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死一对、善恶一对;不合就是没有所谓的善恶相、生死相,所以,不合是专指生死,不合:没有生死。
小学有连连看,菩提之相没有连连看,没有生死之相,生死是一个合,所以,没有所谓的生死,是菩提相。【离烦恼习故。】恶劣的习气;习。
【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
无处是菩提,处当然是指外,不然,就是指内,意思是说外没有所谓的形象,内没有所谓的名字可寻,所以,无处就是外面所看到的都是因缘和合,没有一个真实性,无处才是菩提,因为无形色故。
假名为菩提,名字空故。
【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
如化,因为菩提没有取舍,像变化的人,千变万化的人无心,如化,就像化人,变化出来的人一样,为什么?因为变化出来的人没有取舍心,所以,如化就是无取舍心,就是菩提。
【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
内心既然常常静,外乱就没有用,内心若清净心,无所著、无所住,外境不会扰乱我们。
【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
性无不净,所以,寂是无不善,善寂就是善顺寂灭,常静之道,所以,善寂是菩提。
所谓善寂就是说把内心处理得很好,恰到好处的寂静,一般不是执空就是执有,这不能称为善寂,因为,本性清净故。
【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
无取,因为众生都是追求,所以有攀缘,我们若没有执着,离开攀缘才是真正菩提。
【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
因为万法同一体性,无论是非善恶都平等相,
【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无比就是没有对立,没有任何的比较,无比就是无法比喻,以这样来描述可能比较恰当。因为这菩提相是妙绝言语、文字所无法比喻的。
【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
因为这很深奥,不是很有智慧的人无法了解。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无生法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光严童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你去拜访他。
【光严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我不够资格,【诣彼问疾。】去探望维摩诘,我不够资格。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想起过去,【出毘耶离大城。】离开毘耶离大城。
【时维摩诘方入城。我即为作礼】我就向他顶礼,
【而问言。】
而问言是维摩诘问光严童子,不是光严童子问维摩诘。维摩诘就这样问我。
【居士。从何所来。答我言。】
回答维摩诘居士。他就这样讲,这个「答我言」写得很简单,应该讲,他就回答维摩诘居士,而这么说。
【吾】光严童子是【从道场来。】
因为他写得太简单,所以,很多人这段看不懂,我再读一遍:时维摩诘才进城,光严童子,我光严童子就向他顶礼,而问言是说而维摩诘就这样问我,居士,从何所来,你从哪里来?因为,以前没有标点符号,所以都打句号,看起来很困难,所以,有时候都会看错。
维摩诘居士就问:居士!你从哪里来?答我言,回答维摩诘,居士!我从道场来。道场大部分都是清净之处,因为光严童子喜欢修行,他喜欢安静处。
前面说他出毘耶离大城找道场。维摩诘居士知道他要来找道场,所以他就示现从外面进来,要对他开示:真正的道场到处都是,没有一处不是我们的道场,是我们的心不清净,所以才找外面的道场。
【我问。】光严童子就问维摩诘居士。【道场者.何所是。】什么才是真正的道场?
【答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
维摩诘居士回答:直心才是道场。
所以,现在无论是出家人也好,或是准备出家也好,大家都说:我要找道场,但是,他不知道,我们的道场就在心中。我常告诉他:如果在深山林中修行,就会成就,那么这些猴子、鹿,野生动物,大家都在荒郊野外生活,大家都会成佛?不是这样子,如果吃素食就会成佛,那这些鹿、羊,每只都是吃草的。要了解,有智慧、有菩提心、有直心才是道场,才是我们成佛的根本。所以说,直心才是道场。
为什么?不会虚假故,人就是虚假,虚假是因为无明,无明盖住,透过意识的执着,所以所做的事都不能通达我们的本性,因为我们有私心。所以,我们每件事都透过自私的观念,透过我执的观念,因此,会把本性扭曲。
【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
发行,注意听!就是真正去实行才是所谓的道场,就是要去做,不能空谈理论,发心去实践,才能成办一切事情,只说得很好,却不去做,这样没有用。
【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
深心就是信仰到极点,为什么?它会增加功德。
【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
因为直心转换后会变成深心,深心久了就是菩提心,你的觉性就不会被埋没,这颗菩提心才是我们真正的道场。
无错谬就是没有错误。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就是我们的道场。我觉得这句话很有意思,什么是真正的道场?觉悟的心才是道场,好比说我们用一颗愚痴心,愚痴,没有智慧,终日迷迷糊糊,贪、瞋、痴具足,我慢具足,邪见具足,住哪间道场都没用,住哪间道场你会成就?愚痴心,我执、我见;若菩提心就是觉性心,用觉性、清净觉悟的心才是我们的道场,因为有觉性,他就会有正知正见,他就不会错误。
【布施是道场.】为什么?三轮体空而【不望报故。】
【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
为什么?有戒行,愿就具足。你想要达到你的愿,那你必须要持戒。
【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心无碍故。】
为什么说忍辱是道场?
