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么一想,你说不在内、不在外,我也明白了,「内无所见」,所以你要说心在内,心又见不着身内的事情,「外不相知」,心要在外头,外头有事,心里都知道,心怎么在外头呢?也说不通,「内与知故,在内不成」,内里的事情,我也见不着内里的肠肚心肝肺,要说心在身内,这也不能成立,「身心相知,在外非义」,若说心在外边,也不对,怎么说不对?心要在外边,身上的事情就不知道,但是我身上痛痒,我都知道,你说在外边,就不能相知了,「身心相知」,在外边这个义理也不合,我今天一想,也不在内、也不在外,「今相知故,复内无见」,也不在内、也不在外,「当在中间」,应当在中间,说内也不对、外也不对,在中间就对了,他这是泛泛地这么一说,这个中间在哪个地方呢?佛一听中间,随着他的话就破说他-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
「佛言,汝言中间」,你要说中间,你也得有个地方,哪个地方叫个中间呢?说心在中间,「中必不迷」,不能迷乱,不知在哪个地方?你说中间你得说出个地方来,「非无所在」,这个中间必有个所在的地方,你说一说,「今汝推中」,你推求推求这个中,在哪个地方?「中何为在?」为在哪个地方?「为复在处?为当在身?」你说这个当中,是在身外头有个当中是你的心?还是在你的身上有个当中?「若在身者」,若这个心在你身上,「在边非中」,若在你的身边上,那不算中,「在中同内」,你若说在你的身体当中,就像在身内一样,前边我已经破说了,不能成立。
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
若是不在身中,也不在身内、也不在身边,「若在处者」,若有一个在外边的一个地处,「为有所表?为无所表?」说心在身外,在身内说不通,在身外边能表示出来、表示不出来呢?「若在处者」,有个地处,你这个心,「为有所表?」能表明的出来呢?「为无所表?」是表示不出来呢?要说没有表示,「无表同无」,这就找中着中了,你没有表示,拿什么说中呢?「表则无定」,你要说有所表明了,这也没有一定的中了,怎么没有一定呢?「何以故?」佛就给他解说,怎么没有一定呢?
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如人以表」,比如有人吧,说咱立个当中,这里立起一个竿子,这算当中,「表为中时」,就把他拿这个竿子立上,就算是他表示当中,「东看则西」,人在东边一看,这竿子到了西边,「南观成北」,你要到了南边,就成了北边了,你在南边一观这竿子,立的这个标竿,有所表了,倒成了北边了,东、南、西、北这都是四方,这也不算当中,这个当中,哪个地方算数?「表体既混」,你连这个当中的表明的本体混乱了,你找不出哪个地方是当中?「心应杂乱」,心也就杂乱了,心在当中,你找不出中来,心向哪儿搁呢?心也应当杂乱了。佛这么一说,底下阿难还有话说,这是他心里所计度的,他泛说,佛就泛泛地给他破说。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
我说的中,不像佛你刚才说的,不是你说的这两样:在身内也不应当、在边也不算中,外边表示东观成西、南观成北,也不算中,我说的这个中不是佛你说的这个意思,「非此二种」,不是这两种事情,我说这个中,我是照着佛你当初说的话。
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
「如世尊言」,如世尊你说过这个话了,「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和外边的有形有色的相,缘是连在一块,拿眼看见形色是长短方圆,这也叫有形有色的,青黄赤白也是有形有色的,这都叫色,「眼色为缘」,你眼看见有形有色的东西了,这是结了缘了,这是互相帮助,眼助这个外边的青黄赤白、长短方圆这个形相,「眼色为缘」,就「生于眼识」了,眼就生出认识来了,说这个物是长的、短的,是黄的、白的、黑的,这就认识了,说「眼色为缘,生于眼识」,就生出眼的认识来了。
