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换个想法更好 第四篇 想法决定心情与作为▪P4

  ..续本文上一页批评,既能保持情面,又对人际关系具有积极的效益。固然有些批评是尖酸刻薄的,你要淡化处理,这样才有机会听到热心人给你的忠言和卓见。因此,受批评时,首先就是聆听,断定批评是否有道理;不要打断或反唇相讥,不必强辩也无需表示同意。你必须专心地听他讲的是什么。

  其次,你要确定对方该不该批评你。如果对方批评你相关业务考虑不周到,那是可以置喙的范围;如果他批评你服装颜色,为什么要留胡须,那就超出他批评的范围,你可以幽默的方式转移话题,或者客气的告诉对方,“那是个人品味的问题,尽可一笑置之”。不过,如果你的个人品味,连续受到别人的批评,就该注意留心,考虑它的原因在哪里,有没有必要作些调整。这类事件,你不必太在意。例如中国人刚穿洋装时,会受人批评,刚流行自由恋爱时,亦遭人非议;只要错不在你,不影响别人权益,你就可以放心。

  有些批评是道理的,当时接受别人的指正也没有困难,你要落落大方接受它。“你的建议很宝贵,我愿意接受你的指教,纳入方案来考虑。”如果你一时不能接受,对方所讲的也有道理,你应该采取拖延的方式,“你的看法也有道理,值得深入探讨,找个时间我来向你请教。”这能支持对方,又能降低对方过强的气焰,使你有机会得到别人真正的指教。

  倘若你不同意别人的批评,例如对方的立场站不住,要避免得理不饶人的态度,而抓住机会批判他一顿;那会造成负面的气氛,留下人际冲突的棘手问题。你不妨说,“我明白你的想法,但很抱歉,我的想法和你的不一样。”如果对方要你提出说明,你宜作简要说明,或者婉转表示你立场的不同。

  受到批评时,要控制情绪;不要把别人的善意批评,想像成对自己的人身攻击;切忌把别人的意见,误会为给自己难堪。我们要认清,善意的批评是不能免的,它是我们增广见识必须付出的代价。

  心理学家葛伯(Richard R·Graber)指出:“对于批评,十有八九的人认为它是可怕的,有破坏性的。也许只有少数人才会见到批评的建设性,认为它能让自己周延老练。但你要注意受批评时保持冷静,并注意到自己与别人保持适当的互动,让彼此不致造成难堪。”

  我们不但要知道如何应付批评,为了保护自己、维持家庭、事业、婚姻、子女的发展,有时要勇于担当一位批评者。批评时请注意:

  ·批评要对事不对人。

  ·在私下提出较好。

  ·要选择适当时间,当对方心情不悦时要避免批评。

  ·了解自己批评的动机,是出于善意,或维护正当权益,并让对方了解你的感受。

  ·批评要简要,避免冗长。

  ·批评之后也要有建设性的夸奖。

  我觉得一个主管是可以批评部属的,但要表达得恰到好处,“这项业务耽搁到今天才处理,令我对公司感到内疚;以后不能再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批评要私下进行,要言简意赅,对事不对人,这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有些人模仿政治人物,在公众场合作批评,往往造成反效果。政治人物公开批评施政,是针对公共政策和事务,出于它的必要性,一般人要避免公开批评,特别是对于同事、子女或朋友。

  我也相信父母亲对子女作必要的批评。对孩子正当行为的养成确有助益。“孩子!今天我们去作客,你的言行态度都很好,不过吃东西忽略了餐桌礼貌,夹菜时挑来挑去,当时我觉得很不雅,请改进。”或者“孩子!在公共场所过度喧哗,影响别人安宁,我觉得很不好意思。”

  没有批评就等于没有回馈,这对于婚姻是不利的。你必要时还是要批评,“如果你必须晚些回家,就请打电话告诉我:孩子和我等你开饭的滋味不好受,担心你有什么意外事故更不好受。如果你打电话回来,我们就会安心。”或者“我不希望你下班之后还在外留连忘返,孩子和我都在等你回来,你经常如此,令我们不安。”等他有改变时,要及时予以赞美。

  批评不是一件坏事情。无论你被批评或批评人,只要懂得掌握基本技巧,就能收到好的效果。不妨用新的观点来看批评,学习使用,让它成为建设性的工具,促进人际的成长。

  6想法带动心情急转弯

  在发生挫折和困难时,大多数的人有夸张消极面的倾向,所以务必要把事情真相澄清才行。

  人生免不了碰上波折,例如生一场大病、失恋、婚姻出问题、受他人恶意攻讦、失业等等,都会产生坏心情,引起情绪失衡。这些挫折所形成钜大的压力往往使人失控,甚至精神崩溃。所以生活在变化无常的现代社会里,要有些心理急救的认识,否则万一碰上心情急转直下时,会造成失控,甚至毁掉健康和前途。

  多年前一个年轻人因意外而严重受伤,可能有不良于行之虞。于是,治疗期间心情陷入沮丧,对于未来的前途优虑,精神生活顿时陷入危机。根据研究,大概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人,在生病时会发生情绪问题;这位年轻人当然是情绪严重恶化者之一,因为他的创伤严重,对未来的优虑是难免的。他在第一次晤谈时说:

  “我知道一切都完了,你看一个行动不便的人会有什么前途?”他似乎在说服我同意他的厄运和绝望。他皱著眉头几句沮丧泄气的话,言谈中透露著自暴自弃的绝望。我了解他痛苦的心情,引导他说出自己面对的现实。我问他:

  “你烦恼的是什么?”

