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因见不着五脏六腑,不能见身内,所以说这个心在眼根上,当然他见不着身子里头,这说得有理,「分明瞩外,无障碍者」,这眼睛分分明明地瞩目于外,这个瞩是拿眼睛看外边,瞩在外边,「无障碍者」,看外边一点障碍也没有,因什么呢?「潜根内故」,他潜藏在这个眼根之内,这个心当然是在眼根里头,在这儿藏着,「佛言,处今何在?」这是佛问他的话,说你思惟,你知在一处,佛言你知道这个「处今何在?」这地方到底在哪儿?底下阿难就回答了,「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说这个人「彼根随见」,人的眼根随看见(拿琉璃碗合上),「随即分别」,分别的清清楚楚,虽然有琉璃碗合,分别的清楚,这是说了个比喻,「然我觉了能知之心」,我这个知觉明了的、能知道的这个心,「不见内者」,看不见身内,因什么呢?「为在根故」,这个心在眼根里头藏着,当然是不见身内,「分明瞩外」,分分明明地在眼根里头,他又能够瞩目于外,「无障碍者」,一点也障碍不着,是「潜根内故」,他是潜藏在眼根以内的这个缘故,他所以,这就合乎两边啦,又不能知内,又让他身心相知,这两处你难不住,「潜根内故」,他说到这个地方,佛说得驳他了。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溜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就像你刚才说的这个话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你说心潜藏在眼根里头,就像琉璃碗合在眼上,「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好比这个人,正当拿琉璃扣在眼上,好比人戴上眼镜,「当见山河,见琉璃不?」这是佛的问题,正当你拿琉璃碗扣上,能看见大地山河,能看见这个琉璃碗吗?看见看不见?阿难就回言了:
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拿琉璃笼在眼上,外边见着山河,可也得见着琉璃碗,这是一定的,这比方人戴眼镜看见外边山河大地了,也看见眼镜了,这是应当的事,就拿这句话问他,说是当你拿琉璃笼在眼上,实实在在地看见琉璃了,这是阿难承认的,「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这是阿难回佛的话,他一回复佛,佛就告诉他了,正式地破除他这个迷惑。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瑠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
说你那个心,就如同拿琉璃碗合上,这比喻眼睛如同一个琉璃碗,所以这个知觉扣在琉璃碗里头,就是这个心在眼睛里边,这一比喻,眼晴好比琉璃碗,知觉的心在琉璃碗里边,这又合于内、又合于外。佛告阿难,说「汝心若同琉璃合者」,这是顺着他说,说完了好驳他,「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说正当你借着琉璃碗,心在眼里头,就如同琉璃碗扣上,正当见着山河大地,你怎么见不着眼呢?先前我问你,这个人把琉璃碗扣在眼上,看见山河大地,也得看见琉璃碗,你这眼就像琉璃碗一样的,「当见山河,何不见眼?」正当看见山河的时候,你怎么看不见你的眼睛呢?这是你说的一个比喻,这个说法、这个比喻,法喻相齐,比的一样才对,你这个比喻不相齐呀,不对呀!「何不见眼?」当看见山河的时候,为什么看不见眼睛呢?你怎么说如琉璃合呢?这是说这一面,转过来呢?
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
你这个心看不见眼,「若见眼者」,你那个心就算看见眼,这个比喻,拿这个法合这个比喻,说「若见眼者」,设若你真看见眼,这个理也说不下去,因为你要是看见你的眼,「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这个眼就如同外边那个环境似的,这个眼是眼、心是心,你虽然说眼如同琉璃碗,却把这个心也扣在里头了,是不是?这个琉璃碗同外边的环境啦,这个眼睛不是成了个境界吗?成了外边的境界,没有知觉了,他「不得成随」,头一回你说的话,眼睛随见随能知道,随见随即分别,这是前文上,这个事情你不合,你不能随看见,所以就能知道,这个地方也说不过去。
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瑠璃合。
这是说,设若你那个心看不见眼晴,就如同你戴上眼镜,你得看见眼镜,你这个眼就成了眼镜啦,你怎么看不见眼呢?「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云何又说这么个比喻?此了知心潜藏在你的眼根以内,就像琉璃碗合上呢!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瑠璃合。无有是处。