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眼有分别」,眼是个知觉性,他能分别青黄赤白、长短方圆,他都分开了,「色尘无知」,色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一,头一个有形有色这就为尘,佛法讲一尘不染,才万法皆空。说这个色尘是一个无知的,有形有色的桌子板凳、房廊屋舍,这都是有形有色的东西,它哪有知觉呢?这个眼睛它是有知识的,「眼色为缘」,使眼上生出知识,说眼有分别,眼晴有分别的这个知觉,「色尘无知」,这个有形有色的东西,它没有知觉,「识生其中」,人的知识就生在这里头,我听见佛也这么说过,其实佛不是为这个事情说的,所以「色尘无知」,眼睛有分别的心,色尘它不会分别,没有知觉,说一个有知觉的、一个没知觉的,这当中「识生其中」,这个人的眼的知识生在其中,这个知识不就是心吗?「则为心在」,我就依着这个当中,就在这个有知识的眼根-眼睛,在没知识的形色-色尘,就在这两个:一个有知觉的、一个有形相的,有形相时没有知觉、有知觉的没有形相,依着这个,「识生其中」,人的知识,这个心识生在其中,「则为心在」,我这么一心思,这个心就在这个地方了。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你刚才说的,你这个心若在眼根和有形有色的色尘,在这两样之中,「此之心体」,你这个心的本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你这个心,是一个有知识的眼睛、一个没有知识的形色,你是两样相兼着?是不相兼着?说你的心,是不是?一个有知识的眼、一个没有知识的形色-色相,是兼着一个有知识的、一个没有知识的?是不兼着一个有知识的、一个没有知识的呢?是「为复兼二」?是「为不兼二」呢?
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
「若兼二者」,若兼着一个有知识的眼睛、一个没有知识的色相,若兼着两样,若是这样的,「物体杂乱」,这个时候你说知物的这个体,那就杂乱了,怎么杂乱呢?他一个有知识的、一个没知识的,从当中怎么取中呢?「物非体知」,物是一个物,他没有知识,「物非体知」,眼的本体是个有知识的、这个物是个非知识的,一个有知识的和没知识的,怎么上一块掺合呢,「成敌两立」,他竖起敌来了,有知识的和没有知识的,哪能合在一块堆呢?不能合在一块,哪还能有个中呢?「云何为中?」这怎么算中?
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兼二不成,非知不知」,既是要兼着二样,不能成立,怎么不能成立呢?有一个非知的眼、还有一个非不知的识,「即无体性,中何为相?」找不着体性来,这个中以什么为相呢?怎么叫个中呢?「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你要知道,你说当在眼根和色尘中间,这里就有个心,这个地方一点对的地方也没有,就在这个地方又推倒了,其实,这七处都在这一句上,就没有是处!这个地方你量一量,这个没有是的地方,这就是了,你自己都承认了,你不承认吶,佛这个地方就是我们解释这个经是这么说,佛就不能再说了,佛再说,又给他心上又添了多少的麻烦、又添了病,最后这个「无有是处」,在这个「无有是处」给他说出个理来,让他承认这个「无有是处」,这个地方就是了,这就是他的本心就现出来了,这个地方他不能接受,他又转了个了。
七 一切无着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轮。
世尊,你说这个不对,我又心思个道来,「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这是佛的四个大弟子:目犍连,神通第一;须菩提,解空理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舍利弗,智慧第一,这四个大弟子,「共转*轮」,度化众生,就叫转*轮,把这个佛法推转了,让人人都可以明白,这叫转*轮。说这个时候,我也听见佛与四大弟子一块劝人,给人说这个佛法。
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着。名之为心。则我无着。名为心不。
「常言觉知,分别心性」,常常地言说这个觉知,这个分别的心性,说这个心性不在内,「既不在内,亦不在外」,既然已经说是不在内,前边已经说过啦!这个心不在内、也不在外、也不在中间,「俱无所在」,哪个地方也不在,「一切无着,名之为心」,哪一样也别执着,名之为心,「则我无着,名为心不?」我要不执着,这算是心、不算是心呢?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着。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着。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你刚才言说你的知觉,能分别的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你这个不着的,算是为有所在?为无所在?你这个不着的,一切不着,这就是你的心,「无则同于龟毛兔角」,说你这个心要无所在,这有名…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