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死一對、善惡一對;不合就是沒有所謂的善惡相、生死相,所以,不合是專指生死,不合:沒有生死。
小學有連連看,菩提之相沒有連連看,沒有生死之相,生死是一個合,所以,沒有所謂的生死,是菩提相。【離煩惱習故。】惡劣的習氣;習。
【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
無處是菩提,處當然是指外,不然,就是指內,意思是說外沒有所謂的形象,內沒有所謂的名字可尋,所以,無處就是外面所看到的都是因緣和合,沒有一個真實性,無處才是菩提,因爲無形色故。
假名爲菩提,名字空故。
【如化是菩提.無取舍故。】
如化,因爲菩提沒有取舍,像變化的人,千變萬化的人無心,如化,就像化人,變化出來的人一樣,爲什麼?因爲變化出來的人沒有取舍心,所以,如化就是無取舍心,就是菩提。
【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
內心既然常常靜,外亂就沒有用,內心若清淨心,無所著、無所住,外境不會擾亂我們。
【善寂是菩提.性清淨故。】
性無不淨,所以,寂是無不善,善寂就是善順寂滅,常靜之道,所以,善寂是菩提。
所謂善寂就是說把內心處理得很好,恰到好處的寂靜,一般不是執空就是執有,這不能稱爲善寂,因爲,本性清淨故。
【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
無取,因爲衆生都是追求,所以有攀緣,我們若沒有執著,離開攀緣才是真正菩提。
【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
因爲萬法同一體性,無論是非善惡都平等相,
【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無比就是沒有對立,沒有任何的比較,無比就是無法比喻,以這樣來描述可能比較恰當。因爲這菩提相是妙絕言語、文字所無法比喻的。
【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
因爲這很深奧,不是很有智慧的人無法了解。
【世尊。維摩诘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光嚴童子。汝行詣維摩诘問疾。】你去拜訪他。
【光嚴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我不夠資格,【詣彼問疾。】去探望維摩诘,我不夠資格。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想起過去,【出毘耶離大城。】離開毘耶離大城。
【時維摩诘方入城。我即爲作禮】我就向他頂禮,
【而問言。】
而問言是維摩诘問光嚴童子,不是光嚴童子問維摩诘。維摩诘就這樣問我。
【居士。從何所來。答我言。】
回答維摩诘居士。他就這樣講,這個「答我言」寫得很簡單,應該講,他就回答維摩诘居士,而這麼說。
【吾】光嚴童子是【從道場來。】
因爲他寫得太簡單,所以,很多人這段看不懂,我再讀一遍:時維摩诘才進城,光嚴童子,我光嚴童子就向他頂禮,而問言是說而維摩诘就這樣問我,居士,從何所來,你從哪裏來?因爲,以前沒有標點符號,所以都打句號,看起來很困難,所以,有時候都會看錯。
維摩诘居士就問:居士!你從哪裏來?答我言,回答維摩诘,居士!我從道場來。道場大部分都是清淨之處,因爲光嚴童子喜歡修行,他喜歡安靜處。
前面說他出毘耶離大城找道場。維摩诘居士知道他要來找道場,所以他就示現從外面進來,要對他開示:真正的道場到處都是,沒有一處不是我們的道場,是我們的心不清淨,所以才找外面的道場。
【我問。】光嚴童子就問維摩诘居士。【道場者.何所是。】什麼才是真正的道場?
【答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
維摩诘居士回答:直心才是道場。
所以,現在無論是出家人也好,或是准備出家也好,大家都說:我要找道場,但是,他不知道,我們的道場就在心中。我常告訴他:如果在深山林中修行,就會成就,那麼這些猴子、鹿,野生動物,大家都在荒郊野外生活,大家都會成佛?不是這樣子,如果吃素食就會成佛,那這些鹿、羊,每只都是吃草的。要了解,有智慧、有菩提心、有直心才是道場,才是我們成佛的根本。所以說,直心才是道場。
爲什麼?不會虛假故,人就是虛假,虛假是因爲無明,無明蓋住,透過意識的執著,所以所做的事都不能通達我們的本性,因爲我們有私心。所以,我們每件事都透過自私的觀念,透過我執的觀念,因此,會把本性扭曲。
【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
發行,注意聽!就是真正去實行才是所謂的道場,就是要去做,不能空談理論,發心去實踐,才能成辦一切事情,只說得很好,卻不去做,這樣沒有用。
【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
深心就是信仰到極點,爲什麼?它會增加功德。
【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
因爲直心轉換後會變成深心,深心久了就是菩提心,你的覺性就不會被埋沒,這顆菩提心才是我們真正的道場。
無錯謬就是沒有錯誤。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就是我們的道場。我覺得這句話很有意思,什麼是真正的道場?覺悟的心才是道場,好比說我們用一顆愚癡心,愚癡,沒有智慧,終日迷迷糊糊,貪、瞋、癡具足,我慢具足,邪見具足,住哪間道場都沒用,住哪間道場你會成就?愚癡心,我執、我見;若菩提心就是覺性心,用覺性、清淨覺悟的心才是我們的道場,因爲有覺性,他就會有正知正見,他就不會錯誤。
【布施是道場.】爲什麼?叁輪體空而【不望報故。】
【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
爲什麼?有戒行,願就具足。你想要達到你的願,那你必須要持戒。
【忍辱是道場.于諸衆生心無礙故。】
爲什麼說忍辱是道場?
