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墙外望之人,】就是在宫墙外面看的人,没有办法进去宫中,犹如宫墙于外望,内宫之人,犹站在外面,墙的外面,墙的外面你进不来啊!就是你要修行,才有得其门而入,你不修行没办法,而且修行方法要对!【安能受用?】【喻虽悟藏心,广大圆满,未得修门,】就是你修行不得其门而入,当然【不能证入,何由安住?故请修为当务之急也。华屋之门,即在六根门头,阿难未知,无由得入。】
647页,中间经文:
【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
说:惟愿如来,不舍这个大悲,示我在楞严会中,诸蒙,这个蒙跟暗,「蒙」是比喻这个权宗,锢蔽在一个缘起、因缘法的范围。这个锢就是左边一个金,右边一个固;那个蔽,那是要艹字头,锢蔽权宗。那么「暗」就是昏迷,对这个实相的道理不了解,叫做暗字。那么,「捐」就是弃、放弃。就是弃舍小乘。毕竟可以获得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
此普求入大乘之法,(【此普求入大之法。】)【若不蒙示,则涅槃无路可修,故惟愿如来,不舍无上大悲,指示在会诸蒙暗者。锢蔽权宗】锢蔽权宗就是没有办法放舍缘起法,没有办法。【曰蒙,昏迷实理曰暗;此等即未入华屋,门外汉也。】
【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者:令在会各各回小向大,不住化城,】648页,【前趋宝所,】「捐」就是弃,【捐(弃也)舍昔日修证小乘,有余涅槃,毕竟求得如来极果,无余涅槃。】
【本发心路者:根本发心,下手起修之门路,此即求示因地心。】你因地心就是要正确,所以你发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一定要牢牢记住这一句话,你因不真,果就弯曲了,因地不真,果招纡曲。【若最初发心,能依二根本中真本,】是依不生灭根性,不是依识心修行。【为因地心,则直趣菩提,自然不遭纡曲,即是正修行路。下文佛令从根解结,即本发心路也。】
648页,第五行,
【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佇佛慈旨!】
令有学就是不是四果人,令有学,四果以下的叫做有学。令有学者,从何摄伏,就是从哪里收摄。「摄」就是收摄,「伏」就是降伏,「畴昔」就是往昔,「攀缘」就是意识心,畴昔攀缘之心。令那一些非阿罗汉果的有学,从哪里可以收摄,降伏往昔的攀缘意识心?就是这个意思。得陀罗尼,陀罗尼就是总持,入佛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在楞严会上的这个时候,这些圣凡众,怎么样?伫,「伫」就是等候,等候还有期盼佛的慈旨,就是慈悲的法音。
【此别为有学,正求初心方便。】
【令有学者:即未得无学果位之人,从何方便,可以摄伏畴昔攀缘心?摄,是收摄而不放;伏,是降伏而不动;畴昔指过去,自从无始,以至今生。攀缘心,】攀缘心就是能所不断,【即意识心,攀所缘六尘之境,念念分别取舍,】这个念念特别的重要,意思就是:没有一时一刻、没有一个念头不执着。所以我们众生的苦,是无以复加的,他是二六时中都在苦,你只要不学佛,他二六时中这个念头,要叫他放一下,非常困难!【即二根本中妄本。为楞严大定之障碍,故佛前对阿难,首先破除此心。】
【得陀罗尼:解见第三卷,剖妄出真文中。彼佛云将欲敷演,是知前说】次第三如来藏,【次第三藏,圆融三藏,无不是敷演陀罗尼也。】敷演就是开演。【今欲必得,庶可】庶可就是希望,可以【入佛知见。佛之知见,众生本具,但迷时埋没,佛知见,成为众生知见;悟时显露,众生知见,无非佛之知见,由来生佛不二,只因迷悟成差。若欲入佛知见,】但从根,就是根性,【但从根中入流,】入流,入流就是反过来,入流亡所;顺流是顺着,攀缘这个外尘叫做顺流,入流就是逆流,不缘外尘,也没有能缘的心。从根性中入流,【即便得入。】「入」就是逆流,回光返照的意思,转过来。逆着生死流叫做入流。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人众】但心是专一的,(【心一,】)在会的人众,这个心是非常专一的。【伫候如来慈悲法旨,均欲奋发真修,以免错乱。】这个错乱修习,尤其我们末法这个时代,就特别的多!错乱修习,你讲你的,他讲他的,他讲他那一套,跟你的佛义那一套完全不一样;你讲的这一套跟他们也不一样。现在的修行人也很辛苦,这个人来说药师佛法门很好,他开始诵《药师经》;这个人来跟你讲,说地藏经很好,开始诵《地藏经》;这个人告诉你说,念佛很好,修念佛法门;后来密宗的来告诉你,灌顶很好,可以解冤业,消无量亿劫,是不是?很不错!灌顶修密宗。对于心性法门,不懂也不重视。师父不一样,你修哪一个宗派、法门,我都没意见,但是你一定要开大智慧、要见性,诵《药师经》,《药师经》充满智慧;诵《地藏经》,《地藏经》充满佛的智慧;念佛,念佛充满佛的智慧;持咒,持咒充满佛的智慧;没有什么不好,没有什么不好。所以,佛的智慧还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要明心见性。
649页,【辛二 如来教示一门深入(分四)】
为什么要一门深入呢?众生,你叫他六根同修,他怎么修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你叫他怎么修?当然要一门深入啊!
