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空、因缘就是假,因缘还「互在其中」,因缘即空、即假、即中。这种道理,我略略的一说,大家也有明白的,恐怕也没有明白的,他这是提另一种教义的研究,这是阿难尊者他引出来,这个地方得略略地说上这么几句。这个地方他引出来了,他不知道这个本意,他不知道这个话,照着他心里这么解说,他就是着在一面上了,着在法生心生。他说了两面「由法生故,种种心生,由心生故,种种法生」,佛也知道他的心,就是说「由法生故,种种心生」,他这底下说,他说我明白了,佛你说过这个话,照你的话,我就领会了,我就知道了,说是我这个思惟体,这就是我这个心的本体,显我这个心,就是思维体,就是实是我的心性啰,「随所合处」,他这是「随所合处,心则随有」,这就说他执着在法生、心生上,「随所合处」,所合的地方就是物了,拿这个知觉向物上一合,这就是心,他因有物才显出个心来、因有心才知道有物,所以他再这么一解说,他这是向他上头合,说是这个要是「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也非内、外、中间三处。头回我说的那个不对了,不是中、也不是内、也不是外,不是这三处,这是「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他说这是他借着佛说的这个话,他归他这个心理,他思想的,这时佛一听他这么一说。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
「佛告阿难」,佛就迭着他说的这个话,重述他这个话,「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佛知道他着在相上了,佛也不给他说那些个啰嗦,因缘即空、即假、即中,得说四样,佛就绕着他问的地方,就给他略略地把他给推倒了,「随所合处,心随有者」,不管是什么,你拿这个心向这个法上一合,你这个心就生出来了,这是个长短方圆、是个大小,这都分别这个名相了,这个心随着就有了,我以这个为心吧,佛这是破说他,「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佛把他的话一重述,底下好给他破除,这个话就不能成立,「是心无体」,文来得简略,他应当是问两句,是心你道是有体?是无体?是这么个意思,这文简,直接着就说无体,无体说完后说有体,开头就不必提这个题目了,这所以说「是心无体」,这是佛先假定说,这个心要没有体,你说你这个心「随所合处,心随有者」,你这个心到底有体?没体?就是这么一句话,说「是心无体」,先破他这个无体,你说无体也不对、说有体也不对,说是心没有体,「则无所合」,你这个心没有个体,你上哪合呢?「则无所合。」
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若无有体,而能合者」,这个理说不通,心若没体我还能合,没体拿什么东西合呢?你要是勉强着强辞夺理,「则十九界,因七尘合」啰?若照着你这个说法,原来这个佛法都是对起的,对待而起,所以有十八界、有六尘,怎么说十八界、六尘呢?这是佛常说的法,六根、六尘、六识,这都是双,他好合,六根向六尘一合,就生出六识来,这都是对着起来的,这是双的,六根、六尘、六识就是十八界,这个要你一说这个心若无体,这个说不通,「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我这个说法说的是定例,那一定是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指着这个说,他是十八界,你还有一个合,心要是没有体,这得是七尘合啰?提另有一个尘,还没有个体,还有个界,这就得十九界「因七尘合」,这就是冤阿难尊者,他说的这个理不对才驳他,「是义不然」,你要合的话「随所合处」,你要一合就得有个双,不能有单,有单怎么合呢?这是说无体的话,你没体,拿什么合?你要合,「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没有这么回事,这哪对呢?这无体说完了,底下就说有体。
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
他前边说的无体,「是心无体」,佛给他推倒了,他这个话立不住,「若有体者」,设若你说你这个心「随所合处,心随有者」,你这个心有个体,你得比量比量吧,怎么比量呢?「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这话问的是地方,你说「随所合处,心随有者」,你这个心来合,还有个体,「若有体者」,你自己试验试验,「如汝以手,自挃其体」,你把你这个身上自己挃一下子,就是打一下子,不注意试验一下子就叫挃,打就是实实在在的打了,拿拳头在腿上略略地打一下子叫挃,如汝阿难用你的手,「自挃其体」,你把你的身体挃一下子,或是挃在哪个腿上,「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你这个心不是个知觉吗?你把你的身体随便地挃一下子,就是打一下子,「汝所知心」,你所知道的这个心,从哪来呢?「为复内出?」从你身子里头出来的心,心就是知觉了,「为从外入?」是从外边来的呢?这是两个问题,打这一个问题上又出了两个问题。