我告诉诸位!忍辱是道场,是就一般事相来讲。若要说真的,以我现在,我认为无相才是真正的道场,无相,忍辱接近中道的思想,若要直接进入忍辱的道场,直接无相,无一切相,世间本来就是众生相,纷争、讲人家的坏话、攻击、伤害、自私自利、斗争、口业,这是真的,世间也不用忍耐,也不必讲有个忍耐的念头,讲忍耐是方便法,所以,自己要创造一个很轻松的世界,我们要自己创造一个很轻松、很欢喜的世界,那个叫做无相世界,你怎样都没关系,我连接受都不接受,犹如拳头打虚空般,我都不接受,你有接受就会伤害。
我现在举个例子,两个人对打,两个功夫都很行,比赛能够显示谁比较行,哦!这个比较行,两个对打,但是,遇到一个没练功夫的人,他还没打就先跑了,他(没功夫者)离得很远,他(功夫者)连打都打不到,我输他,摆明认输,另一个就让他赢,依你之见,是跟他对打的人比较行,还是跑的人比较行?我认为跑的人比较行,因为不用跟他对打,他也不必赢,你跟他对打,再怎么壮也会受伤,两败俱伤。
所以说,不要用抗拒的心态来面临这个世间,就是这样,因为世间本来就是这样,难道到现在你还不了解世间的真相?这世间是娑婆世间,本来所有五浊恶世的众生都集中在这里,知道吗?我们就像被抓来关在娑婆世界,我们现在在受刑,像大寮的监狱般被抓去关,现在众生都关在这里,被关的都不是好人,才会被抓来坐牢,大家都不好,我们现在是被抓来坐牢,听得懂吗?所以,在这里想找到好人,很难!很难!听得懂吗?我们是来这里坐牢。
因此,忍辱是道场,其实也不用忍,连动个念头:我忍耐你,你就想:这世界本来就是这样,我是业力来的众生,就是一定要受这种果报,跑不掉,放眼看出去,一切众生都是在造业,没有一个在造功德,别说出家,像你们在家人这样,已经是不得了的人,不得了,哪个在家人愿意坐在这里听师父开示?大家都在看电视,看猪哥亮的歌厅秀,大家都在看那些,谁要来听《维摩诘经》,听不懂,也甘愿坐着打瞌睡,打瞌睡的,我很钦佩他,听《维摩诘经》会听得打瞌睡,我很钦佩他,他不在电视前打瞌睡,却跑到这里打瞌睡,还是有功德,到佛祖面前钓鱼(打瞌睡)也有功德,不二法门,对不对?佛说睡着即非睡着,睡与非睡不二,对不对?同此理,你想想看!所以说,愿意来这里打瞌睡,我很钦佩他。
所以说,忍辱是道场,话虽如此说,其实,无相才是真正道场,无相就是离一切相,白天发生的事情,到晚上统统忘记了,没关系。晚上发生的事情,到第二天统统忘记了,你修持力够,当相即道,即处即离,你若够力量,你若有智慧,你马上发生事情,几分钟、几秒钟以后,马上就忘记,无相,对不对?所以,连忍辱都不要,要记得!世间的真相,这里就是斗争的地方,娑婆世界,
【精进是道场.不懈怠故。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智慧是道场.现见诸法故。】
精进是道场,精进就是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叫做真正的精进,时时观照自己的心,不让你的心放逸;不懈怠。
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因为我们的心若有定,心就调和。
智慧是道场,就了解一切诸法,现见就是彻底地了解一切诸法叫做现见。人若有智慧当然是彻底了解一切诸法,他绝对不会被碍到。
我告诉你!这里面智慧最重要,你只靠精进、只靠禅定,没有智慧,般若为诸佛之母,佛祖的母亲是谁?佛祖的母亲就是般若智慧。般若为诸佛之母,学佛,你没学般若智慧,若有智慧,你碍不到他,你怎样,他都没关系,统统好。
【慈是道场.等众生故。悲是道场.忍疲苦故。】
慈就是平等心,悲就是专门救度众生,所以,慈是道场,悲也是道场。
【喜是道场.悦乐法故。】
为什么喜是道场?因为听到佛法当作是我们的生命,很欢喜听法。
所以学佛的人才有真正的生命,学佛者真正生命叫做慧命,法身慧命,我们的法身、我们的慧命,是我们真正的生命。所以学佛的人很快乐,他每天来听经就像饮甘露,他来这里听经,坐下来两个小时受用两句话就很欢喜。
什么是道场?慈悲喜舍是道场。一句话就解决了。
我们都找外面的道场。那天,有一个信徒来,我对他开示,众生就是这样,这间道场看一看,看到善知识有一点缺点,再亲近别处,他怎样呢?他就是没发现另外那一个的缺点,为什么?人不是佛祖,都有缺点,听得懂吗?亲近一段时间又看到缺点,他又离开,他不了解所有十方三世一切佛,都以自性清净心为道场,我们现在一直拚外面,一…
《维摩诘所说经要解 菩萨品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