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B>
佛對法會大衆說,「汝體先因父母想生」,你的身體是父母生的,不只是父母心想生,一切法都是自心生的,「汝心非想,則不能來,想中傳命」,光有你父母的心也不能成你這個人,還得有你的心,「汝心非想」,你的心要沒有想,也不能成你這個人體,叁人合想的時候,才能傳這個生命,人人都如此,「如我先言」,這種事情不是佛給說開了,誰能知道?我早先就說開這種道理,「心想醋味」,所以說這個想就能生這個形相,「口中涎生」,口裏的涎水就生出來了,這是事實,人人都如此,你若一提酸醋,酸極了,那口水立刻就來了,「心想登高」,你想到高山頂上,萬丈懸崖,你往下看,不是真的,你的心就這麼一想,「足心酸起」,這是佛比較這個心是無形無相的、這個身體是有形有相的,他連著妄想對妄想,心想登高山,還沒在高山上,你只是心想,足心就酸起來了,立刻就變樣了,人人都如此,這是憑據,「懸崖不有,醋物未來」,你要拿這個一比較,「汝體必非虛妄通倫」,若這不是虛妄同類的一種,「口水如何因談醋出」,這就說是無中生有,你的心裏頭想什麼就成什麼,「是故當知」,佛對阿難說以是之故,你應當知道,「汝現色身,名爲堅固第一妄想」,你現在的身體是最堅固的第一個妄想,就是色陰。
二 受陰妄想
即此所說。臨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澀。由因受生。能動色體。汝今現前。順益違損。二現驅馳。名爲虛明第二妄想。
第二,什麼是受陰?無形中見不著,他就長出來了,這個受陰是虛明的妄想,你給什麼東西,我接受了,這一個受字,人的受就多了,雖然受人人都知道,他是一個虛明的妄想,怎麼叫虛明?他沒有實在,你接過來這個有形有相的東西,一轉眼受就沒有了,就叫什麼東西,就不叫受了,受就是個空名,人的心本是真心,起一個心就是妄想,「即此所說,臨高想心」,你心想登到最高山頂,你這一想「能令汝形真受酸澀」,這就表示一切唯心造,這個妄想也是從真心上起的,你得知道有真心,你別認妄,你一妄想能令汝身真受酸澀的滋味,這就很害怕,很危險的,「由因受生,能動色體」,由因你受生的能動的色身,「汝今現前」,現前就是你的身體,「順益違損」,順就是有益、違就是有損失了,人在世間當然不一樣,有的順心、有的不順心,這兩樣一現,「二現驅馳」,驅馳就是來回跑,合適就去、不合適就不去,來回不歇,「名爲虛明第二妄想」,你這種明白是虛明妄想。
叁 想陰妄想
由汝念慮。使汝色身。身非念倫。汝身何因隨念所使。種種取像。心生形取。與念相應。寤即想心。寐爲諸夢。則汝想念搖動妄情。名爲融通。第叁妄想。
第二想陰名融通妄想,有相與無相能可以融通,這叫融通妄想。這個地方給說開了,「由汝念慮」,慮是人心裏頭的思慮、念是人的想念,有形無想、有想無形,這兩下裏能融通,「由汝念慮」,由你這個想念思慮,「使汝色身」,能支使你的色身,怎麼能支使呢?假定說,你心裏想到街上去看看,你的身體隨著就走了,這個人的知覺是個無形相的、這個身體是個有形相的,有形相的沒有知覺、有知覺的沒有形相,連知覺帶形相擱在一塊這才叫個人,他能支使你的色身,這是實在的事情,心裏的念慮說我一定出去看什麼,這個身體懶得動也得走,其實懶得動還是心,「身非念倫」,你的身體不是思念想念這一類,「汝身何因隨念所使?」這是問這個題目,身沒有想念,心有想念,是什麼因由這個心想怎麼用身就怎麼做呢?「種種取像,心生形取」,種種的取相,不論求什麼東西,你生出這個心,那個形像的身體就給你辦妥了,要不怎麼叫融通妄想呢?有相與無相融通開了,合成一個,「與念相應」,這個形體與想念相應了,「寤即想心」,寤了就有思想,「寐爲諸夢」,睡寐的時就是做夢,都沒離開身體,「則汝想念搖動妄情」,你這個想念能可以搖動你這個妄情,妄情沒想念的,就可以把他搖動了,「名爲融通第叁妄想。」
四 行陰妄想
化理不住。運運密移。甲長發生。氣銷容皺。日夜相代。曾無覺悟。阿難。此若非汝。雲何體遷。如必是真。汝何無覺。則汝諸行。念念不停。名爲幽隱第四妄想。
第四行陰,這是虛妄不實的事情,「化理不住」,這個行是不住的,變化的理不能歇住,「運運密移」,一個勁的運動,他運動可是運動,你看不出他運動,他秘密的移動,怎麼知道秘密栘動呢?底下說出個樣子來,「甲長發生」,你這指甲長也看不見他長,發生也看不見他生,十天半月的又長長了,拿這個做比喻,運動是秘密的移動,你看是看不見,慢慢就生長,「氣銷容皺」,人到老了氣力不足了,臉上也長皺紋,比青年的容顔退化了,這個事情沒有歇著的時候,「日夜相代」,白天黑夜不閑著,剎那剎那的不住,「曾無覺悟」,誰也不曾覺悟,佛對阿難說,「此若非汝,雲何體遷?」你拿這個做個樣子,你說這個一定是你,你這個身體怎麼遷移變化?由少變成老相,「如必是真」,如果必定是你的真身體,「汝何無覺?」你怎麼不知道怎麼長的指甲等相呢?「則汝諸行」,身上的行動、心裏的思惟,「念念不停」,你自己不覺一念跟著一念的不停,「名爲幽隱第四妄想」,這第四名爲幽隱不見的妄想,這是習氣。
