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牆外望之人,】就是在宮牆外面看的人,沒有辦法進去宮中,猶如宮牆于外望,內宮之人,猶站在外面,牆的外面,牆的外面你進不來啊!就是你要修行,才有得其門而入,你不修行沒辦法,而且修行方法要對!【安能受用?】【喻雖悟藏心,廣大圓滿,未得修門,】就是你修行不得其門而入,當然【不能證入,何由安住?故請修爲當務之急也。華屋之門,即在六根門頭,阿難未知,無由得入。】
647頁,中間經文:
【惟願如來,不舍大悲,示我在會,諸蒙暗者,捐舍小乘,畢獲如來無余涅槃,本發心路。】
說:惟願如來,不舍這個大悲,示我在楞嚴會中,諸蒙,這個蒙跟暗,「蒙」是比喻這個權宗,锢蔽在一個緣起、因緣法的範圍。這個锢就是左邊一個金,右邊一個固;那個蔽,那是要艹字頭,锢蔽權宗。那麼「暗」就是昏迷,對這個實相的道理不了解,叫做暗字。那麼,「捐」就是棄、放棄。就是棄舍小乘。畢竟可以獲得如來無余涅槃,本發心路。
此普求入大乘之法,(【此普求入大之法。】)【若不蒙示,則涅槃無路可修,故惟願如來,不舍無上大悲,指示在會諸蒙暗者。锢蔽權宗】锢蔽權宗就是沒有辦法放舍緣起法,沒有辦法。【曰蒙,昏迷實理曰暗;此等即未入華屋,門外漢也。】
【捐舍小乘,畢獲如來無余涅槃者:令在會各各回小向大,不住化城,】648頁,【前趨寶所,】「捐」就是棄,【捐(棄也)舍昔日修證小乘,有余涅槃,畢竟求得如來極果,無余涅槃。】
【本發心路者:根本發心,下手起修之門路,此即求示因地心。】你因地心就是要正確,所以你發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一定要牢牢記住這一句話,你因不真,果就彎曲了,因地不真,果招纡曲。【若最初發心,能依二根本中真本,】是依不生滅根性,不是依識心修行。【爲因地心,則直趣菩提,自然不遭纡曲,即是正修行路。下文佛令從根解結,即本發心路也。】
648頁,第五行,
【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得陀羅尼,入佛知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在會一心,佇佛慈旨!】
令有學就是不是四果人,令有學,四果以下的叫做有學。令有學者,從何攝伏,就是從哪裏收攝。「攝」就是收攝,「伏」就是降伏,「疇昔」就是往昔,「攀緣」就是意識心,疇昔攀緣之心。令那一些非阿羅漢果的有學,從哪裏可以收攝,降伏往昔的攀緣意識心?就是這個意思。得陀羅尼,陀羅尼就是總持,入佛知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在會一心,在楞嚴會上的這個時候,這些聖凡衆,怎麼樣?伫,「伫」就是等候,等候還有期盼佛的慈旨,就是慈悲的法音。
【此別爲有學,正求初心方便。】
【令有學者:即未得無學果位之人,從何方便,可以攝伏疇昔攀緣心?攝,是收攝而不放;伏,是降伏而不動;疇昔指過去,自從無始,以至今生。攀緣心,】攀緣心就是能所不斷,【即意識心,攀所緣六塵之境,念念分別取舍,】這個念念特別的重要,意思就是:沒有一時一刻、沒有一個念頭不執著。所以我們衆生的苦,是無以複加的,他是二六時中都在苦,你只要不學佛,他二六時中這個念頭,要叫他放一下,非常困難!【即二根本中妄本。爲楞嚴大定之障礙,故佛前對阿難,首先破除此心。】
【得陀羅尼:解見第叁卷,剖妄出真文中。彼佛雲將欲敷演,是知前說】次第叁如來藏,【次第叁藏,圓融叁藏,無不是敷演陀羅尼也。】敷演就是開演。【今欲必得,庶可】庶可就是希望,可以【入佛知見。佛之知見,衆生本具,但迷時埋沒,佛知見,成爲衆生知見;悟時顯露,衆生知見,無非佛之知見,由來生佛不二,只因迷悟成差。若欲入佛知見,】但從根,就是根性,【但從根中入流,】入流,入流就是反過來,入流亡所;順流是順著,攀緣這個外塵叫做順流,入流就是逆流,不緣外塵,也沒有能緣的心。從根性中入流,【即便得入。】「入」就是逆流,回光返照的意思,轉過來。逆著生死流叫做入流。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在會人衆】但心是專一的,(【心一,】)在會的人衆,這個心是非常專一的。【伫候如來慈悲法旨,均欲奮發真修,以免錯亂。】這個錯亂修習,尤其我們末法這個時代,就特別的多!錯亂修習,你講你的,他講他的,他講他那一套,跟你的佛義那一套完全不一樣;你講的這一套跟他們也不一樣。現在的修行人也很辛苦,這個人來說藥師佛法門很好,他開始誦《藥師經》;這個人來跟你講,說地藏經很好,開始誦《地藏經》;這個人告訴你說,念佛很好,修念佛法門;後來密宗的來告訴你,灌頂很好,可以解冤業,消無量億劫,是不是?很不錯!灌頂修密宗。對于心性法門,不懂也不重視。師父不一樣,你修哪一個宗派、法門,我都沒意見,但是你一定要開大智慧、要見性,誦《藥師經》,《藥師經》充滿智慧;誦《地藏經》,《地藏經》充滿佛的智慧;念佛,念佛充滿佛的智慧;持咒,持咒充滿佛的智慧;沒有什麼不好,沒有什麼不好。所以,佛的智慧還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要明心見性。
649頁,【辛二 如來教示一門深入(分四)】
爲什麼要一門深入呢?衆生,你叫他六根同修,他怎麼修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你叫他怎麼修?當然要一門深入啊!