所以这个缘故,你应当知道,所以就在「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这里是要紧的地方,七处征心,七个无有是处!到了这个地方,这是佛给他显出这个真心来了,真心就是个直心,这个地方他不承认,我们人人都如此,佛与阿难尊者大权示现,佛说互相酬唱,一问一答,所以这个地方,就在这个「无有是处」,在这个地方他要能接受,这就了然了,这地方是不可说的地方,要不然我再引出一种事情来,大家就可以相信了。当初临济祖师,他参访上座黄檗禅师,请教佛法,简单说,他一问,黄檗祖师把眼睛一瞪,拿着劈柴棒子把他打一顿,他一心思,我必是问得不对了,不是时候了,就闷得慌了,挨了一顿打,什么话也没说,第二次又问、又请教,头一回必是礼貌不周,打了一顿,这又去请教,他拿劈柴棒子预备好了,又打一顿,这是怎么回事呢?闷得慌呀,问了两回挨了两回打,这回心思心思,我还得问,我来到这里不是求佛法吗?他不告诉我,这是什么事呢?他又问,拿劈柴棒子又打了一顿,连打三顿,心里烦了,不干啦,走!在他这个地方,他一句话也不说,一问就打、一问就打,这有什么待头,告假!走!这就向黄檗禅师告假,这是临济一代的祖师呀,告假要走了,黄檗禅师问:「你上哪去?」他心里不高兴:「我还不知道上哪里去?我就要走了。」黄檗禅师说:「你要走,你参学参学那个大愚禅师,那个地方也是个明人,他这个人傻劲太大了,说是愚傻,你去参大愚禅师。」他心里不欢喜,他想也像你这个样的吧,你叫我参学他去,我问你三回,你打我三回,你叫我去找大愚禅师,他必是向你学的,是不是?他还有第二个法吗?也是打吧!他心里不高兴,他哼哈哼哈的,也没说去不去,他把衣单包袱背起来就走啦!一出山门,自已也知道,没有地方去,到底上哪去呢?又一想,他让我找大愚禅师,我倒要试验试验,不然也没地方可去,真还像他那么打吗?他把心就转回来了,他就去了,找大愚禅师去了,见了个礼,见完了礼,大愚禅师问:「你从哪里来?」他心思半天不高兴,「打黄檗禅师那儿来」,「你在那儿参学几年了?」「参学了有一年多,」「他传给你什么法?」「咳!传什么法呢?我问了三回,他打我三顿,他传什么法呢?」大愚禅师一听,打了个咳声说:「咳!黄檗他爱你!」你听听,打他三顿,他说爱他,「如老婆娘爱儿子似的,就这么亲热。」他在这个时候上,就楞了!他打我三顿,你还说像我母亲爱儿子样的,这个话怎么讲呢?心里就楞了,就在这个上,这不明白!大愚禅师说:「要认当下就认,你思索不得!」这一句话提醒,磕头谢法,这才接受他。所以佛说到这里,宗下、教下,宗、教是一个理了,他那是个简单法子,所以教你念佛。
四 内外两在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这一段文是第四番破他的妄见,破转计见内,上回他用合计的心,回答佛说心在内,佛给他驳了;第二次又说心在外,佛也给他推倒了;第三次又说心不在内、也不在外,他一心思,说在眼里,他说了一个比喻,如同琉璃碗笼在眼上,眼好比一个琉璃碗,就像现在人的眼镜一样,眼好比是眼镜、心比做是眼,他这么一说,佛说在内、在外都不对,当然是在眼根里头就算对啰,他一个劲的拿他这个心猜测这种事,其实这个事情,你连思索都思索不得,何况你还拿这个心、拿这个话来猜呢?这不是错上加错了吗?阿难尊者特意现这个相,大权示现,他因知道世间人都是这个心,都是对待心,要不是有、就是无,不是善、就是恶,不是好、就是坏,不是高、就是低,凡我们世间人心都是这个,其实是全不对,他这个地方,佛显这个心,显的是真心吶!人都是这个连妄想心都够不上,那么是什么心呢?要按根本上说,就叫缘影心,怎么叫缘影心?我要一说,大家也就得承认,要不说,心里头闷得慌,总得这个地方多说几句话,怎么叫缘影心呢?我们说内也不对、说外也不对,说在眼根里更不对,底下还有三个不对,一共是七处征心,七处全不对,将才我念的文正是第四回,在这个道理我要不多说几句话,大家研究佛经的人,那就没话说了,不常研究佛经一听就烦啦,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哪个对呢?说这个不是人的本心,哪个是本心呢?当然是心里头得怀着这么一个意思,若拿佛经这么一断,这个人连妄想心都够不上,那是什么心呢?以缘影为心,什么叫缘影呢?那个影就是影子,拿心里头起的影子当了自己的本心了,大家这个地方要注意,怎么叫缘影呢?缘不就是结缘嘛!上一块连络,这个缘字也当帮助讲,这个地方得把他讲清楚了,怎么叫缘影呢?攀缘的影子,怎么叫攀缘的影子?人这个眼睛,有一个看见的见性,这叫见性,看见的都是有形有色的东西,大家这是都承认的,耳朵他能听声,你叫耳朵看有形有色的,他办不到,眼睛你叫他听声,他也是不行,他是可以看见有形有色…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