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令你的心靈自由和成長,令你此生福報無限,永世功德無疆。
·生活要悲智雙運:人不能以智力和雄心取代感情;你可以雄心勃勃,但要注重性情的陶冶,千萬莫讓雄心變成貪婪的野心。理智和感情是不能分家的,它們是人生一體的兩面。
·要寬大爲懷:對待你的父母和家人一定要寬大,與朋友交往要寬容;肯原諒、不計較、多忍讓,才會看到生活的真實和美好。
·克服你的傷痛:人免不了有挫折和失敗,它令你痛苦;但要注意,痛苦是生命的基本現象,要振作起來面對它,設法克服它。涉越痛苦是生命的意義,是人生的份內事。
·要有正確的信仰:要堅定相信極樂世界或天國,它是我們未來的旅程;要相信祂的慈悲和度化的願力,積蓄善行和智慧的往生資糧。
我越是年齡增加,越清楚地看出極樂淨土之美和真實,並與我的心識相感應著。我深信:如果人的信、願、行都能具備極樂世界的德行,而表現在生活中,顯露著慈悲喜舍的心識,則雖然活在當下,但卻有如置身于淨土世界之中。我就是這麼想,這麼生活與工作。每天念佛時,都充滿了希望,並感受到如親見爹娘一般的溫馨、平安和喜悅。
2創意的彈性思考
如果不懂得彈性、創意,而老用一套死規矩來套住自己,那就有想不完的事了。僵化和執著是障蔽創意的主要原因。
我們生活的世界,是變動不羁的,是無常的,所以需要智慧和創意來解決問題;嶄新的主意,讓我們有能力應變,接受新的挑戰,它的根源是彈性。另一方面,我們要把所學得的知識養成工作習慣,建構成即刻可以反應于日常生活的系統能力,這樣才能節省精力,有更多時間創造,去克服新問題。
創意常被現有的知識或既成的意見所限,以致失去自由思考,得不到新的點子或靈感。奧奇(Roger Von Oech)是一位研究創意的心理學家,他發現兒童的創意,顯然要比成年人好。他說:“在我主持的研討會中,我曾以黑點示範給數以千計的成年人看,他們異口同聲地說,“一個黑點。”不過,到了幼稚園裏試驗,孩子們爭相舉手。有說“一頂墨西哥帽子。”有說,“一個燒焦的漢堡。”有說,“一只壓扁的臭蟲。”孩子們因爲無拘無束,所以創意力容易發揮。大人因爲有很多定見和規範,所以創見很難脫穎而出。”
有一次,我和大叁的同學討論怎麼啓發人的創造力。有的人說,“創造力是天生的。”,也有人說“創造力是超越懼怕時,想像力所開的花朵,有時結果,有時沒有結出果子來。”另也有人說,“創造是用已知的線索,去尋找未知的答案。”我又把問題推到一個具體的情況上,“如果失戀了怎麼辦?”我問。有人說“痛哭一場。”有人說“他不愛我自有愛我的人,算不了什麼。”有人說,“真幸運,這才有機會找到理想的對象。”還有一個人說,“太難過了,跳樓算了。”這一班學生,對同一個問題,各有不同的看法。有的答案能有效克服困難,有的答案不但不能克服問題,還會衍生其他問題。
創意是解決生活中遭遇難題的指引,有人失業了,能東山再起,意氣風發;有人只是一點小事,也會把自己絆倒。我常被問道:
“你怎麼會有那麼多的主意,寫出偌多的文章?”
“對我來說,創意就像番薯藤,它從一個點延伸到另一個點,在每一個點上生出根,試著落地結個果。種下一株番薯,伸展幾條蔓藤出來,就能到處試著結果。也就是說,在生活周遭,你會發現它們彼此啓發,互相透露玄機,創意的點子就這樣生出來。”
我們常被一些定則綁住,認爲一件事情只有一個正確的答案。所以,只要想到一個點子,就誤以爲是唯一的解答。比如說,你在野地紮營,晚間天氣突然變冷,你想到的唯一方法是升火取暖,可是天太黑了,找不到可以升火的木頭怎麼辦?就有人會想出點子,“把塑膠袋剪叁個洞,當背心穿。”
奧奇曾問:“失業了怎麼辦?”一般人的正確想法是:“再找一份工作。”實際上還有第二個答案:
“回到學校去一門新的技藝。”或者第叁個答案:
“創立自己的生意。”
因此,學校裏所強調的標准答案,只能用在一般條件和知識推理上,實際遇到現實問題,不應被“標准答案”的想法套牢。因此,你的想法必須做個改變。
其次,我們常被垂直思考的刻板印象所限,遵守一套既定的邏輯,便常駁斥這個不可能,那個不合邏輯。其實,我年輕時作過買賣,對市場的變化特別敏感,後來我從事行政工作期間,經常透過市場來看教育行政,推動多項輔導工作,對于新計畫的構思和推動,往往大有斬獲。美國一位建築師沙琳(Zero Saarinen),受聘替環球航空公司,在紐約市甘乃迪機場設計一棟建築。起先的設計模型他一直都不滿意,直到有一天,他吃完柚子,凝視柚子的空皮殼,才啓發出他設計半圓形的外型,建築物完成時,立即得到建築界的贊揚,“該建築物內部,是流線型曲線和圓形的完整結合。”
