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換個想法更好 第四篇 想法決定心情與作爲▪P5

  ..續本文上一頁給人更多困擾,甚而陷入絕望。

  人活著一天,就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就得經營修持,把生活安排得適切,讓心靈保持平衡。無論自己碰到什麼不如意的事,都得設法調適,懂得給自己留個轉園,它就是生活的神機智慧。

  改變一下想法,轉動一下自己的立場,換個角度看看問題,你就會有新的視野,有別開生機的空間。天無絕人之路,人會走入死胡同是不知道變通的結果。所以古人說,“窮則變,變則通”,心靈生活何嘗不一樣呢?人很容易執著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之中,以爲要扭轉自己的命運是困難的。其實,只要你換個態度,用不同的觀點,運用佛法上所謂的覺觀,就有新的舒坦心境。

  有一位中年人,他陷入許多不如意的困境之中。他遭遇的是婚姻失和,事業不順利,孩子又不聽話。爲了工作他優心如焚,,處理孩子犯錯,一會兒上警局、一會兒上法院,疲于奔命。我耐心地聆聽,知道他的痛苦和絕望。他問我,“老師,請指導我,該怎麼度過現在的難關!”

  我帶著他思考,檢查其實際遭遇,慢慢厘清問題的主軸和關鍵,把它寫在紙上。請他仔細看清楚,困難並非一無止境,而是心情不好時,才會陷入悲觀的思考,看起來像一無是處。他在面談中慢慢認識到心理生活的洪水氾濫現象。于是我問他:

  “你的處境真如你所說的絕望嗎?你的孩子固然在接受保護管束,但他正在學習改過遷善之中。你的工作不順利,從老板變成爲夥計,這也不是走投無路啊?至于你們伉俪的人際溝通問題,目前正在作家庭谘商,已經開始學習改善之道。請告訴我,你所謂的絕望是真實的呢?抑或你心情煩躁、不安所衍生的想法呢?”

  他看著我,似乎努力在檢審自己的處境。“你的處境真的有那麼壞嗎?”我又補上一句。他說:

  “老實說,沒那麼壞,沒有到絕境,甚至連一半嚴重都沒有。不過,我的心情是絕望的。”

  “那好,真正的處境沒那麼壞,你該放心,因爲你的遭遇不是絕境,而是幾個挑戰。你要勇于面對它,耐下性子去解決它,而不是一味抱持絕望和沮喪。”

  我們開始面對壞心情的折磨,他回憶到自己擺不開從壞的一面去看問題,然後像自導自演的一出悲劇,陷入困境。“你認爲怎樣才能中止那種劇本繼續演下去呢?”我問他。他想了想說:“想想別的,做點別的事。在忙于工作時就不會想它,一回家又陷入悲觀的心情之中。”

  我告訴他,一回到家就開始忙家事,協助作點事,讓自己忙起來。晚上,讓自己看些偉人傳記,我提醒他,看偉人傳記是要學習怎麼克服困難,怎麼鼓舞自己,怎麼建立人生的目標,讓自己振作,發揮積極的生活態度。讀傳記不是要讓自己像書中人一樣,而是透過他的精神啓發,幫助自己蘇醒過來,找到自己的任務、目標和價值。當人們找到安身立命的價值和信仰時,就會強壯起來,不再悲觀。

  “讀偉人傳記,就能使自己振作嗎?以前我讀過,並沒有什麼作用。”我解釋說,“要天天讀它,它能給你熱忱、積極的態度。每天讀幾頁能振奮人心的傳記或文章,就能産生好的心情,你願意每天讀半個鍾頭的這類好書嗎?”

