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換個想法更好 第五篇 心思反映你的人生

  換個想法更好

  鄭石岩

  第五篇 心思反映你的人生

  [篇頭語]

  平常生活所接觸、作意、感受和思想的內容,漸漸累積結合成心思,形成一種反應習慣,或適應環境的基本態度或觀念,那就是唯識論所謂的“思”。它是人格的一部分,成爲個人的固定性特質,無論他到哪裏,碰到什麼事,都有著相同的習慣性反應。

  性格焦慮的人,無論到哪裏都會覺得不安。防衛性高的人,處處都免不了用敵意的眼光來看事情;習于安樂的人,免不了貪圖享受。在所謂的八識心田中,不斷反應出自己的想法、行動、情緒、感情和興趣,而構成一個人的人生。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個美好的人生,不過它大部分置根于自己的心思之上。心思包括了思想、見地、看法、價值和態度,是左右生涯和命運的舵手,直接影響人的生活。因此要想創造美好的未來,就得先爲這塊心田奠定好的基礎。

  心思大抵由兩方面構成,其一是遺傳和“曆劫”以來積習的業識,其二是成長過程中學習得來的種種經驗和知識。它們構成相當結構性的意識體,有些是我們能意識得到的,有些則潛藏在潛意識中俟機而動。

  我知道要改變人的性格,殊非容易,但是如你不留意它的運作,任憑它的擺布,就很容易失控,因爲從心思中浮現出來的意識,有些是建設性的,是理性的;也有些是邪惡的,是非理性的意識。于是人需要一套經營之道,要有管理的方法,這才能對觸、作意、受、想等四個層面,産生正面的互動,否則就會陷于墮落和不幸。

  我認爲健全的心靈生活,必先學習幾個重要的功能,那就是(一)工具;生活所必須的能力和正確規範。(二)慈悲:對生活的熱愛和奉獻的精神。(叁)真實:不讓自己陷于虛妄與迷失。(四)簡樸:單純素樸,它令我們的心力得到發揮。如果在自己的意識田裏,種的不是這些,而是紛煩糾葛的想法,那麼生活的幸福和精神生活就受到阻礙。

  在實務經驗中,我發現單純素樸的生活態度,是維持精神成長和智慧開展的前提。人必須學習以簡馭繁,並透過單純的態度,使精神集中,培養其毅力和信心。生活態度越單純,思考也就越趨缜密。反之,態度越是複雜,思考也越沒有條理。人的幸福來自單純與素樸,因爲它是知足常樂的根源。另一方面,也因爲單純素樸的態度,使人容易體會到生活中的歡喜,並與精神的本體世界産生高層的互動和感應。

  消極思想是現代人精神生活的瘟疫。人越是對精神生活抱著消極態度,越需要透過物質的享受來填補;越是陷入消極悲觀的情緒,就有越多的偏差行爲和心理症狀。如果我們不願意用積極的眼光來正視生命的美好,而傾向于追求過多的聲光之娛,主動自然的喜樂消失,被動的娛樂增加,生命將是一場沮喪。于是,阻止消極的生活態度,應是現代教育和心理谘商工作的重心。

  消極的心思有其運作的謬誤,我們必須克服這些謬誤,才能恢複心理的平衡和樂觀,這在“莫讓消極思想綁架”一節中有著詳細陳述。不過我要提醒讀者,所謂消極不只是想法錯誤,同時也是“心向”的錯誤。因爲消極者有著自我傷害的傾向,因此,若沒有培養愛與生命的熱情,是很難引發生命的積極光輝。

  此外,心理生活最可怕的是失真,如果你很容易受感動和激情的影響,那麼對事情的看法就容易失真。我特別指出,“提防你的心理弱點”,避免扭曲真實,造成錯誤和迷失。尤其生活在複雜的現代社會,當心外來的欺蒙,要認清他人利用心理弱點的伎倆,讓你墜入迷失和錯誤的陷阱。

  生命是一個不斷接受挑戰的曆程,創傷是難免的。特別是心理創傷,很容易殘留在心思之中,成爲久久不能釋懷的心結,而影響生活。于是如何改變創傷所引發的負面態度,就成爲谘商的重點。而引導的技巧,就像領航員一樣,要作些必要的指導,而非等著當事人自行摸索。這在“改變態度可以療傷”中,作了詳細的說明。

  世事是無常的,沒有永恒不變的環境,無論在物質上、經濟生活上、文化和社會生活上,必是變遷快速。因此,當你的生活面臨變動時,會産生不安、阻抗和優慮。這時要記得做些調適,才能改變自己的心思。它的重點是主動去做幾件能引起精神振作的事。別爲了失敗和損失,持續停留在自怨自艾之中,要再度啓動自己的心力,去迎接新的變化。那些受到離婚創傷的人,事業上面臨挫敗的人,身心受到疾病摧殘的人,都需要改變一些想法和作法,才能消弭愁苦的心思,重新振作起來。

  在人的心思裏,儲存著許多過去的經驗,有些是痛苦的,有些是喜樂的;有些是清醒的思考,也有一些是憤怒的、激情的,它都存放在腦子裏,變成你檔案的一部分。你調出來的是明智的檔案,用它來回應生活,得到成功的可能性就高。反之,你用了激情,那就會造成困擾。