  “我不能接受我这个模样——残障、不方便、别人以异样眼光看我。你知道,这样的遭遇我不能接受。上苍未免太不公平。”

  ““受不了”和“上苍对你不公平”是很含糊的概念。你能否具体一点说说令你所烦恼的事。注意!请面对你必须设法解决的问题。”于是他列举一些问题,例如就业的困难、经济生活困扰,在社会上抬不头来,可能被瞧不起,行动不方便等等。

  我说,“你优虑的事情,是必然会发生呢?抑或只是可能会发生呢?”于是,我帮助他分别检讨列出哪些是必然发生?哪些发生率高?哪些发生率低?结果发现必然发生的问题不多,因为每一个问题,经过讨论之后,都可以找到替代性做法,只要肯去行动,就能克服困难。接著我又问:

  “你刚刚很烦心的事,例如“别人会瞧不起自己”这问题,现在觉得它是很严重的问题吗?”

  “如果我能发展自己的专业,就不会被瞧不起。”

  “所以你应该换个想法,去跟你的担优抗衡;而对抗担优和绝望的方法就是行动——去学习、去工作、去面对问题。你要预防被自艾自怜的心情所困。还有,怨恨和愤怒只会令你陷入痛苦的炼狱,不会拯救你现在的处境。你如果不想让自己继续沮丧下去,就经常扪心自问,“我这样消沉下去对自己有利吗?”这句话能呼唤你的潜能和生命活力。”

  “我陷入坏心情时怎么办?”

  “心情急转弯。改变你的想法,要提防不确实、不具体或悲情的想像袭击你的思考。要用具体、切实和希望的思考,而不是让厌倦与消沉把你给绑架。”

  “我悲观的情绪如何处理?”

  “你会问这个问题是很可喜的事,表示至少你已决定要去对抗悲观和无奈, 就是新的转机。佛经上说,“万法唯识”,你想得对,就会做得对,要重视你光明的思想,不要依赖你的感受。感觉往往扭曲我们的判断,使我们振作不起来。记得!用你手上所拥有的去生活,去完成你的人生。”

  “可是我还是觉得很委屈,我跟别人比起来觉得很没有价值,别人挺俊快乐,我却沦为残障。”

  “你又陷入感觉式的判断,就是它带来困扰的。你就是你,不是别人,要根据自己的现实来生活,要用你手中的彩料去涂绘出绚烂的图画;你有你的个别性、特殊性,要用爱来看它,来实现它,来演好这出戏上的角色。”

  “这样有什么意义,这就是人生?”

  “上苍正看著你怎么演这个要角,它是很难演的,你身为主角,就得好好演这悲剧英雄,演好剧中的苦旦。请记得,戏终人散时,一个演者——你自己,将会得到上苍给你的赞赏和首肯。这是宗教精神世界的终极意义。”

  对于一个受过重创的人,很容易产生失落感。最主要的原因是,他骤然失去原有一些仗恃,而感到绝望和沮丧。这时,最重要的事是用理性来看生活,来检讨自己面对的优虑是否真实;同时要改变想法,看出新的替代方案,新的现实和希望。

  多年来,我一直注意人必须有弹性。弹性表示能作调适,有创意去处理生活中的困境。弹性的反面就是执著,而抗衡执著的方法是:

  ·跟有弹性思考的人谈谈,改变想法,不要陷入无止境的优心胡同里。换个想法的目的有二,其一是让自己脱离钻牛然尖的困境,其二是看出新的道理和希望。

  ·避免夸张消极面,抗拒自怨自艾的心情,问问自己所发生的事真的有那么严重吗?澄清的结果,总会比你原先的感觉要好得很多。注意!在发生挫折和困难时,大多数的人有夸张消极面的倾向,所以务必要把事情真相澄清才行。

  ·找出该怎么办的答案,努力去做;努力工作和学习可以令人忘怀悲观,产生新的信心和动力。

  人无论碰到什么不如意的事,都有可能陷入情绪问题的危险,严重的话可能导致生活失控、精神崩溃。即使是一场疾病、工作上的压力和困扰,都有可能发生精神上的危机。尤其是高度竞争和忙碌的现代社会,精神生活的问题更需懂得调适,能在遭受压力时保持平衡。

  当然,我们可以靠专家指导度过困境,但恢复精神健康主要还是靠自己,我所谓的心情急转弯的简易自救之道,即是缓解情绪恶化的基本技巧。

  7心思转园的关键

  谁把握住心情转园的关键,谁就能从中一窥困难之中埋藏著珍宝;谁领略这项精神生活的理则,谁就能看出顺逆的意义。

  生活在自由开放的社会,欲望多,引诱也多;竞争强烈,焦虑紧张更所难免。人是有血有肉的,免不了情绪低潮,很难自外于生活中的挫折、沮丧和失望。我知道长期情绪低落会带…

《换个想法更好 第四篇 想法决定心情与作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