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要解 菩薩品第四▪P2

  ..續本文上一頁用哪一世來受記?

  【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

  現在以叁世來推論,了解一切法無生,若用過去生受記,過去生已經滅。

  【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

  到底要受什麼記?生之後馬上滅,不曾停過。

  【如佛所說。比丘】佛就對比丘這樣講。【汝今即時]】即時就是現在,當下這一念【亦生亦老亦滅。】

  爲什麼說生?因爲對後念而言,此刻是生;

  爲什麼說老?對前念而言,這念比前念還老,所以是老;

  什麼是滅?前念生,這念就是滅,就是這樣;

  這念滅當下又是生,意思是說可以說生、可以說老、也可以說滅,所以說,老人,這個老人不一定指年紀大的人才叫做老人,我們現在每一分、每一秒都向老邁進,我們也叫做老人,老年人,我們也是漸漸向老邁進,哪個人不會老?

  所以,剎那間不住,因此可以說生,可以說老,也可以說是滅,看你站在什麼角度講,因爲,一切法無所住。

  【若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即是正位。】

  無生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佛,無生就是正位,就是我們所要證得的本來面目。

  【于正位中.】要受什麼記?因爲無生就像盡虛空、遍法界,無所指陳,沒有任何地方你能指得出來,【亦無受記.亦無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才叫做無生,對不對?有得就有失,【雲何彌勒受一生記乎。】你怎麼可以說受一生的記。

  【爲從如生得受記耶。爲從如滅得受記耶。】

  所以,如生,你要劃一個框框,如滅,也要劃一個框框,你才知道他在講什麼。

  【若以如生】生的這一念當下就是不生不滅,如生:如如不動的生,生就等于無生。爲從如滅,如如不動的滅,當下雖滅可是當下就是如,也就是不生不滅,意思是說如生如滅,生當下就是如,滅當下就是如,那麼,我問你:爲從如生得受記,還是爲從如滅得受記?如雖然是不生滅,但是,跟生滅是不異如,生滅法當下就是如。

  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當下就無生,因爲如是不變、不生不滅,

  【如】當下就是【無有生。】

  【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

  當下不生當然就不滅,你要受什麼記?點在哪裏?猶如虛空,你拿支筆;畫個黑點,爲你授記,點下去,點在哪裏?虛空要點在哪裏?要受記,拿支筆畫虛空,點一下,爲你授記,要點在哪裏?點哪裏?沒得點,虛空,我們的本性不生不滅,本來就是無來無去,你要爲他授什麼記。

  【一切衆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衆聖賢亦如也。至于彌勒亦如也.】

  意思是說無量無邊的法雖然不同,無量無邊的衆生不同,沒有一種東西不如,爲什麼?是非平等、愚癡智慧平等,這才是無生,所以,這就是無記無得,沒有所謂的受記,也沒有所謂的得。

  【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衆生亦應受記。】因爲一切衆生也是如,【所以者何。】爲什麼?

  【夫如者不二不異。】

  如就是不二,什麼叫做不二?凡夫、聖人不二,彌勒是聖人,五陰凡夫的無常之體,跟聖人的體相同,所以不二,不異;沒有什麼差別。

  【若彌勒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一切衆生皆亦應得。所以者何。】爲什麼?

  【一切衆生即菩提相。】

  把筆拿起來,菩提相,在旁邊:無相之相就是菩提相。

  因爲五蘊皆空就是衆生相,衆生因爲五蘊不空,所以,執持有衆生相。當下衆生就是無相,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無生,無生無相就是菩提之相,所以說,彌勒你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一切衆生也應該得,所以者何,爲什麼?一切衆生就是菩提相,因爲一切衆生當下就是空相。

  【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衆生亦當滅度。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衆生畢竟寂滅.】

  沒有所謂的生滅。

  【即涅磐相.不複更滅。】

  因爲佛本身沒有生滅的觀念,因爲我們的本性本來就是寂滅。

  【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子。實無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亦無退者。】

  因爲維摩诘居士所講的都是講究竟法,究竟之處,所以,簡單講,在凡夫位而言,還沒證得本來不二、無生法門,還是方便講:有發菩提心。不然,省庵大師如何作《勸發菩提心文》,但是,我們要了解,勸發菩提心而無菩提心可發,無相修行才能成佛道。

  【彌勒。當令此諸天子舍于分別菩提之見。】

  因爲菩提是無相,菩提是寂滅爲相,你現在教他法,變成著相的法,這樣不對。

  什麼叫做菩提?生死相同、凡聖一同、善惡一同,你要先舍分別的菩提之見,才是真正菩提,

  【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色身沒有菩提之相,心也沒有,因爲衆生是見有菩提可得,衆生就執著,我們的內心若求菩提,菩提離我們愈遠。所以,不能用色身求菩提,也不能用心求菩提,菩提當下放下,一切法空相就是菩提。

  什麼叫做菩提?

  【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

  這個太棒了!

