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给人更多困扰,甚而陷入绝望。
人活著一天,就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就得经营修持,把生活安排得适切,让心灵保持平衡。无论自己碰到什么不如意的事,都得设法调适,懂得给自己留个转园,它就是生活的神机智慧。
改变一下想法,转动一下自己的立场,换个角度看看问题,你就会有新的视野,有别开生机的空间。天无绝人之路,人会走入死胡同是不知道变通的结果。所以古人说,“穷则变,变则通”,心灵生活何尝不一样呢?人很容易执著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之中,以为要扭转自己的命运是困难的。其实,只要你换个态度,用不同的观点,运用佛法上所谓的觉观,就有新的舒坦心境。
有一位中年人,他陷入许多不如意的困境之中。他遭遇的是婚姻失和,事业不顺利,孩子又不听话。为了工作他优心如焚,,处理孩子犯错,一会儿上警局、一会儿上法院,疲于奔命。我耐心地聆听,知道他的痛苦和绝望。他问我,“老师,请指导我,该怎么度过现在的难关!”
我带著他思考,检查其实际遭遇,慢慢厘清问题的主轴和关键,把它写在纸上。请他仔细看清楚,困难并非一无止境,而是心情不好时,才会陷入悲观的思考,看起来像一无是处。他在面谈中慢慢认识到心理生活的洪水氾滥现象。于是我问他:
“你的处境真如你所说的绝望吗?你的孩子固然在接受保护管束,但他正在学习改过迁善之中。你的工作不顺利,从老板变成为伙计,这也不是走投无路啊?至于你们伉俪的人际沟通问题,目前正在作家庭谘商,已经开始学习改善之道。请告诉我,你所谓的绝望是真实的呢?抑或你心情烦躁、不安所衍生的想法呢?”
他看著我,似乎努力在检审自己的处境。“你的处境真的有那么坏吗?”我又补上一句。他说:
“老实说,没那么坏,没有到绝境,甚至连一半严重都没有。不过,我的心情是绝望的。”
“那好,真正的处境没那么坏,你该放心,因为你的遭遇不是绝境,而是几个挑战。你要勇于面对它,耐下性子去解决它,而不是一味抱持绝望和沮丧。”
我们开始面对坏心情的折磨,他回忆到自己摆不开从坏的一面去看问题,然后像自导自演的一出悲剧,陷入困境。“你认为怎样才能中止那种剧本继续演下去呢?”我问他。他想了想说:“想想别的,做点别的事。在忙于工作时就不会想它,一回家又陷入悲观的心情之中。”
我告诉他,一回到家就开始忙家事,协助作点事,让自己忙起来。晚上,让自己看些伟人传记,我提醒他,看伟人传记是要学习怎么克服困难,怎么鼓舞自己,怎么建立人生的目标,让自己振作,发挥积极的生活态度。读传记不是要让自己像书中人一样,而是透过他的精神启发,帮助自己苏醒过来,找到自己的任务、目标和价值。当人们找到安身立命的价值和信仰时,就会强壮起来,不再悲观。
“读伟人传记,就能使自己振作吗?以前我读过,并没有什么作用。”我解释说,“要天天读它,它能给你热忱、积极的态度。每天读几页能振奋人心的传记或文章,就能产生好的心情,你愿意每天读半个钟头的这类好书吗?”
他答应了。他让自己在家里也忙起来,早晚都会读二十到三十分钟的书。我很高兴他真的做到了,因此从第二周开始,我们努力建立几个重要的生活规范:
·在心情不好的期间,避免在工作和生活环境上作太大的变动,以免增加新的压力,扩大焦虑和不安的严重性。
·面对问题,设法逐一解决。面对问题时,必须认清它,搜集足够的资料,掌握充分的资料,有利于针对问题作回应,更能防止盲目猜想,造成心情的恶化。
·要利用压力,借力使力,让自己觉得面对问题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透过克服困难,学会生活适应的能力。
·建立信仰,透过高级宗教的信仰,在信赖真理,与同修教友的互动支持之中,能分享到自在与祥和的心境和容光焕发的精神。
为什么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要避免在工作和生活上做太大幅度的更动呢?心理学上的研究告诉我们,你新换了工作、搬了新家,很容易烦恼新的角色,适应新环境更需要一些调适,这种大变动会增加新的压力,使人身心俱疲。除此之外,在心情不好时,急于作过大的改变,会有病急乱投医的现象,因此,陷入心情苦恼的人,要慎重行事。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不能作重大的生活变动,而是说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才行。
其次是面对问题时,要充分搜集资料。我发现充分的认识问题,有助于安定心理。依我的观察,不知或不确定问题的实际状况,往往会使消极思想习惯的人,作更负面的猜测,造成严重的压力和情绪症状。这位父亲在完全了解保护管束的意义,知道孩子将由一位有经验的观护人来协助改过迁善时,他的防卫性降低,不再那般焦虑绝望,而且愿意与观护人来合作。任何人在面对问题时,务须把事件弄清楚,查清必要的资料,包括它的影响、后果、如何处理、有何法律责任等等。当我们把这些厘清时,心里也就安定下来,冷静去面对它。
对于借力使力,运用压力来促进成长与学习方面,我发现一个原先很焦虑的学生,晤谈中领略到:“我父母事业失败,不能充分接济生活费;啊!我的命运注定要走过这个艰苦的岁月,去学习更多经验,我不得不努力在工读中求学,等我走过这段困苦,我将变得更坚毅。老师!我知道你所谓的“来日回首前尘,将是一片光明的纪录,而不是黑暗。””他开始有勇气去面对困难,有爱心去体谅父母,愿意去面对不幸的遭遇。
至于宗教信仰方面,我要说明的是高级宗教,而非迷信求明牌的宗教。在我看来,迷信于求神问卜,只能求得一时的依赖和解脱,但它会带来精神生活倒退的后遗症。有时,我观察那些贿赂神祗,拜树头求迹的人,多少带著精神症状的痕迹。
高级宗教是精神生活的开展,它让我们与光明的力量产生互动,得到启发和心灵生活的平衡。尤其是宗教的情操,能给人一种和平和喜悦之感。我很欣赏爱因斯坦(Allbert Einstein)的看法。有一次,他答覆一位国小六年级学生的问题,“科学家是否也有祈祷和信仰?”他的回答是:
“科学研究有一基本观念,一切发生的事都由自然法则决定,人类行为当然也包括在内。因此,作研究的科学家,不相信祈祷有什么作用;也就是说,对神表示愿望是没有用的。
“不过,必须承认,我们对那些法则的认识并不完备,只是一知半解,所以相信有包罗万象的基本自然存在,也还是靠一种信仰。信仰由于科学研究的成功,证实了大致不诬。但在另一方面,每一认真作科学研究的人都确信,在宇宙法则中,有一股精神力量远在人力之上,面对这力量,我们不自感卑微。”
我深信那股远超于人之上的精神力量,我们越接近它,就越清醒,越能发展出崇高的精神生活和心灵现象。我们因为内省、谦卑和醒悟,发展出生命的爱和包容,也更知道清醒地面对一个接著一个的挑战,而每一个挑战所产生的都应该是一次成果,一次接近高层次精神的努力。我们不应该那般排斥困难和挑战,而是在苦中去作乐,追求成长才对。
谁把握住心情转园的关键,谁就能从中一窥困难之中埋藏著珍宝;谁领略这项精神生活的理则,谁就能看出顺逆的意义,因为它们都是一种生活与料,给我们成长的动力。
《换个想法更好 第四篇 想法决定心情与作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