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令你的心灵自由和成长,令你此生福报无限,永世功德无疆。
·生活要悲智双运:人不能以智力和雄心取代感情;你可以雄心勃勃,但要注重性情的陶冶,千万莫让雄心变成贪婪的野心。理智和感情是不能分家的,它们是人生一体的两面。
·要宽大为怀:对待你的父母和家人一定要宽大,与朋友交往要宽容;肯原谅、不计较、多忍让,才会看到生活的真实和美好。
·克服你的伤痛:人免不了有挫折和失败,它令你痛苦;但要注意,痛苦是生命的基本现象,要振作起来面对它,设法克服它。涉越痛苦是生命的意义,是人生的份内事。
·要有正确的信仰:要坚定相信极乐世界或天国,它是我们未来的旅程;要相信祂的慈悲和度化的愿力,积蓄善行和智慧的往生资粮。
我越是年龄增加,越清楚地看出极乐净土之美和真实,并与我的心识相感应著。我深信:如果人的信、愿、行都能具备极乐世界的德行,而表现在生活中,显露著慈悲喜舍的心识,则虽然活在当下,但却有如置身于净土世界之中。我就是这么想,这么生活与工作。每天念佛时,都充满了希望,并感受到如亲见爹娘一般的温馨、平安和喜悦。
2创意的弹性思考
如果不懂得弹性、创意,而老用一套死规矩来套住自己,那就有想不完的事了。僵化和执著是障蔽创意的主要原因。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变动不羁的,是无常的,所以需要智慧和创意来解决问题;崭新的主意,让我们有能力应变,接受新的挑战,它的根源是弹性。另一方面,我们要把所学得的知识养成工作习惯,建构成即刻可以反应于日常生活的系统能力,这样才能节省精力,有更多时间创造,去克服新问题。
创意常被现有的知识或既成的意见所限,以致失去自由思考,得不到新的点子或灵感。奥奇(Roger Von Oech)是一位研究创意的心理学家,他发现儿童的创意,显然要比成年人好。他说:“在我主持的研讨会中,我曾以黑点示范给数以千计的成年人看,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一个黑点。”不过,到了幼稚园里试验,孩子们争相举手。有说“一顶墨西哥帽子。”有说,“一个烧焦的汉堡。”有说,“一只压扁的臭虫。”孩子们因为无拘无束,所以创意力容易发挥。大人因为有很多定见和规范,所以创见很难脱颖而出。”
有一次,我和大三的同学讨论怎么启发人的创造力。有的人说,“创造力是天生的。”,也有人说“创造力是超越惧怕时,想像力所开的花朵,有时结果,有时没有结出果子来。”另也有人说,“创造是用已知的线索,去寻找未知的答案。”我又把问题推到一个具体的情况上,“如果失恋了怎么办?”我问。有人说“痛哭一场。”有人说“他不爱我自有爱我的人,算不了什么。”有人说,“真幸运,这才有机会找到理想的对象。”还有一个人说,“太难过了,跳楼算了。”这一班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各有不同的看法。有的答案能有效克服困难,有的答案不但不能克服问题,还会衍生其他问题。
创意是解决生活中遭遇难题的指引,有人失业了,能东山再起,意气风发;有人只是一点小事,也会把自己绊倒。我常被问道:
“你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主意,写出偌多的文章?”
“对我来说,创意就像番薯藤,它从一个点延伸到另一个点,在每一个点上生出根,试著落地结个果。种下一株番薯,伸展几条蔓藤出来,就能到处试著结果。也就是说,在生活周遭,你会发现它们彼此启发,互相透露玄机,创意的点子就这样生出来。”
我们常被一些定则绑住,认为一件事情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所以,只要想到一个点子,就误以为是唯一的解答。比如说,你在野地扎营,晚间天气突然变冷,你想到的唯一方法是升火取暖,可是天太黑了,找不到可以升火的木头怎么办?就有人会想出点子,“把塑胶袋剪三个洞,当背心穿。”
奥奇曾问:“失业了怎么办?”一般人的正确想法是:“再找一份工作。”实际上还有第二个答案:
“回到学校去一门新的技艺。”或者第三个答案:
“创立自己的生意。”
因此,学校里所强调的标准答案,只能用在一般条件和知识推理上,实际遇到现实问题,不应被“标准答案”的想法套牢。因此,你的想法必须做个改变。
其次,我们常被垂直思考的刻板印象所限,遵守一套既定的逻辑,便常驳斥这个不可能,那个不合逻辑。其实,我年轻时作过买卖,对市场的变化特别敏感,后来我从事行政工作期间,经常透过市场来看教育行政,推动多项辅导工作,对于新计画的构思和推动,往往大有斩获。美国一位建筑师沙琳(Zero Saarinen),受聘替环球航空公司,在纽约市甘乃迪机场设计一栋建筑。起先的设计模型他一直都不满意,直到有一天,他吃完柚子,凝视柚子的空皮壳,才启发出他设计半圆形的外型,建筑物完成时,立即得到建筑界的赞扬,“该建筑物内部,是流线型曲线和圆形的完整结合。”
