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体为汝。
「若咸觉者」,你要是挃这一下子,通身都知觉,是一个体,也说不通,「挃应无在」,说这个挃的地方,就没有一个所在之处,说你挃一下子,通身都感觉啦,你不知挃在哪个地方了?这是一定的道理,「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可要挃哪儿,你说知道是哪儿,你说通身都这一个形体,这不能成立,一体既不能成立,多体呢?「若多体者,则成多人」,心就是一个知觉,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一个人他一个知觉,多体是多知觉,则成多人,「何体为汝?」哪个体算你呢?这又把他推翻了。
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
「若遍体者,同前所挃」,前面挃一肢的,那是一体,一体和遍体是一样,普遍的都是一个心的本体,周身都属于心体,「若遍体者,同前所挃」,像前面说的挃一肢时是一样了,不用再说了,「若不遍者」,说挃一下子,不能够普遍周身,这也说不通,怎么说不通呢?「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当时在你这个头上挃一下子、触一下子,「亦触其足」,把你这个脚也挃一下子,「头有所觉,足应无知」,头有知觉,那个脚上应该不能知道,要是都知道了就普遍啦,你若说是「若不遍者」,也说不通,所以这个地方你说遍也一体,像一体是一样,也说不通;你说不遍,你这个理也说不通,所以嘛,这个不通的地方-
今汝不然。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今汝不然」,我说的这个事情你都不是,「是故应知」,是所以故,阿难!你应当知道,「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没有对的地方。
六 心在中间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这段文总题目是七处征心,什么叫七处征心呢?七处是七个地方,征是征求,征求、追求这个心倒是在哪里?怎么叫个真心?怎么叫个妄心?说要认得真心,即心即佛!你就认得自己的这个成佛的根本了,阿难尊者,佛问他,他已经追求到第六处上了,前边在第五处征心,最后这一句还没解完,就到了钟点了,就下座啦,最后这一句在哪个地方?就是这个「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这是阿难尊者他所猜求的心,佛都给他驳了,完全的不是,所以佛的结论说,你自己应当知道,你说的「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你是因为我说的那个法,然后你觉着你说的这个理,好像是对的,其实丝毫也不对,完全地全不对,怎么个理呢?这是说的第五处征心,最后这一句话,要紧的说这四个字「无有是处」,前边就不用说了。你说这个心「随所合处,心则随有」,这个心随时都有了,他这是依着佛上边所说的那个话,所以他就回佛这个话说的,这还不对吗?其实佛都给他推倒了,这些话都不能成立,所以,你说的这个「随所合处,心则随有」,这个心合在哪儿,哪儿就是你的心,「无有是处」,就在这一句话上,大家要注意!他七番征求心,到了第五番上,最后这一句,这个「无有是处」怎么就算对了呢?要紧就在这个地方,「无有是处」,完全地你说的这个佛都推倒了,已经这五处都是这一句话,你说这些个哪样也不对,没有对的地方,「无有是处」,那么哪个地方是呢?是不是?就在不说处,你一说出来的,都全不对!你这个理说不通,佛给他驳这一句话,说「无有是处」,这底下怎么就成立了呢?大家要听这个经得设身处地呀!阿难他猜仿这些话,我们耳朵听着似乎都像有个理似地,佛随时都给他驳了,都给他推倒了,不能成立,佛要说出个道来,连佛也不对,佛说哪能说呢?你说的那个事相我给你驳了,你要让我说哪个地方是心,释迦佛他决也不说这个,他要说出来,他也就不对了,那么说不对的这个地方,这怎么让人懂呢?是不是?这个地方就大为难了,这个地方大家设身处地,就像我们在那个地方,阿难替我们代表,我们也就随着听,这个话是佛说的,说这个「无有是处」,我们听着就像对了似的,佛按着这个都给他驳倒了,都驳倒了也好,你说出个道,哪个对呢?最后这一句话收场就一个「无有是处」。