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你心里有体,从身内里头出来个知觉,这个心就代表知觉,「若复内出」,若还是你这个心打身内出来的,「还见身中」,你还得要先看见身内的五脏六腑,你前边不是说看不见就不能在内了吗?那就不用再说了,能见吗?这里藏着一句话,不能见!这是说不是从内出来的,若从外来的,这个理也说不通,说你把身子挃一下子,这个心就从外边来了,「若从外来,先合见面」,你心若从外边来的,心是一个知见,有知见就叫心,先来见你的脸面。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
阿难尊者还有话跟佛说,佛说你要是外来的,你得先看着脸面,「阿难言,见是其眼」,阿难说的见不是见了面吗?见得眼见,我这讲的是心,「心知非眼,为见非义」,佛你照着这样说,义理说不过去,他这是反过来对着佛,驳佛的话,佛随跟着又言。
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
若是这个眼才能见,心不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佛说一个比喻,这文上来得简略,设若是眼睛能看见,这里头含着眼睛里头也得有知觉的心,没有知觉的心,光眼睛也不能看,说是好比这个眼晴,你的身好比是个屋子,眼睛好比就是一个门,「汝在室中」,说汝在内屋里头,外边这个门口没有人,你能见着外头的事吗?你这个活人就当个心说,「门能见否?」门能见吗?门里得有人,你假比这个眼睛,眼睛里头得有心,没有心,眼晴也不能见,阿难反对佛说「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佛就驳他这个,这转过来怕他还不信。
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这个地方说,这个人「则诸已死,尚有眼存」,这个死人有睁着眼的,他能看见什么?能有用处吗?「应皆见物」,死人眼能见物吗?这是比喻那个门口里头没有人,打门里头能看见外面的事情吗?眼睛总得有心,你说眼睛可以见,心不能见,这个事情就错了,说若是这么一言,那个人死了,有眼睛也看不见物,「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死人应当看见物,没有这个事情,「若见物者」,眼睛若能见物,「云何名死?」就不是死人了,就是活人了,说到这里,佛又对阿难说一个理。
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
这底下转过来,又是这个问题。所以佛破阿难尊者的执着,「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上哪一合就有,所以佛问他有体无体?都把他破了,你若有体,是从里边出的?从外边来的?从外边来的应当见着脸了,怎么见不着呢?他说见是眼,心不能见,佛也给他推倒啦,这底下随跟着又说,阿难我刚才说的,你的心有体无体?我再问问你,你这个心既有体,是一个?是多个?你这心啊!是遍于周身之体啊?是不遍于周身之体?这又发生四个问题,「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你执着的这个地方太不通了,「又汝觉了」,你这个有感觉、明了、能知道的这个心,「若必有体」,设若必定还有一个体质,这里给他说了四个问题,「为复一体?」你这个体是一个体?「为有多体?」是多个体?
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
「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在你这个身上,心是个知觉性,是遍于周身?是不遍于周身呢?四个问题,他在这个「随所合处,心随有者」,这事怎么也说不通,这底下,这是四个问题呀,这一个个地给他解释。
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
说你这个心的这个体,这个知觉的心,「随所合处,心随有者」,这个事怎么也不通,「若一体者」,设若有体是一个体,「则汝以手,挃一支时」,你拿手把四肢挃,拿左手挃右手,或是拿着手挃这两个腿,这是二肢,一共是四肢,「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这个道理这一句话就问倒了,你要是一个体,你这个知觉的心是个知觉性,他就是一个体,没有二个体,要没有二个体,这通身就是这一个知觉了,这个道理就在这里,说「则汝以手,挃一支时」,你把这个腿,左腿、右腿挃一下子,你身上「四支应觉」,两个胳臂、两个腿都得有知觉,他是一个体嘛,一知觉,一切知觉,你怎么不能觉呢?挃哪儿你哪儿知觉,不挃你不知道,你不能说是一个体,一个体就是遍体,普遍身上都是这一个体,这是说「四支应觉」,你怎么不能呢?
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