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十▪P11

  ..续本文上一页/B>

  

  

  

  佛对法会大众说,「汝体先因父母想生」,你的身体是父母生的,不只是父母心想生,一切法都是自心生的,「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光有你父母的心也不能成你这个人,还得有你的心,「汝心非想」,你的心要没有想,也不能成你这个人体,三人合想的时候,才能传这个生命,人人都如此,「如我先言」,这种事情不是佛给说开了,谁能知道?我早先就说开这种道理,「心想醋味」,所以说这个想就能生这个形相,「口中涎生」,口里的涎水就生出来了,这是事实,人人都如此,你若一提酸醋,酸极了,那口水立刻就来了,「心想登高」,你想到高山顶上,万丈悬崖,你往下看,不是真的,你的心就这么一想,「足心酸起」,这是佛比较这个心是无形无相的、这个身体是有形有相的,他连着妄想对妄想,心想登高山,还没在高山上,你只是心想,足心就酸起来了,立刻就变样了,人人都如此,这是凭据,「悬崖不有,醋物未来」,你要拿这个一比较,「汝体必非虚妄通伦」,若这不是虚妄同类的一种,「口水如何因谈醋出」,这就说是无中生有,你的心里头想什么就成什么,「是故当知」,佛对阿难说以是之故,你应当知道,「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你现在的身体是最坚固的第一个妄想,就是色阴。

  

  

  

  二 受阴妄想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第二,什么是受阴?无形中见不着,他就长出来了,这个受阴是虚明的妄想,你给什么东西,我接受了,这一个受字,人的受就多了,虽然受人人都知道,他是一个虚明的妄想,怎么叫虚明?他没有实在,你接过来这个有形有相的东西,一转眼受就没有了,就叫什么东西,就不叫受了,受就是个空名,人的心本是真心,起一个心就是妄想,「即此所说,临高想心」,你心想登到最高山顶,你这一想「能令汝形真受酸涩」,这就表示一切唯心造,这个妄想也是从真心上起的,你得知道有真心,你别认妄,你一妄想能令汝身真受酸涩的滋味,这就很害怕,很危险的,「由因受生,能动色体」,由因你受生的能动的色身,「汝今现前」,现前就是你的身体,「顺益违损」,顺就是有益、违就是有损失了,人在世间当然不一样,有的顺心、有的不顺心,这两样一现,「二现驱驰」,驱驰就是来回跑,合适就去、不合适就不去,来回不歇,「名为虚明第二妄想」,你这种明白是虚明妄想。

  

  

  

  三 想阴妄想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寤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第二想阴名融通妄想,有相与无相能可以融通,这叫融通妄想。这个地方给说开了,「由汝念虑」,虑是人心里头的思虑、念是人的想念,有形无想、有想无形,这两下里能融通,「由汝念虑」,由你这个想念思虑,「使汝色身」,能支使你的色身,怎么能支使呢?假定说,你心里想到街上去看看,你的身体随着就走了,这个人的知觉是个无形相的、这个身体是个有形相的,有形相的没有知觉、有知觉的没有形相,连知觉带形相搁在一块这才叫个人,他能支使你的色身,这是实在的事情,心里的念虑说我一定出去看什么,这个身体懒得动也得走,其实懒得动还是心,「身非念伦」,你的身体不是思念想念这一类,「汝身何因随念所使?」这是问这个题目,身没有想念,心有想念,是什么因由这个心想怎么用身就怎么做呢?「种种取像,心生形取」,种种的取相,不论求什么东西,你生出这个心,那个形像的身体就给你办妥了,要不怎么叫融通妄想呢?有相与无相融通开了,合成一个,「与念相应」,这个形体与想念相应了,「寤即想心」,寤了就有思想,「寐为诸梦」,睡寐的时就是做梦,都没离开身体,「则汝想念摇动妄情」,你这个想念能可以摇动你这个妄情,妄情没想念的,就可以把他摇动了,「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四 行阴妄想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第四行阴,这是虚妄不实的事情,「化理不住」,这个行是不住的,变化的理不能歇住,「运运密移」,一个劲的运动,他运动可是运动,你看不出他运动,他秘密的移动,怎么知道秘密栘动呢?底下说出个样子来,「甲长发生」,你这指甲长也看不见他长,发生也看不见他生,十天半月的又长长了,拿这个做比喻,运动是秘密的移动,你看是看不见,慢慢就生长,「气销容皱」,人到老了气力不足了,脸上也长皱纹,比青年的容颜退化了,这个事情没有歇着的时候,「日夜相代」,白天黑夜不闲着,剎那剎那的不住,「曾无觉悟」,谁也不曾觉悟,佛对阿难说,「此若非汝,云何体迁?」你拿这个做个样子,你说这个一定是你,你这个身体怎么迁移变化?由少变成老相,「如必是真」,如果必定是你的真身体,「汝何无觉?」你怎么不知道怎么长的指甲等相呢?「则汝诸行」,身上的行动、心里的思惟,「念念不停」,你自己不觉一念跟着一念的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这第四名为幽隐不见的妄想,这是习气。

