒,搞不清楚状况,拿捏不准,所以,放不下、斩不断、理还乱,为什么?无明,妄想,一切都是妄想。
【障是菩提.】障什么?【障诸愿故。】
诸愿,这个愿就是求。
这个障不能解释作障碍,注意听!这个障要解释作除掉、停止,你要停止才是菩提,停止一切的追求,才能得到菩提之道。所以,障是菩提,这句话一定有很多人..,看书一定会误解,障是菩提:意思是要除掉有所求,停止有所求,停止追求才是菩提。
障诸愿故,障不能解释作障碍,要解释作停止诸愿,诸愿就是种种的追求。
障是菩提,停止才是菩提,停止什么?停止种种的追求。
所以,经典没那么简单,自己看一定会误解。
【不入是菩提.无贪着故。】
意思是说菩提无所谓的入跟出,不入是菩提,意思就是菩提之相无所谓的入跟出。
【顺是菩提.】就是随顺我们的本相,顺什么?【顺于如故。】
这个如的用意就是一切法无所著,保持这颗清净心、不生不灭、寂灭、空相、无相、无所求,就是叫做如,所以,要把本性的功夫拿出来,就是这个道理,要把本性的功夫拿出来。
【住是菩提.】住在哪里?【住法性故。】
法性就是空相,所以,住是菩提,住在哪里?住在空性的法性中。
【至是菩提。至实际故。】
际就是实相,实相,一切法都是虚妄,只有实相才是实际的。
【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
意跟法,六识是针对六尘,始终没有离开外相的执着。若悟到菩提当下即是,它不能超出六尘,也就是说虽然我们六识分别六尘,但是,菩提也是当下这一念,所以意跟法,意是对法,本来是二,但是菩提是无心,哪里有所谓的意?哪里有所谓的法?这个意是指第六意识,所以,离开第六意识以及法的对立,没有所谓的二,当下不二就是,意思是说我们的六识都是追求外境,都会让我们分别,但是,有一天,我们若悟到菩提之相,也是当下那一念,也不能离开六识。
【等是菩提.等虚空故。】
平等心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菩提,为什么?如虚空般平等法。
【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
因为菩提不有,所以无生灭,无为才是菩提,无生住灭故。
【知是菩提.】为什么?了解众生心剎那间在变化,【了众生心行故.】
是我们的菩提,因为,我们若有智慧就是有菩提,若有智慧就了解众生心,因为,我们若悟到实相,这是智慧因。
【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
不会是菩提,会意思是说无所谓的交会点,这个会,注意!就是触的意思,接触外境有所谓的交会点,比如说,身体接触到外境,触就是说因缘的和合叫做触,这个不会也可以解释作不触是菩提,就是身根,六根接触到外境,我们认为有一个和合相,不,触当下分析开来,每一种事情都是无生,所以,不会就是没有因缘和合的真实体,当下空性就是菩提之相。
诸入不会故,所有十二入没有所谓的接触点,意思就是都无生,所以说,不会是菩提。这个会就是所谓的触,接触外境;诸入不会故,诸入并没有所谓的触,这就是菩提相。
【不合是菩提.】
注意!不合就是所谓的生死叫做合,从生,讲到生,我们一定是一种死。小学时,我们有连连看,生连到死,爸爸一定是连到妈妈那里,不可能把妈妈连到客兄(红杏出墙),不可能的事,男的连到女的,警察一定连到小偷,警察抓小偷,猫一定连到老鼠,一定的。
合就是:一对叫做合,…
《维摩诘所说经要解 菩萨品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