  我們很容易陷入心思失衡裏,你對一件事情的看法,如果看不出它的價值和意義,就不容易超越挫折和痛苦,就看不出生活的希望。爲了能看出生命的希望,讓自己不再彷徨無依,我認爲高級宗教,確有助于心靈生活的出路,它能不斷給予新的啓示和領悟。這一部分,已涉及宗教與谘商的結合,在我的經驗中,不少因爲接觸了宗教,而得到全新的生活,並發現了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最後,我要指陳一件心靈生活的真理:能參透人生的目標和意義,就能克服生命中坎坷的遭遇。我認爲它存在于高級宗教啓示之中,而不是物欲的追尋和占有。

  1簡樸生活的動力

  誰能保持簡樸的態度,誰就能有清醒和缜密的思考;誰能實踐簡樸的生活,就能以簡馭繁,而不致煩心困擾。

  我們生活在繁榮富裕的時代,但心裏頭卻叫窮;我們擁有許多聲光之娛,心靈卻變得蒼白空虛,覺得生活無聊。誰都不會否認這是有史以來最富裕的時代,不過大家卻被富裕繁榮的生活所困。

  我們因爲忙碌、競爭和追求成長而精疲力竭。一味追逐財富和擁有,無暇親密相處,連親子之間會心的心情都沒有。爲了追求所謂的好日子,一個現成的好日子卻被蹧踏。我知道情緒困擾是從這裏滋長出來,身心的疾病也從這裏衍生。,至于大家竭力追尋的幸福,不但得不到它,有許多人正悖離它越來越遠。

  大文豪托爾斯泰(Leo Tolstoy, 1828-1910)寫過一篇故事〈追求幸福的伊利亞斯〉。大意是說:伊利亞斯夫妻年輕的時候,只有幾頭牲口,少許的財産。兩夫婦立志要追求幸福,他們胼手胝足,努力營生,後來擁有很大的牧場、花園和財富,聲名遠播。王公貴人、各地士紳,都爭相跟他們往來,到他們家裏做客。爲了照顧偌大的牧場和家園,他們雇用了許多工人;爲了經營這個大事業,天天忙得不可開交;爲了送往迎來,兩夫妻極盡地主之誼招待。

  好景不常,伊利亞斯的家道開始衰落。他的子女都不爭氣,只會遊手好閑,耗用家財。加上瘟疫、天災和盜匪,富甲天下的伊利亞斯夫婦,很快就沒落了。到了老年,他們兩人一貧如洗,只得去幫傭。好在這對老夫妻也能樂天知命,在雇主家裏,過著安定的生活。

  有一天,主人宴請親友,這對老人爲他們安排料理得當之後,就從客廳退下。在宴會中,主人問親友,“你們認得這對老夫妻嗎?”大家都不認得。主人說,“他們就是伊利亞斯夫婦。”衆親友莫不驚訝,相顧感歎命運保其捉弄人。于是他們請這對老夫妻出來,跟他們談話,甚至給他們一些憐憫和安慰。伊利亞斯說:

  “我們在五十年前,努力追尋幸福,但是沒找到幸福。一直到前兩年,我們一無所有,變成了工人,才真正得到幸福。我說也許你不相信,這就請內人來說吧!”于是老太太說:

  “當我們富有時,有許多事讓我們操心,所以沒有時間交談,沒有時間想到靈魂,向上蒼禱告。我們的顧客多、要盡心款待,以免他們說我們壞話。我們要照顧工人,他們總想偷得東西,當然,我們也盡量要從他們身上得到好處。狼群會來攻擊牲口,小偷會來偷牛羊——我們忙碌又操心,也常因浮躁而吵架。”這些客人問道,“那現在過得如何呢?”她說:

  “現在,我們清晨起來,會說幾句恩愛的話,生活平靜不爭吵。我們只需服侍主人,盡心爲主人工作,讓主人獲益。我們工作回來,有晚餐可吃,有乳酒可喝,天冷了有燃料可燒。我們有時間閑談,有時間思考靈魂,也有時間禱告。五十年來我們追尋幸福,直到現在才找到。”這時,客人聽得都笑了。而伊裏亞斯接著說:

  “請不要笑!朋友們。這是生命的真理。起初我們也很愚蠢,爲失去財富流淚。但上帝讓我們明白真理。我們說出這事是爲了你們,不是爲了安慰自己。”

  我很喜歡托爾斯泰寫的這則故事,他指出簡樸精神生活的泉源,是幸福的保障。特地摘錄給讀者參考,我的意思不是要你去當窮人或傭人,而是要每一個人去重視生活中單純簡樸的態度。我知道,生活態度越是複雜的人,他的沖突和患得患失也就越嚴重。在谘商工作中我發現,誰能保持簡樸的態度,誰就能有清醒和缜密的思考;誰能實踐簡樸的生活,就能以簡馭繁,把紛繁的工作做好,而不致煩心困擾。

  人想要的東西越多,自己就越覺得匮乏;越是爲自己著想,越覺得孤單寂寞。思索太多未來的事,就忽略了現在眼前的喜樂。人是在孤寂、失樂和匮乏感之下,焦慮才迅速的蔓延,錯誤的適應方式才竄起。錯誤的適應包括鬧酒、吸毒、色情和賭博等等,其特質是逃避與麻醉。

  逃避使人與幸福無緣,它使人從問題中逃開,造成知性的退化。他們不能克服難題,卻反而被難題克服。那些放棄努力的成人,與逃學逃家的孩子,在心理層面上並沒有什麼不同。他們好高骛遠、眼高手低,他們的心變複雜了,不肯一點一滴的努力,而造成全盤放棄。一旦走上這條錯誤的適應之路,就連生活中直接感受情趣的能力也會盡失。這時唯一的路就是麻醉,聲光…

《換個想法更好 第五篇 心思反映你的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