  

  

  

  五 识阴妄想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覩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妄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妄习。非汝六根互用开合。此之妄想。无时得灭。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这一科文是发明第六意识微细颠倒妄想,我们人都认识色、受、想、行、识这五样是自己,色是色身、受是享受、想是心里头思想、行是每天作为、识是认识,这五阴为什么说颠倒呢?这色阴说是妄想,人的有形有色的身体是坚固的妄想成的;受阴是虚明的妄想,一接受一明白这就叫受;想阴是融通的妄想;行阴是幽隐的妄想,我们人身上一天不闲着行动,谁也看不见,这叫行阴;第五根本识是个颠倒妄想,你要把他一反个就是个正当的思想,他颠倒了,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我们人人都如此,不明白佛法,哪个人没有色、受、想、行、识呢?今天解释这个识阴,这个识阴是个颠倒的妄想,我们人在世间不颠倒该怎么样呢?不颠倒都成佛了,这是佛把这个道理说开了,这一颠倒佛就成了凡夫,佛是什么?就是人的知觉,我们人把自己的本觉都忘了,都弄一些不相当的,都迷惑了,这是人吃亏的地方,佛告诉人离苦得乐,你看我们人在世间上有多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谁敢说没有?爱别离苦,你和他亲爱的离别了;怨憎会苦,你越烦他,还离不开;求不得苦,求官官不得、求财财不得;最后就是五阴炽盛苦,色、受、想、行、识这五个字,叫人受苦才受的完全,所以说人要想离苦,你就得离开五蕴,前四蕴还都容易离,今天研究到第五识阴,叫颠倒妄想,自己由这个精明了变成认识,佛对阿难说,「又汝精明」,又就是说这个识阴,人不好认识、不容易破,除非佛给指破了,你这个精明又觉着精细、又觉着明白,「湛不摇处」,湛然清净,这个心最稳当在没有摇动的地方,「名恒常者」,在这里起个名字叫恒久常在,就这个样,「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妄俱无」,这是说人人都以为自己很精细的、顶明白的,你这个精明「湛不摇处」,心里明明白白的,一点也不摇动,「名恒常者」,我常常的如此,恒久常住,我这个身体也不出见、闻、觉、知和外头的色、声、香、味、触的事情,说到这里,「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妄俱无」,前边是发明识阴,这个识阴,人都拿着识当自己的心,自己以为精明、湛然清净、不摇不动,这就叫常在,他于身也不出见、闻、觉、知,见色、闻声也不能摇动我,这还不行吗?「若实精真」就「不容习妄」,像这个就是人的识的本体,人都拿这个当做自己,觉着精明不摇动,明白了恒久常在,其实这个本体不好认,他觉着我这个身体,也没出见、闻、觉、知,这也是在识里头,「若实精真」,底下解释,这个都不是真的,「若实精真」就「不容习妄」了,上头这几句话,这是不彻底的话,大家听着,连我念着也觉着顶好,这是识的根本,所以人容易迷惑,认不清楚,若实在是精真,就不容易习妄了,底下说「何因法等」,佛对阿难说,为什么因缘,你们「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看见一个出奇的物,「经历年岁」,经历了多少年,「忆妄俱无」,也没想他、也没忘他,想和忘都没有,「于后忽然覆睹前异」,又见着昔年所见的那个奇物,这一见就认识,「记忆宛然」,这是引出这个识阴,人自己在识阴里被包围着也不知道,自己心里觉着精明,觉着不摇动,这就叫恒久常在,佛不说明白了,自己认为不摇不动,我们这个人,若不是佛给说开了,还拿这个当好事,认为湛然清净,我恒常在,「若实精真」,这句话就反过来了,这地方不是真的,若实实在在是精真的,就不能容受这些虚妄了,佛不给说开,我们哪里知道,所以把他演说出来,说一个比喻,「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妄俱无…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