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換個想法更好 第四篇 想法決定心情與作爲▪P3

  ..續本文上一頁教我們怎麼弄點山産來打牙祭,怎麼聽出山雉何時下蛋,就可以有蒸蛋吃。野菜是順手拈來就有的,野果雖不免酸澀,但也時有甜密的滋味。只要你去尋找,有許多美妙的事可以填補艱辛的日子。

  在工作之馀,他會編些故事,都是激勵上進的故事,挾雜革做人做事的道理,邊工作邊談天,一再重播,令你烙記在心。最有趣的事莫過于他所謂的“山樂”了。深山曠野,山谷傳來潺潺急流聲,從山崗往下望去,像蜿蜒的銀色彩筆。他總是在休息時說:

  “聽聽看!深谷急流就是山樂,仰首看看、豎耳傾聽,老鷹的山歌!再聽聽草蟲、野鳥、急流、山谷的回音,它就是山歌山樂。”它確實很美,但我總覺得急流的回聲實在很單調。他卻告訴我:

  “仔細聽,它就像節慶演野臺戲一樣,節奏分明。”他不懂得什麼旋律曲調,只一味要我細聽,說是活生生的衷曲,是大自然在高歌,在演奏。

  “沒有鼓聲,這山樂還是缺少點什麼。”我沒有像他老人家那麼陶醉,那麼凝神欣賞。他解釋道;

  “要傾聽!把你的心跳聲聽進去,把喘息聲也聽進去,再把這山野的靜聲也聽進去。你看它有多好聽。”我試著去聽,也常常這樣聽,終令我忘記工作的辛苦,陶醉在山樂山歌之美。從那時起,我喜歡聽大自然的樂章,它不是人間音樂所能媲美。這些領受是城市的人領受不到的,是慣于世俗之樂的人沒有打開的另一扇視野。

  現在我還是喜歡到山上散步,臺北的近郊雖沒有宜蘭深山那麼壯麗峻峭,沒有急流回聲的山谷,但鳥聲、蟬聲、風聲、雨聲,著實令我著迷。我無需遠行、無需遊名山秀水,就能天天在清晨領受美好的山歌仙樂。我也能領會老祖父的心傳訣妙之處。後來讀到《楞嚴經》上說:

  “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與諸衆生同一悲仰。”

  這令我完全領略個中滋味,它正是祖父所教的技巧,我多麼想把這心得告訴祖父,但他已回歸極樂。不過我知道這扇門是他爲我打于的,令我領略到無窮的寶藏,這是不同境遇得來的。

  現在,我隨時打開心靈生活的另一扇窗,去看處境,去看不同的遭遇。當然,我也把它用在谘商工作上,協助當事人,從他們的處境中,看到新希望和啓示。我的領略是:窮不值得怕,怕的是沒有打開另一個視野,而看不出希望。打擊和苦難也不足畏,只要你拉開另一扇窗,就能從中領會到新的啓示和收獲。至于富裕與騰達呢?你也要看了它的光明,才不會陷入它的局限和泥淖。

  

  4看清挫敗的啓示

  有些人一垮下去便一蹶不振,有些人則能東山再起,重振雄風。它們最大的差別在于能領略病根及其教訓。

  我們習慣于在成功中歌功頌德,卻忽略在失敗中記取教訓。人皆期望成功,但卻忘了成功的經驗,完全奠基在失敗上;成功根本就是從失敗的礦土中提煉出來的,沒有失敗哪來成功。

  每一位來找我谘商的人,都帶著失敗的倦態,但他們卻注定要在失敗的慘痛經驗中,尋找足以照亮自己的明燈。每一個考驗,都具有它的意義和價值,那怕是生一場重病,也都有它的來由。重挫總是帶著新機來到你的生活世界。

  誰都失敗過,美國的華特·狄士尼(Walt Disney)是家喻戶曉的娛樂戲劇藝術大亨,他曾被開革過,失敗過,經營事業的初期曾破産過。亨利·福特(Henry Ford)是福特汽車公司的創辦人,在研發生産之初,同樣破産過。哪一個人沒有失敗過呢?我相信只有平庸的人才沒有失敗的經驗。

  成功與失敗分屬于兩個不同性格的人。能再接再厲,東山再起的人,那是成功者的性格。脆弱而經不起打擊的人,縱有良好的家世淵源,也是扶不起的阿鬥。所以,每一位帶著失敗的痛苦神情來跟我面談的人,我都會協助他尋找新的思考路徑,但他必須學習改變觀念,認識到失敗和痛苦不是一件壞事,它將爲他帶來新的希望和未來。

  有一位被病痛折磨得很辛苦的中年人,一直責怪自己身體不好,才導致事業不順利。他憎恨自己體弱多病,甚至絕望而自暴自棄。他每天待在家裏,把工作丟給妻子掌管,自己成了一位專職的病人;好像他的人生就是爲了生病,除此之外看不出什麼希望。于是他成爲職場上的殘兵敗將,來晤談時,他說:

  “我是一個失敗者,身體孱弱令我無法振作,我絕望、沮喪和虛弱。”

  “你看過醫生嗎?他給你些什麼建議?”我知道像他這麼沮喪的人,醫生必然會建議他調整生活和工作習慣。

  “看過,除了開藥這外,他要我改變生活方式,要多運動,要保持情緒的愉悅,創造一點生活的興致和情趣。這簡直鬼扯蛋!像我這樣的人,連工作的意願都提不起勁,怎麼可能去搞什麼運動,改變什麼生活方式!”我知道他已經自甘墮落,浸陷在令人麻痹的失敗漩渦之中。我說:

  “你知道生病對你的意義嗎?”我試著引導他改變想法。

  “我不知道,它毫無意義,而且是破壞幸福的惡魔。”

  “不,你要弄清楚,在這時候,你似乎需要這個病或生活中的失敗,來提醒你作某些改變,醫生的話是沒有錯的。如果你沒有看清楚自己的需要,對自己的需要作回應,對現在的困境作個補充或調適,你可能會有更大的難題。所以你要覺察它,它在你的心理、生活、工作上隱藏著重要訊息。你一直沒有去處理它,才導致持續的生病。你想想它是在提醒你些什麼?病是來提示你某些信息的。”

  “你是說,我的病痛和今天的落寞遭遇,是在提醒我走向一個嶄新的方向和改弦易轍的訊息?”我告訴他:“這是確切的事,任何痛苦、疾病和失敗,不能以抱怨來看它,不能以敵意來對待它。它是自然派來的使者,要來告訴你走向成功之路的領航員。”

  于是我引用美國名醫希格爾教授的經驗之談:如果你太煩心于工作,生活中有太多壓力或焦慮,以致身心俱疲,你會生病。你要了解現況。你要了解現況,設法改變它。要將疾病視爲必須重新調整生活的信息,而關鍵在于抛開消極思想的情緒。注意!心情不好,積壓過多忿怒和焦慮的人,無異在貶抑自己的免疫力,當然也障礙了生活的創意。我接著說:

  “來吧!我們一起來尋找,究竟累積什麼消極性的因素使你陷入疾病,掉進沮喪衰弱的死胡同?”我幫助他逐項檢討,找出不下十項生活和工作的不利因素。他承認這些因素對他構成打擊,它們是在自己明知故犯和縱容的心態下培養出來的,例如晚睡、飲食無常、酗酒、消極的情緒、忿怒等等。他承認這些因素使自己生病。

  這些導致挫敗的因素,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調整,逐步克服,病情漸漸有了好轉。這樣的過程,卻令他得到一些新的啓示,半年後,他對我說:

  “我認爲在事業上一樣有病,我在不經意中埋下許多致命的因素。現在我做了一些檢討,發現許多需要改進的盲點。你說得對:失敗往往是一帖良藥,是成功之路的信息。”他回去工作,再度負起經營的責任。在最後幾次的晤談中,他說:“我知道有些人一垮下去便一蹶不振,有些人則能東山再起,重振雄風。它們最大的差別在于能領略病根及其教訓。謝謝你給我的協助。”

  我很高興他從自身的疾病中,領悟到負責和成長的觀念。誠如他所說,如果沒有這場病,就不會得到寶貴的啓示。如果沒有學會領悟失敗的技巧,自己也就不能重整旗鼓再度出發。我問他:

  “你得到什麼寶貴的啓示,能用在你的工作上呢?”我們邊討論,邊歸納,得出了以下幾個重點:

  ·要看准一個能引起自己振作的目標,努力以赴;萬不可因一時的失敗,喪失振作的勇氣。

  ·不要老想避免失敗,要振作起來嘗試改進;不肯走向荊棘一步,就不可能向前拓荒。

  ·要能屈能伸,不能因爲一時失意而失去自尊:必須把握線索,拉起機頭重飛,重飛就是要達到正確的目的地。

  ·不要爲失敗傷心,錯誤的結果若只産生傷心和懊惱,必是最壞的答案;如果把它當教訓,就能唾棄絕望産生希望。

  ·不要太在意自己,那會使自己背負著愧疚情緒,而不敢采取重振的行動;太在意自己的人,容易産生消極的思想和負面情緒,而陷于一蹶不振。

  我們從克服疾病談起,半年之後卻談到如何爲自己的事業振衰起弊。他說,“如果沒有生病和失意,就不會去調整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如果不是改變了觀念,就不會再投入事業令自己重振。失敗是可以給人帶來新機,逆境往往能砥砺人奮發向上。”我接著說,“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怎麼看待失敗,肯用心從中尋找它的信息的人,就能避免錯誤,得到新的創意。”然後,他補充一句說,“現在所相信的正是促動我走向康莊之路。”

  5慧眼看批評

  不要把別人的善意批評,想像成對自己的人身攻擊;切忌把別人的意見,誤會爲給自己難堪。善意的批評是不能免的,它是我們增廣見識必須付出的代價。

  一般人都很怕批評,以爲批評就是對自己不利,或有礙于聲譽,而一心一意想要規避它,製止它。批評所以不受歡迎,是由于受批評者會感受到自己不如人,那是自尊心作祟,或者存有某些程度的自卑或自傲。然而,自卑和自傲兩者都同出于自我中心,在潛意識裏都有害怕受傷的自卑感。

  怕受批評就會弄得一壽莫展。你想做什麼事,都會有人批評,如果受批評而鬧情緒,挫折感大,你就會幹不下去。如果想做到沒有人批評,那就是鞠躬盡瘁也辦不到。所以,你要對批評有所認識,改變一下觀念來看它,反而能帶來新的啓示和助力。

  請不要懷著敵意來看批評,因爲忠言逆耳,你要仔細聆聽,了解是否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它能讓你變得足智多謀,沈穩成熟。若懂得冷靜聆聽…

《換個想法更好 第四篇 想法決定心情與作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