人脑产生类比推理的可能性很高,只要你不执著在一个框框或一个限定性逻辑里,就能移动思考,让一个眼前所接触的对象,启发你正在思考的事物。我们从小就受到告诫,“要讲求实际”、“注意不要犯错”等等,我相信在处理财务时要讲求实际,在驾驶波音七四七飞机时你一点也不能犯错,但当你要去尝试解决一个新的问题,如果怕犯错又讲实际,那么创意一定会夭折。
我们在生活之中,常常因为僵化的思考而产生冲突。有一对夫妻告诉我,他们经常采取创意来解决问题。在周休二日上午,太太说,“我上午要去探望一位朋友。”先生说,“我下午要跟生意往来的客户一起打高尔夫球。”他们看看地板没有擦,一堆衣服等著洗。两人互看了一下,觉得对不上来,颇有南辕北辙之感,这时太太说:
“你上午在家洗衣服擦地板,我去看朋友;下午我来烫衣服,准备一个星期需要的食物,你去打高尔夫球。晚上,我们就有时间一起去看一场电影。”
这对夫妻的孩子已经长大,都在外地求学,开始过他们的空巢期生活,但都能互相配合,过得很愉快、有创意。他们说,“如果不懂得弹性、创意,而老用一套死规矩来套住自己,那就有想不完的事了。”
有时候,观念稍稍一转,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就不会变得僵化粗暴。比如说:
“小明!你得先把房间收拾好才可以出去!”正处于反叛期的小明,以不逊或冒犯的口吻说,“不!我要出去打球。”父母可能气急败坏地说,“你若不把房间整理好,就别想出去!”
亲子之间这时就限入僵局,而冲突有可能扩展到不可收拾。当时,若能作另类思考,“他不是在顶撞,不是冲著我而来,这只是独立性增强的现象,以后就会缓和下来。”你就不会讲出重话,孩子出去打完球之后,反而会反省,把房间整理干净。
僵化和执著是障蔽创意的主要原因。如果不幸地加上急躁的个性,那么生活弹性就会减少,创意就更加受到压抑。请记得改变一下想法,你不一定是一位创意天才,但保证可以想出许多好主意,增添你的乐趣,提升生活品质。
3生活的另一视野
不可以富裕的骄纵,不可因贫穷而自暴自弃,两者都有机会,都能开展出生命的新机,重要的是看出它的另一视野,善用它的优势,克服它的贫瘠。
每个人的生活处境不同,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将它归纳在顺逆、成败的二分法之中,刻板地用艳羡的眼光去看繁华,用失意的心情去看平淡。于是失意和得意,就被截然分成两边,而心理上的挣扎和困扰,就在这样的狭隘视野之中滋长,以致看不出生活的美和对心灵的启示。
我常看到清寒家庭的青少年,在半工半读中成长,学会许多生活经验。他们踏实、勤奋、懂得人情世故,更重要的是他们上进的态度,正引导他们走向成功与光明。一位刻苦的大学生说,“家境不好,赐给了我努力打拚的意志。我看得出自己能在艰难中学到许多经验,所以从不抱怨,也不自卑。贫穷是我成长的基点,看来它与富裕的处境,同样对人有帮助,只不过是两者提供了不同的机缘。”我听他的话,欣赏他的眼神和器宇,深深表示认同。
在我的谘商经验中,曾经有一对夫妻,他们非常关心子女,家境也蛮富裕的。他们的理念是给孩子自由,让他们依自己的意思行事,为自己的观念辩解,孩子跟别人冲突,当然也就挺身为他们辩护。孩子无需做家事,无需特别注重待人接物,他们认为孩子不应该世故。那会压抑创造力。孩子学了许多艺能,但都没有认真练习,因为他们反对给孩子压力。学校规定的作业太难、太八股,所以常常指正教师教学的不当。他们真的很关心孩子,抱著一种热忱,以为这就是最好的教育。不过,这对夫妇养育出来的却是一位只知有自己,率性不负责,而没有快乐的少年。我知道他们是从自己狭隘的单向视野去看子女的教育所致。
我不是说富裕和热心教育有什么不对,更不是在赞美贫穷。我是提醒大家,好环境和不好的环境往往是相对的,有好就有脆弱的一面;面对贫瘠环境条件的植物,就发展出强韧的天性。不可以富裕而骄纵,不可因贫穷而自暴自弃,两者都有机会,都能开展出生命的新机,重要的是看出它的另一视野,善用它的优势,克服它的贫瘠。
富有的人有快乐,有享受,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贫穷的人一样有快乐,只是寻找快乐的向度不同罢了。富裕的学生以常常上娱乐场所,歌唱舞咏,旅行郊游,谁不喜欢呢?不过,你如果并不宽裕,而需要打工,要留一点时间来维持学业的水准,你就得减少选择声光之娱,多培养勤奋之乐。
我穷过,知道贫穷的家庭一样可以有温馨,只要你打开一扇窗就可以看到它的绮丽景致。小的时候,老祖父带著我们上山工作,要走两个半钟头才能到工作场。一大早出门,摸黑才回家,吃的穿的都匮乏。不过祖父是有兴致的人,他…
《换个想法更好 第四篇 想法决定心情与作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