【壬初 分門以定二義 二 驗證以釋二疑 叁 绾巾以示倫次 四 冥授以選本根】【(壬初分二)】
【癸初 標開妙修行路 二 教明二決定義 今初】
底下,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爲當來,佛滅度後,末法衆生,發菩提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
【此經家敍述佛意,正爲現在回心之衆,】回心就是回小向大。【兼爲當來大根之機。】就回心聲聞。【爾時即阿難請示修門之時,世尊哀愍現會之中,已經回小向大,緣覺、聲聞之衆,于菩提心未自在者。】【今作二解:一、此衆于諸佛如來,修證無上菩提,秘密之因地心(即如來密因,叁如來藏心。),悟雖已悟,未得修門,不能證入,】不得其門而入,就是這個意思。【故其心未得自在;】【二、此衆于菩提因心(即妙覺明心。),雖然與阿難滿慈同悟,前叁卷末,各各自知,真心遍常,後承佛法音,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來國土,難得圓解,未起真修,尚屬不定性,】不定性就是說不一定不會回小向大,不定性聲聞就有可能回小向大,要是定性聲聞就非常困難!定性就是已經固定了。所以定性聲聞很難轉,要不定性,他就有救,因爲還沒有把他锢蔽在權教的二乘人,這不定性就把他轉過來。尚屬不定性,【難免遇緣便退,無自由分,不得自在。故佛勉以不生疲倦,示以二決定義,】 二決定義 。【欲令不定性,而成決定性矣。】
【及爲當來,佛滅度後,末法衆生,發菩提心者:及者兼及並及,佛之悲心無盡,欲益現未,】「現」就是現在,「未」就是未來。【當來即未來。佛滅五住煩惱,度二種生死,變易早盡,分段亦離,而歸涅槃,大寂滅海。滅後正法住世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末法衆生,根淺智劣,而能發菩提心,誠爲難能可貴。】在座諸位!你們就是這樣,難能可貴!難能(男人)可貴,女人就很尊貴,難能可貴!是不是?我都會把它這樣念八個字:難能(男人)可貴,女人尊貴。
【開無上乘,妙修行路者:無上乘,即最上一佛乘,同教一乘,猶爲有上;】同教一乘就是說,共同來教導這個一乘,猶爲有上。所以這個同教一乘,表示小、中、大統統這樣教;如果是別教一乘就同了,不一樣,同時教一乘,這個還是有上;現在是別,就是特別,別教一乘,就是special,你到這個機場去,它都有貴賓室,這個算是特別了,一般人不能進去的。【別教一乘,方稱無上,是所趣之果,即上阿難所請之無余涅槃。下句是能趣之因,即上本發心路。此雲妙修行路,密指耳根圓通,從聞性妙理,起反聞妙智,以妙智照妙理,聞、思、修證。】聞、思、修就是叁慧,叁學是戒、定、慧,戒學、定學、慧學;而這個慧開出來,就是聞慧、思慧、修慧,所以這個聞、思、修是由慧開出來的。叁學叫做戒、定、慧;叁慧就是聞慧、思慧、修慧。【上句開字,】就是開無上乘。【對下句】是什麼?妙修行路,(【路字,】)所以上面的「開」是指開無上乘;「路」是指妙修行路。【說根本發心,妙修行之路既開,而無余涅槃,無上菩提,斯可希冀矣。】
650頁最後一行,
【癸二 教明二決定義(分二)】
【子初 宣示總征 二 分判二義 今初】
【宣示阿難,及諸大衆,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叁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雲何初心,二義決定?】
這個意思就是說:宣示阿難,及諸大衆,汝等決定發菩提心,在這個佛如來妙叁摩提,一定要精進,不可以生懈怠。
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二決定就是一定要這樣做,不這樣做,你就不可能解脫!所以底下說:雲何初心,二義決定?
【此先教明二決定義。】
【宣示阿難,及諸現前大衆,等未來衆生,】「等」就是以及,以及未來的一切衆生。【決定發求成無上菩提之心,不願終止化城,】化城就是得少爲足,裹足不前。【有志前趨寶所。】【于佛如來,妙叁摩提者:叁摩提加一妙字,即阿難所請佛定,第二妙叁摩是也。又即經題中,修證了義之功,又即觀世音從聞、思、修,所入之叁摩地,爲諸佛共修之法。不生疲勞倦怠之心,美則美矣!應當先明了,發覺(覺即菩提)】發覺【最初之因地心,還是真心耶?還是妄心耶?】就是你是依真修?還是依妄修?【若依妄心,】來修,【因地不真,果招纡曲,不能得成無上菩提,猶如蒸沙,…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