  意思是說我們的本性無一切相,寂滅能夠讓我們的心達到最清淨處,寂滅就是沒有紛亂、沒有煩惱、沒有爭吵、沒有對立,遠離一切相,不著一切相,離一切相就是寂滅,寂滅就是令心無所罣礙,無一切相,離一切煩惱,無罣礙、縱橫自得、自在無礙的寂滅,才是真正的菩提相,因爲它滅諸相故。

  【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

  因爲我們有能觀跟所觀,我們有一個能觀照,跟一個所觀照的外表,所以,不觀是菩提就是沒有能所,這個觀就是外緣。因爲,一切都是因緣法,你有所謂的觀照,當然外面是緣生緣滅,觀照這個色身也是因緣生、因緣滅,所以,不觀就是沒有能觀以及所觀,能、所雙亡才是真正菩提之相,離諸緣故。菩提不能讓你觀,當體就是無生,觀,愈觀就愈遠。

  【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

  注意!這個行就是念,沒有所謂菩提的念頭,意思是說我現在想成佛,我要用功、精進修行,就是犯了這毛病。

  所以有很多人:我如何打佛七,我如何用功、我如何持咒。一天到晚炫耀自己,這種修行變成我慢或是驕傲,這樣不對。不行是菩提:沒有菩提可修,他沒有想“我在修菩提”。

  【斷是菩提.舍諸見故。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

  注意!不應有所謂菩提之見,斷是菩提:除掉我在修行的菩提之見。所以斷就是不應該有所謂的菩提之見,所以,斷就是菩提,斷掉菩提之見叫做菩提,因爲舍諸見故,斷掉菩提之見,才是真正的菩提,舍諸見故。

  離才是菩提,離什麼呢?離開一切妄想才是真正菩提,我們每天都用妄想過日子,你若沒有妄想,你怎麼會貪,你若沒有妄想,你怎麼會瞋,你若沒有妄想,你怎麼會愚癡,你若沒有妄想,你怎麼會煩惱。一切都是妄想、顛倒,妄想接著是顛倒,搞不清楚狀況,拿捏不准,所以,放不下、斬不斷、理還亂,爲什麼?無明,妄想,一切都是妄想。

  【障是菩提.】障什麼?【障諸願故。】

  諸願,這個願就是求。

  這個障不能解釋作障礙,注意聽!這個障要解釋作除掉、停止,你要停止才是菩提,停止一切的追求,才能得到菩提之道。所以,障是菩提,這句話一定有很多人..,看書一定會誤解,障是菩提:意思是要除掉有所求,停止有所求,停止追求才是菩提。

  障諸願故,障不能解釋作障礙,要解釋作停止諸願,諸願就是種種的追求。

  障是菩提,停止才是菩提,停止什麼?停止種種的追求。

  所以,經典沒那麼簡單,自己看一定會誤解。

  【不入是菩提.無貪著故。】

  意思是說菩提無所謂的入跟出,不入是菩提,意思就是菩提之相無所謂的入跟出。

  【順是菩提.】就是隨順我們的本相,順什麼?【順于如故。】

  這個如的用意就是一切法無所著,保持這顆清淨心、不生不滅、寂滅、空相、無相、無所求,就是叫做如,所以,要把本性的功夫拿出來,就是這個道理,要把本性的功夫拿出來。

  【住是菩提.】住在哪裏?【住法性故。】

  法性就是空相,所以,住是菩提,住在哪裏?住在空性的法性中。

  【至是菩提。至實際故。】

  際就是實相,實相,一切法都是虛妄,只有實相才是實際的。

  【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

  意跟法,六識是針對六塵,始終沒有離開外相的執著。若悟到菩提當下即是,它不能超出六塵,也就是說雖然我們六識分別六塵,但是,菩提也是當下這一念,所以意跟法,意是對法,本來是二,但是菩提是無心,哪裏有所謂的意?哪裏有所謂的法?這個意是指第六意識,所以,離開第六意識以及法的對立,沒有所謂的二,當下不二就是,意思是說我們的六識都是追求外境,都會讓我們分別,但是,有一天,我們若悟到菩提之相,也是當下那一念,也不能離開六識。

  【等是菩提.等虛空故。】

  平等心才是我們所追求的菩提,爲什麼?如虛空般平等法。

  【無爲是菩提.無生住滅故。】

  因爲菩提不有,所以無生滅,無爲才是菩提,無生住滅故。

  【知是菩提.】爲什麼?了解衆生心剎那間在變化,【了衆生心行故.】

  是我們的菩提,因爲,我們若有智慧就是有菩提,若有智慧就了解衆生心,因爲,我們若悟到實相,這是智慧因。

  【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

  不會是菩提,會意思是說無所謂的交會點,這個會,注意!就是觸的意思,接觸外境有所謂的交會點,比如說,身體接觸到外境,觸就是說因緣的和合叫做觸,這個不會也可以解釋作不觸是菩提,就是身根,六根接觸到外境,我們認爲有一個和合相,不,觸當下分析開來,每一種事情都是無生,所以,不會就是沒有因緣和合的真實體,當下空性就是菩提之相。

  諸入不會故,所有十二入沒有所謂的接觸點,意思就是都無生,所以說,不會是菩提。這個會就是所謂的觸,接觸外境;諸入不會故,諸入並沒有所謂的觸,這就是菩提相。

  【不合是菩提.】

  注意!不合就是所謂的生死叫做合,從生,講到生,我們一定是一種死。小學時,我們有連連看,生連到死,爸爸一定是連到媽媽那裏,不可能把媽媽連到客兄(紅杏出牆),不可能的事,男的連到女的,警察一定連到小偷,警察抓小偷,貓一定連到老鼠,一定的。

  合就是:一對叫做合,…

《維摩诘所說經要解 菩薩品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