我告訴諸位!忍辱是道場,是就一般事相來講。若要說真的,以我現在,我認爲無相才是真正的道場,無相,忍辱接近中道的思想,若要直接進入忍辱的道場,直接無相,無一切相,世間本來就是衆生相,紛爭、講人家的壞話、攻擊、傷害、自私自利、鬥爭、口業,這是真的,世間也不用忍耐,也不必講有個忍耐的念頭,講忍耐是方便法,所以,自己要創造一個很輕松的世界,我們要自己創造一個很輕松、很歡喜的世界,那個叫做無相世界,你怎樣都沒關系,我連接受都不接受,猶如拳頭打虛空般,我都不接受,你有接受就會傷害。
我現在舉個例子,兩個人對打,兩個功夫都很行,比賽能夠顯示誰比較行,哦!這個比較行,兩個對打,但是,遇到一個沒練功夫的人,他還沒打就先跑了,他(沒功夫者)離得很遠,他(功夫者)連打都打不到,我輸他,擺明認輸,另一個就讓他贏,依你之見,是跟他對打的人比較行,還是跑的人比較行?我認爲跑的人比較行,因爲不用跟他對打,他也不必贏,你跟他對打,再怎麼壯也會受傷,兩敗俱傷。
所以說,不要用抗拒的心態來面臨這個世間,就是這樣,因爲世間本來就是這樣,難道到現在你還不了解世間的真相?這世間是娑婆世間,本來所有五濁惡世的衆生都集中在這裏,知道嗎?我們就像被抓來關在娑婆世界,我們現在在受刑,像大寮的監獄般被抓去關,現在衆生都關在這裏,被關的都不是好人,才會被抓來坐牢,大家都不好,我們現在是被抓來坐牢,聽得懂嗎?所以,在這裏想找到好人,很難!很難!聽得懂嗎?我們是來這裏坐牢。
因此,忍辱是道場,其實也不用忍,連動個念頭:我忍耐你,你就想:這世界本來就是這樣,我是業力來的衆生,就是一定要受這種果報,跑不掉,放眼看出去,一切衆生都是在造業,沒有一個在造功德,別說出家,像你們在家人這樣,已經是不得了的人,不得了,哪個在家人願意坐在這裏聽師父開示?大家都在看電視,看豬哥亮的歌廳秀,大家都在看那些,誰要來聽《維摩诘經》,聽不懂,也甘願坐著打瞌睡,打瞌睡的,我很欽佩他,聽《維摩诘經》會聽得打瞌睡,我很欽佩他,他不在電視前打瞌睡,卻跑到這裏打瞌睡,還是有功德,到佛祖面前釣魚(打瞌睡)也有功德,不二法門,對不對?佛說睡著即非睡著,睡與非睡不二,對不對?同此理,你想想看!所以說,願意來這裏打瞌睡,我很欽佩他。
所以說,忍辱是道場,話雖如此說,其實,無相才是真正道場,無相就是離一切相,白天發生的事情,到晚上統統忘記了,沒關系。晚上發生的事情,到第二天統統忘記了,你修持力夠,當相即道,即處即離,你若夠力量,你若有智慧,你馬上發生事情,幾分鍾、幾秒鍾以後,馬上就忘記,無相,對不對?所以,連忍辱都不要,要記得!世間的真相,這裏就是鬥爭的地方,娑婆世界,
【精進是道場.不懈怠故。禅定是道場.心調柔故。智慧是道場.現見諸法故。】
精進是道場,精進就是時時觀照自己的內心叫做真正的精進,時時觀照自己的心,不讓你的心放逸;不懈怠。
禅定是道場,心調柔故。因爲我們的心若有定,心就調和。
智慧是道場,就了解一切諸法,現見就是徹底地了解一切諸法叫做現見。人若有智慧當然是徹底了解一切諸法,他絕對不會被礙到。
我告訴你!這裏面智慧最重要,你只靠精進、只靠禅定,沒有智慧,般若爲諸佛之母,佛祖的母親是誰?佛祖的母親就是般若智慧。般若爲諸佛之母,學佛,你沒學般若智慧,若有智慧,你礙不到他,你怎樣,他都沒關系,統統好。
【慈是道場.等衆生故。悲是道場.忍疲苦故。】
慈就是平等心,悲就是專門救度衆生,所以,慈是道場,悲也是道場。
【喜是道場.悅樂法故。】
爲什麼喜是道場?因爲聽到佛法當作是我們的生命,很歡喜聽法。
所以學佛的人才有真正的生命,學佛者真正生命叫做慧命,法身慧命,我們的法身、我們的慧命,是我們真正的生命。所以學佛的人很快樂,他每天來聽經就像飲甘露,他來這裏聽經,坐下來兩個小時受用兩句話就很歡喜。
什麼是道場?慈悲喜舍是道場。一句話就解決了。
我們都找外面的道場。那天,有一個信徒來,我對他開示,衆生就是這樣,這間道場看一看,看到善知識有一點缺點,再親近別處,他怎樣呢?他就是沒發現另外那一個的缺點,爲什麼?人不是佛祖,都有缺點,聽得懂嗎?親近一段時間又看到缺點,他又離開,他不了解所有十方叁世一切佛,都以自性清淨心爲道場,我們現在一直拚外面,一…
《維摩诘所說經要解 菩薩品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