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一▪P13

  ..续本文上一页,眼见的色,耳朵闻的声,鼻子齅的香,舌头尝的味,身上感觉的触觉是冷是热、是痛是痒,这都在心里头,但是所有的人就是知道这个,所以这个人迷惑,这就叫迷惑的地方,都在这上头注意,你自己的本心呢?自己的本心没有这些色、声、香、味、触,哪还有这六样法尘呢?这五样都搁在一块堆,, 心里就这么个影子,大家要知道。所以佛的这个破处,就是显处!把阿难尊者这个心,给他破了、给他推倒了,他才心服口服,没地方说了,佛把他领到这里,他不肯认,你那个心就没有路走了,没有路走,这个地方直心就现出来了,这是无言说道出来啦,这个地方佛没开口,把他引到这个地方了,这里大家要注意!你假如不信,你起早起来,什么事情也没有,你心里头,洗洗脸、漱漱嘴,坐在那里,夜间也没做梦,昨天也没有烦心的事,就在这个时候,你心里一想,什么事也没有,这个地方是人的良心发现的地方,这是人的良心,大家要知道。佛法的这个佛字,翻中国话就是人的知觉的觉,知觉能代表六样,见、闻、齅、尝、觉、知,眼见、耳闻、鼻子( 773;、舌头尝、身上感觉、心里头知道,把这个理要明白了呢?你就开佛的知见,你要把世间上的习气毛病都去净了,你直接着就成佛了,这里头一点客气、一点夹带也没有。要这么一说,刚才说的糊涂题,是不是?一听,人的这个知觉,大家要知道,我常说,有听见的、有没有听见的,分三种,说佛者觉也,我们哪个人没有知觉?怎么不成佛呢?他这个知觉分三层呀!哪三层呢?都在这摆着,人人得承认,有所知觉、有能知觉、有本知觉,我们人人都具足三种知觉,我们人只承认一样,每个人活这一辈子就用这一样,这三样就用一样,所以就是凡夫,凡者是普通人,都是这么的,我们这三样:本知觉、能知觉、所知觉,我们都用所知觉,怎么叫所知觉?眼里所见我知道了、耳朵闻听的也知道了、鼻子齅的也知道了、舌头尝的什么味也知道、身上感觉也知道了、心里又分别是非邪正,一共这六样都弄到所知觉上去了。要在所知觉上,就分开三层,这个所知觉就分善恶,你要是善,你所知道的和这个所知觉一样,然而你这个所知觉还是个善心、是好心,积功、立义、作德、说好话、存好心,这就能生天,上天上享福去了;说你这个心平平常常的,我也不占便宜、我也不害人,一天有工作就这么着,混死了算一辈子,来世还是这么一个普通的人,这是在人道里头;这个心一作恶,损人利己,统统的没有利人的心,做出事来也不怕害人,这种心就到了三恶道里头去了,就不必细说了,工夫很宝贵的,这个时间很宝贵的,所以分成地狱、饿鬼、畜生,这叫三恶道,作极恶的事情,就是地狱;坑人、骗人,就托驴变马,给人家好还债;你要片善不为、刻薄悭吝,这样的说是成了饥饿的饿鬼,万劫不得水浆,你别说吃饱饭,这一万劫,你连一口水都…别说喝了,看都看不见,耳朵都听不见这个名字,那可苦极了。这都是说,所知觉上还分好丑,有善有恶、有不善不恶的平等,就是我们这个平平常常的人,就在一心所造,这是说所知觉,要是能知觉呢?你要明白了,你要能站的住脚跟,这就能成圣、成贤,这是在能知觉上,怎么叫能知觉呢?由这个所知觉上,我一转个,说这个也知道、那个也知道,是非邪正、善恶好丑,明明白白的,这个知道的是谁?他怎么能知觉呢?这个我也知道、那个也知道,你真能知道,就是这一个字,不沾所知觉的边,这就叫小乘的圣人;所知觉的边我把他撂下啦,我就知道我能知觉就是了,能知觉知道认得自己,我这个能知觉,我不沾染所知觉的事情,能够这个样子,你浅了,就是贤人,你做到究竟处就是圣人,就超生了死,这就叫小乘。小乘法能可以自了汉,我不能度人、不能救人,我能救自己;大乘法得明白了这个本知觉,怎么叫能知觉、所知觉?大家要把这个理,算盘要打开了就对了,世间上所听的、所见的、所有的,都叫所知觉,说你所有的事情,你怎么都知道呢?我能知道!你要把所知觉撂下,这才够上干干净净的、清清净净的能知觉哇!你就得到能知觉的受用了,因什么呢?他怎么没有苦处呢?他无形无相,就是一个知觉,他不受这个所知觉所累,我们这个人在世间上受苦起烦恼,闹得惊魂落魄、废寝忘餐,气的捶胸躁脚,为什么呢?就为的所知觉不遂心,就为的这个。你要知道有能知觉在着呢,我就把这个全撂下,所知觉就不算回事情了,随缘度日吧,穷也过、富也过、贱也过、贵也过,怎么这几十年过不去呢?你要在这里坐了本位,时时心就安乐了,就可以能成圣成贤,你要到本知觉,把这个能知觉、所知觉都放下了、明白了,说这些话不是废话吗?这是经文上的事情,不这么说人不容易明白,所以这就要多说,多说就得耽误时间,所以说到这个本知觉在哪里?刚才所说的所知觉也好明白、能知觉也好明白,就这本知觉不好明白,要不说无言说道呢!「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这在经文上后边,佛一层一层的告诉,别说你多说,你单单的有点言说,这一点真实的意思都没有,那到底怎么办呢这个事情?是不是?所以不好办了。佛出世,弟子可度了不少,可也有贤有愚、有圣有贤,可也有开佛知见的、也有不开佛知见的。虽然不开佛的知见,一历耳根永为佛种,他总算是沾着佛法的边啦,那就容易了,你就怕一点也不知道,苦死了,自己把自己就闷死了,闷大了劲,投河的、上吊的、自杀的,这太多啦,这都是糊涂人,他把自己世间上有形有相的都看重了。所以这个地方说了一大堆,这还好明白,说到这里,你要说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没有对的地方,说到这里就没有办法了。说是这个地方,阿难尊者,他心里知道的事情,佛都给他夺过来了,全不对!这夺处即是与处,我把你那一套,你那个心里的思想给你夺过来了,我这就给了你啦,佛的真心就给了你啦,就怕你不认得,不认得你就不能接受,就在这个「无有是处」,没有你说的那一套,一点对的地方也没有,这个地方阿难尊者要是接受了呢?说我这么一想都不对,是什么呢?这就想不着,想不着哪一样也想不起来,哪一样也就不着了,佛法就怕执着,所以就这个着字最厉害,我们这个人都有着处,要不一来,我这个心没有着落了,这怎么办呢?你要是果然真没有着落了,那就对了,说怕有着落,有着的地方、有落的地方,你这个心落在哪儿?搁在哪儿?吊在哪儿?在这个地方,大家要这么说,说的这个话还倒明白,说这个地方究竟是怎么回事情呢?是不是?到究竟你得说出个所以然来呀。我说这个所以然,大伙还得自己思量、自己悟呀,你就设身处地,才刚一说说了一大套,最后这一句话,就解决了,「无有是处」,一点对的也没有,就在这个「无有是处」,我们这个人听的、看的、讲的、学的,你就在这个地方你的心就停住了,那是说什么事呢?我们这个人得找个是,其实不但没有是,连非也没有,他没有是非,就是你的心里头没有着落了,不知道怎么好,这是怎么回事?你在这里要认,当下就认,你思索不得,你要一思索,就错啦!就不是那个心,又到所知觉上去了,就在这里,这个心一楞,一楞就不知道了,这说是自己那个本知觉,大家知道,我这个地方,我说是说在这里,你让我做,我还做不到,我告诉你说吧,我就是研究的,研究到这里,我不能够说是我对、我不对,大伙在这个地方,你拿这一切的佛经考查,遇见善知识可以指正指正,可以表示表示,就是对不对。