你们诸位想想,连你们的心里也不安,就在这个地方,怎么个不安?找不着了,这怎么算对呢?其实这个地方就对了,谁能承认呢?这个对是从哪说呢?怎么叫个对?是大家这个心在这儿听经,阿难尊者在那个时候问,那时候法会的人比我们多得太多,这心里都闷的慌了,说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哪个算对呢?这个心里头也找不出对来,找不出对来就对啦!这话是反过来说,倒是怎么个意思?这个意思在哪?就是人人这个心都没有路走了,这个地方,俗话说,这个心就楞下来了,这个心就停住了,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哪儿对呢?心就没有路走了,这个地方人的真心就现出来啦,大家要知道,要说在这个地方,我这么一说,你要把我这个话记在心里头,又错了!你得对着这些话,你设身处地,我们这个心也没有地方可想,就在这个时候,你没有可想的地方,那自己的本心就现出来了,说这个心是无所不在的,你要说在哪个地方、一定是怎么个样子,挂一漏万,他这个人的真心是普遍的,尽山河、遍大地,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无处不是人的心吶,大家要知道,无处不是人的心、无处也不是佛的心,没有一个地方不是佛心,我们这个心像佛心是一样,就是自己不承认,「识得本心,立地成佛」,你要认识你自己的本心,当时你这个佛就成了,就是人一个不承认,因什么不承认?就是我们这个人的心都是两个,一个有、一个空,这个空不是虚空的空,什么也没有,有和空就对着吧,我们人在有上,打无始劫来,永远是着在有上,总得有个什么,心里就有个什么思想,有思想这就是着相,这就把自己的真心污染了,你不是说人心里想这个世间的事情,还有对的不对的!你完全对也是染了,无非是这个染,有拿恶心染的、有拿善心染的;善心染的还好一点,恶心染的就不堪言了。所以佛对于自己的心,佛算自己认识了,他怎么认识的呢?上来我已经说过好几回了,他不是夜睹明星悟道吗?他也是不明白这个理,这么也不对、那么也不对,怎么算对呢?他在菩提树下,按中国的年历追求,就是十二月,叫腊月,天明腊月初八,在后半夜,他在树底下静坐的时候,他一看见东方出了一个明星,这一触动,明白了!明白什么呢?就是这么一触动,他见这个明星,哪个人没见着过?我们怎么不悟道,他怎么悟道呢?他怎么就当下说悟道了呢?哪个时候没见过明星呢?他就在这个时候,突然间这么一触动,他了然了,他了然什么?拿这个明星这么远,多少万里啊!大些了、远些了,远大无边了,谁知道的?谁见到呢?就说我这个眼见着的,我眼的这个见性也是扩大无量无边啰!若没有这么大的眼光,哪能看这么远的星星呢?这是这么讲,一讲出来这个味就错了,在这个地方大伙可会这个理,他这个心一触动是遍满一切处,尽虚空、遍法界,这个地方他说,奇喔!人人都行!说「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有佛的智慧,也有佛的德行、也有佛的相好,因什么就不成佛呢?犯什么病呢?不犯旁的病,但以这个心起了妄想了,妄想执着!我们这个妄想执着,心思世间上所有的这些事情,执着住了,都是有形有相、有声有色,我们这个心大家想想,哪个不是想这个心呢?你把这个撂下,还有心吗?佛说「无有是处」,知道没有是处的,这不还是心吗?大家想想,那说是就对了、说不是就不对,这地方说是,也是你的心,在这里知道;他说不是,也是这个心知道;可就是这个知,你别着在是上、也别着在那个不是上,这个地方,你要没有个心,你怎么知道?我就想不着了,你说的没办法了,哪里也不是,怎么是呢?你着急的时候,心里就没有章程,你不知哪个是,你不知道的时候,那就是你的知,你要是知道是这个、是那个,就错啦!就不是了!这个地方,大家得慢慢地会,常常地有一个静心,一点点的有这么一个影子,他就容易明白、容易会到的,你看佛说到这里,七处征心、十番辨见,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后头还有七大,这一个名词就得说个十天八天的,把这个都说完了,这个经一共七卷,说了三卷,这心才明白,还算不错。
所以这个「无有是处」,这个人心就一处也不着了,要是的地方,哪个地方是,就是着在哪个地方;说没有是处,这个心里头说没有着落啦,没有着落的地方了,这就是人的自己的真心就现出来了,在这个地方得要会一会。阿难他不能领会,心思这个不对,我还有法,我听见佛你说过呀!阿难白佛言,底下就说了刚才念的这段文,这是破转依中间,他又想出个主意来,阿难白佛言,说世尊,我也闻听见佛你说过,与文殊等诸大法王子,文殊菩萨是一切大菩萨的首座,文殊菩萨等于这些大乘的菩萨,这都为法王子,将来都能成佛,都有佛的知见,说我听见佛你与文殊等诸大菩萨都是佛的法王子,你说过这个话,谈实相时,佛法里头究竟的一句成话说「诸法实相」,人不得求实吗?求真吗?你要明白这个理,哪个地方都是实相,都是真实不虚的相;不明白这个理,你执着这个真实,也就是虚妄,也不是真实。我听见佛你对诸大菩萨说过,谈实相时,你说世间上这一切的诸法都是实相,要都是实相,哪还有个非呢?所以世尊亦言,这个心不在内、也不在外,说我这么一揣度。
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如我思惟」,要在我心里头思惟,我…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