人腦産生類比推理的可能性很高,只要你不執著在一個框框或一個限定性邏輯裏,就能移動思考,讓一個眼前所接觸的對象,啓發你正在思考的事物。我們從小就受到告誡,“要講求實際”、“注意不要犯錯”等等,我相信在處理財務時要講求實際,在駕駛波音七四七飛機時你一點也不能犯錯,但當你要去嘗試解決一個新的問題,如果怕犯錯又講實際,那麼創意一定會夭折。
我們在生活之中,常常因爲僵化的思考而産生沖突。有一對夫妻告訴我,他們經常采取創意來解決問題。在周休二日上午,太太說,“我上午要去探望一位朋友。”先生說,“我下午要跟生意往來的客戶一起打高爾夫球。”他們看看地板沒有擦,一堆衣服等著洗。兩人互看了一下,覺得對不上來,頗有南轅北轍之感,這時太太說:
“你上午在家洗衣服擦地板,我去看朋友;下午我來燙衣服,准備一個星期需要的食物,你去打高爾夫球。晚上,我們就有時間一起去看一場電影。”
這對夫妻的孩子已經長大,都在外地求學,開始過他們的空巢期生活,但都能互相配合,過得很愉快、有創意。他們說,“如果不懂得彈性、創意,而老用一套死規矩來套住自己,那就有想不完的事了。”
有時候,觀念稍稍一轉,父母對子女的態度就不會變得僵化粗暴。比如說:
“小明!你得先把房間收拾好才可以出去!”正處于反叛期的小明,以不遜或冒犯的口吻說,“不!我要出去打球。”父母可能氣急敗壞地說,“你若不把房間整理好,就別想出去!”
親子之間這時就限入僵局,而沖突有可能擴展到不可收拾。當時,若能作另類思考,“他不是在頂撞,不是沖著我而來,這只是獨立性增強的現象,以後就會緩和下來。”你就不會講出重話,孩子出去打完球之後,反而會反省,把房間整理幹淨。
僵化和執著是障蔽創意的主要原因。如果不幸地加上急躁的個性,那麼生活彈性就會減少,創意就更加受到壓抑。請記得改變一下想法,你不一定是一位創意天才,但保證可以想出許多好主意,增添你的樂趣,提升生活品質。
3生活的另一視野
不可以富裕的驕縱,不可因貧窮而自暴自棄,兩者都有機會,都能開展出生命的新機,重要的是看出它的另一視野,善用它的優勢,克服它的貧瘠。
每個人的生活處境不同,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將它歸納在順逆、成敗的二分法之中,刻板地用豔羨的眼光去看繁華,用失意的心情去看平淡。于是失意和得意,就被截然分成兩邊,而心理上的掙紮和困擾,就在這樣的狹隘視野之中滋長,以致看不出生活的美和對心靈的啓示。
我常看到清寒家庭的青少年,在半工半讀中成長,學會許多生活經驗。他們踏實、勤奮、懂得人情世故,更重要的是他們上進的態度,正引導他們走向成功與光明。一位刻苦的大學生說,“家境不好,賜給了我努力打拚的意志。我看得出自己能在艱難中學到許多經驗,所以從不抱怨,也不自卑。貧窮是我成長的基點,看來它與富裕的處境,同樣對人有幫助,只不過是兩者提供了不同的機緣。”我聽他的話,欣賞他的眼神和器宇,深深表示認同。
在我的谘商經驗中,曾經有一對夫妻,他們非常關心子女,家境也蠻富裕的。他們的理念是給孩子自由,讓他們依自己的意思行事,爲自己的觀念辯解,孩子跟別人沖突,當然也就挺身爲他們辯護。孩子無需做家事,無需特別注重待人接物,他們認爲孩子不應該世故。那會壓抑創造力。孩子學了許多藝能,但都沒有認真練習,因爲他們反對給孩子壓力。學校規定的作業太難、太八股,所以常常指正教師教學的不當。他們真的很關心孩子,抱著一種熱忱,以爲這就是最好的教育。不過,這對夫婦養育出來的卻是一位只知有自己,率性不負責,而沒有快樂的少年。我知道他們是從自己狹隘的單向視野去看子女的教育所致。
我不是說富裕和熱心教育有什麼不對,更不是在贊美貧窮。我是提醒大家,好環境和不好的環境往往是相對的,有好就有脆弱的一面;面對貧瘠環境條件的植物,就發展出強韌的天性。不可以富裕而驕縱,不可因貧窮而自暴自棄,兩者都有機會,都能開展出生命的新機,重要的是看出它的另一視野,善用它的優勢,克服它的貧瘠。
富有的人有快樂,有享受,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貧窮的人一樣有快樂,只是尋找快樂的向度不同罷了。富裕的學生以常常上娛樂場所,歌唱舞詠,旅行郊遊,誰不喜歡呢?不過,你如果並不寬裕,而需要打工,要留一點時間來維持學業的水准,你就得減少選擇聲光之娛,多培養勤奮之樂。
我窮過,知道貧窮的家庭一樣可以有溫馨,只要你打開一扇窗就可以看到它的绮麗景致。小的時候,老祖父帶著我們上山工作,要走兩個半鍾頭才能到工作場。一大早出門,摸黑才回家,吃的穿的都匮乏。不過祖父是有興致的人,他…
《換個想法更好 第四篇 想法決定心情與作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