五 識陰妄想
又汝精明。湛不搖處。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見聞覺知。若實精真。不容習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覩一奇物。經曆年歲。憶妄俱無。于後忽然覆睹前異。記憶宛然。曾不遺失。則此精了。湛不搖中。念念受熏。有何籌算。阿難當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靜。流急不見。非是無流。若非想元。甯受妄習。非汝六根互用開合。此之妄想。無時得滅。故汝現在見聞覺知。中串習幾。則湛了內。罔象虛無。第五顛倒微細精想。
這一科文是發明第六意識微細顛倒妄想,我們人都認識色、受、想、行、識這五樣是自己,色是色身、受是享受、想是心裏頭思想、行是每天作爲、識是認識,這五陰爲什麼說顛倒呢?這色陰說是妄想,人的有形有色的身體是堅固的妄想成的;受陰是虛明的妄想,一接受一明白這就叫受;想陰是融通的妄想;行陰是幽隱的妄想,我們人身上一天不閑著行動,誰也看不見,這叫行陰;第五根本識是個顛倒妄想,你要把他一反個就是個正當的思想,他顛倒了,以非爲是、以是爲非,我們人人都如此,不明白佛法,哪個人沒有色、受、想、行、識呢?今天解釋這個識陰,這個識陰是個顛倒的妄想,我們人在世間不顛倒該怎麼樣呢?不顛倒都成佛了,這是佛把這個道理說開了,這一顛倒佛就成了凡夫,佛是什麼?就是人的知覺,我們人把自己的本覺都忘了,都弄一些不相當的,都迷惑了,這是人吃虧的地方,佛告訴人離苦得樂,你看我們人在世間上有多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誰敢說沒有?愛別離苦,你和他親愛的離別了;怨憎會苦,你越煩他,還離不開;求不得苦,求官官不得、求財財不得;最後就是五陰熾盛苦,色、受、想、行、識這五個字,叫人受苦才受的完全,所以說人要想離苦,你就得離開五蘊,前四蘊還都容易離,今天研究到第五識陰,叫顛倒妄想,自己由這個精明了變成認識,佛對阿難說,「又汝精明」,又就是說這個識陰,人不好認識、不容易破,除非佛給指破了,你這個精明又覺著精細、又覺著明白,「湛不搖處」,湛然清淨,這個心最穩當在沒有搖動的地方,「名恒常者」,在這裏起個名字叫恒久常在,就這個樣,「于身不出見聞覺知,若實精真,不容習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經曆年歲,憶妄俱無」,這是說人人都以爲自己很精細的、頂明白的,你這個精明「湛不搖處」,心裏明明白白的,一點也不搖動,「名恒常者」,我常常的如此,恒久常住,我這個身體也不出見、聞、覺、知和外頭的色、聲、香、味、觸的事情,說到這裏,「若實精真,不容習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經曆年歲,憶妄俱無」,前邊是發明識陰,這個識陰,人都拿著識當自己的心,自己以爲精明、湛然清淨、不搖不動,這就叫常在,他于身也不出見、聞、覺、知,見色、聞聲也不能搖動我,這還不行嗎?「若實精真」就「不容習妄」,像這個就是人的識的本體,人都拿這個當做自己,覺著精明不搖動,明白了恒久常在,其實這個本體不好認,他覺著我這個身體,也沒出見、聞、覺、知,這也是在識裏頭,「若實精真」,底下解釋,這個都不是真的,「若實精真」就「不容習妄」了,上頭這幾句話,這是不徹底的話,大家聽著,連我念著也覺著頂好,這是識的根本,所以人容易迷惑,認不清楚,若實在是精真,就不容易習妄了,底下說「何因法等」,佛對阿難說,爲什麼因緣,你們「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看見一個出奇的物,「經曆年歲」,經曆了多少年,「憶妄俱無」,也沒想他、也沒忘他,想和忘都沒有,「于後忽然覆睹前異」,又見著昔年所見的那個奇物,這一見就認識,「記憶宛然」,這是引出這個識陰,人自己在識陰裏被包圍著也不知道,自己心裏覺著精明,覺著不搖動,這就叫恒久常在,佛不說明白了,自己認爲不搖不動,我們這個人,若不是佛給說開了,還拿這個當好事,認爲湛然清淨,我恒常在,「若實精真」,這句話就反過來了,這地方不是真的,若實實在在是精真的,就不能容受這些虛妄了,佛不給說開,我們哪裏知道,所以把他演說出來,說一個比喻,「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經曆年歲,憶妄俱無…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