  

  所以,上文佛就先告诉阿难尊者,说你要想求成佛的这个道理,我问你话,你要拿直心回答,就对了!佛问到这个地方,他那个弯曲的心,他又转了弯了,他怎么才叫直心呢?他没有所答的了,他这个心就住下啦,他在住下的这个时候,他要是思维思维,要认得自己,那就是认得自己的本心了,他所以不能在这个地方住下,他就一转弯,这个直心就在这儿,他心里头他没有弯转的地方啦,到了这个地方就住下了嘛。所以阿难尊者,这也是大权示现,他这个心里头一转弯,他就不是直心了,他一心思不在内,我又明白了,必是在外边呀,随后「阿难稽首,而白佛言」,说:「我闻如来,如是法音」,你说法的音声,我开悟啦,「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我悟了我这个心实实在在居在身外头了,他说在身外头,他也得说个道理,他说了个比喻,说什么比喻呢?他说-

  

  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

  

  「所以者何?」我说这个心在外头,所以然处,在哪个地方呢?他说了个比喻,「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把这个灯在内屋里点着了,「是灯必能,先照室内」,在屋里点着了,先照屋里头,屋外头,当然照不着了,不能照外头,「从其室门」,从内屋里,「后及庭际」,后首到这外屋里,所以这个灯当然是照不着了,说-

  

  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

  

  拿这个做比喻,世间上一切众生,自己身内的事情看不见,因什么身外的事情都看见了?「亦如灯光」,也就像灯光,屋里头没点灯,点在外屋,「居在室外」,外边都看得明明白白的,室里头黑着,没见着嘛,「不能照室」,所以不能照内屋,「是义必明」,说到这儿,阿难尊者自己还信得及,说我说这个义理,公定是明白啦。

  

  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将无所惑」,将为拿着这个就没有一定的迷惑啦,这不是早先我说的那个心在内,那是迷惑,这回我不迷惑了,说到这儿呢,这还觉着很得意,「同佛了义」,我明了这个实义,像佛一样,佛你头回说在内不对,我就甘心佩服了,一定是不在内,一点也不虚妄了,他说到这…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