  他答應了。他讓自己在家裏也忙起來,早晚都會讀二十到叁十分鍾的書。我很高興他真的做到了,因此從第二周開始,我們努力建立幾個重要的生活規範:

  ·在心情不好的期間,避免在工作和生活環境上作太大的變動,以免增加新的壓力,擴大焦慮和不安的嚴重性。

  ·面對問題,設法逐一解決。面對問題時,必須認清它,搜集足夠的資料,掌握充分的資料,有利于針對問題作回應,更能防止盲目猜想,造成心情的惡化。

  ·要利用壓力,借力使力,讓自己覺得面對問題一件有意義,有價值的事;透過克服困難,學會生活適應的能力。

  ·建立信仰,透過高級宗教的信仰,在信賴真理,與同修教友的互動支持之中,能分享到自在與祥和的心境和容光煥發的精神。

  爲什麼在心情不好的情況下,要避免在工作和生活上做太大幅度的更動呢?心理學上的研究告訴我們,你新換了工作、搬了新家,很容易煩惱新的角色,適應新環境更需要一些調適,這種大變動會增加新的壓力,使人身心俱疲。除此之外,在心情不好時,急于作過大的改變,會有病急亂投醫的現象,因此,陷入心情苦惱的人,要慎重行事。當然。我的意思不是說不能作重大的生活變動,而是說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備才行。

  其次是面對問題時,要充分搜集資料。我發現充分的認識問題,有助于安定心理。依我的觀察,不知或不確定問題的實際狀況,往往會使消極思想習慣的人,作更負面的猜測,造成嚴重的壓力和情緒症狀。這位父親在完全了解保護管束的意義,知道孩子將由一位有經驗的觀護人來協助改過遷善時,他的防衛性降低,不再那般焦慮絕望,而且願意與觀護人來合作。任何人在面對問題時,務須把事件弄清楚,查清必要的資料,包括它的影響、後果、如何處理、有何法律責任等等。當我們把這些厘清時,心裏也就安定下來,冷靜去面對它。

  對于借力使力,運用壓力來促進成長與學習方面,我發現一個原先很焦慮的學生,晤談中領略到:“我父母事業失敗,不能充分接濟生活費;啊!我的命運注定要走過這個艱苦的歲月,去學習更多經驗,我不得不努力在工讀中求學,等我走過這段困苦,我將變得更堅毅。老師!我知道你所謂的“來日回首前塵,將是一片光明的紀錄,而不是黑暗。””他開始有勇氣去面對困難,有愛心去體諒父母,願意去面對不幸的遭遇。

  至于宗教信仰方面,我要說明的是高級宗教,而非迷信求明牌的宗教。在我看來,迷信于求神問蔔,只能求得一時的依賴和解脫,但它會帶來精神生活倒退的後遺症。有時,我觀察那些賄賂神祗,拜樹頭求迹的人,多少帶著精神症狀的痕迹。

  高級宗教是精神生活的開展,它讓我們與光明的力量産生互動,得到啓發和心靈生活的平衡。尤其是宗教的情操,能給人一種和平和喜悅之感。我很欣賞愛因斯坦(Allbert Einstein)的看法。有一次,他答覆一位國小六年級學生的問題,“科學家是否也有祈禱和信仰?”他的回答是:

  “科學研究有一基本觀念,一切發生的事都由自然法則決定,人類行爲當然也包括在內。因此,作研究的科學家,不相信祈禱有什麼作用;也就是說,對神表示願望是沒有用的。

  “不過,必須承認,我們對那些法則的認識並不完備,只是一知半解,所以相信有包羅萬象的基本自然存在,也還是靠一種信仰。信仰由于科學研究的成功,證實了大致不誣。但在另一方面,每一認真作科學研究的人都確信,在宇宙法則中,有一股精神力量遠在人力之上,面對這力量,我們不自感卑微。”

  我深信那股遠超于人之上的精神力量,我們越接近它,就越清醒,越能發展出崇高的精神生活和心靈現象。我們因爲內省、謙卑和醒悟,發展出生命的愛和包容,也更知道清醒地面對一個接著一個的挑戰,而每一個挑戰所産生的都應該是一次成果,一次接近高層次精神的努力。我們不應該那般排斥困難和挑戰,而是在苦中去作樂,追求成長才對。

  誰把握住心情轉園的關鍵,誰就能從中一窺困難之中埋藏著珍寶;誰領略這項精神生活的理則,誰就能看出順逆的意義,因爲它們都是一種生活與料,給我們成長的動力。

  

《換個想法更好 第四篇 想法決定心情與作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