【壬初 分门以定二义 二 验证以释二疑 三 绾巾以示伦次 四 冥授以选本根】【(壬初分二)】
【癸初 标开妙修行路 二 教明二决定义 今初】
底下,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
【此经家敍述佛意,正为现在回心之众,】回心就是回小向大。【兼为当来大根之机。】就回心声闻。【尔时即阿难请示修门之时,世尊哀愍现会之中,已经回小向大,缘觉、声闻之众,于菩提心未自在者。】【今作二解:一、此众于诸佛如来,修证无上菩提,秘密之因地心(即如来密因,三如来藏心。),悟虽已悟,未得修门,不能证入,】不得其门而入,就是这个意思。【故其心未得自在;】【二、此众于菩提因心(即妙觉明心。),虽然与阿难满慈同悟,前三卷末,各各自知,真心遍常,后承佛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国土,难得圆解,未起真修,尚属不定性,】不定性就是说不一定不会回小向大,不定性声闻就有可能回小向大,要是定性声闻就非常困难!定性就是已经固定了。所以定性声闻很难转,要不定性,他就有救,因为还没有把他锢蔽在权教的二乘人,这不定性就把他转过来。尚属不定性,【难免遇缘便退,无自由分,不得自在。故佛勉以不生疲倦,示以二决定义,】 二决定义 。【欲令不定性,而成决定性矣。】
【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者:及者兼及并及,佛之悲心无尽,欲益现未,】「现」就是现在,「未」就是未来。【当来即未来。佛灭五住烦恼,度二种生死,变易早尽,分段亦离,而归涅槃,大寂灭海。灭后正法住世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末法众生,根浅智劣,而能发菩提心,诚为难能可贵。】在座诸位!你们就是这样,难能可贵!难能(男人)可贵,女人就很尊贵,难能可贵!是不是?我都会把它这样念八个字:难能(男人)可贵,女人尊贵。
【开无上乘,妙修行路者:无上乘,即最上一佛乘,同教一乘,犹为有上;】同教一乘就是说,共同来教导这个一乘,犹为有上。所以这个同教一乘,表示小、中、大统统这样教;如果是别教一乘就同了,不一样,同时教一乘,这个还是有上;现在是别,就是特别,别教一乘,就是special,你到这个机场去,它都有贵宾室,这个算是特别了,一般人不能进去的。【别教一乘,方称无上,是所趣之果,即上阿难所请之无余涅槃。下句是能趣之因,即上本发心路。此云妙修行路,密指耳根圆通,从闻性妙理,起反闻妙智,以妙智照妙理,闻、思、修证。】闻、思、修就是三慧,三学是戒、定、慧,戒学、定学、慧学;而这个慧开出来,就是闻慧、思慧、修慧,所以这个闻、思、修是由慧开出来的。三学叫做戒、定、慧;三慧就是闻慧、思慧、修慧。【上句开字,】就是开无上乘。【对下句】是什么?妙修行路,(【路字,】)所以上面的「开」是指开无上乘;「路」是指妙修行路。【说根本发心,妙修行之路既开,而无余涅槃,无上菩提,斯可希冀矣。】
650页最后一行,
【癸二 教明二决定义(分二)】
【子初 宣示总征 二 分判二义 今初】
【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於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这个意思就是说: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在这个佛如来妙三摩提,一定要精进,不可以生懈怠。
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二决定就是一定要这样做,不这样做,你就不可能解脱!所以底下说: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此先教明二决定义。】
【宣示阿难,及诸现前大众,等未来众生,】「等」就是以及,以及未来的一切众生。【决定发求成无上菩提之心,不愿终止化城,】化城就是得少为足,裹足不前。【有志前趋宝所。】【于佛如来,妙三摩提者:三摩提加一妙字,即阿难所请佛定,第二妙三摩是也。又即经题中,修证了义之功,又即观世音从闻、思、修,所入之三摩地,为诸佛共修之法。不生疲劳倦怠之心,美则美矣!应当先明了,发觉(觉即菩提)】发觉【最初之因地心,还是真心耶?还是妄心耶?】就是你是依真修?还是依妄修?【若依妄心,】来修,【因地不真,果招纡曲,不能得成无上菩提,犹如蒸沙,…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