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一▪P19

  ..續本文上一頁體爲汝。

  

  「若鹹覺者」,你要是挃這一下子,通身都知覺,是一個體,也說不通,「挃應無在」,說這個挃的地方,就沒有一個所在之處,說你挃一下子,通身都感覺啦,你不知挃在哪個地方了?這是一定的道理,「挃應無在,若挃有所,則汝一體,自不能成」,可要挃哪兒,你說知道是哪兒,你說通身都這一個形體,這不能成立,一體既不能成立,多體呢?「若多體者,則成多人」,心就是一個知覺,多體者則成多人,「何體爲汝?」一個人他一個知覺,多體是多知覺,則成多人,「何體爲汝?」哪個體算你呢?這又把他推翻了。

  

  若遍體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當汝觸頭。亦觸其足。頭有所覺。足應無知。

  

  「若遍體者,同前所挃」,前面挃一肢的,那是一體,一體和遍體是一樣,普遍的都是一個心的本體,周身都屬于心體,「若遍體者,同前所挃」,像前面說的挃一肢時是一樣了,不用再說了,「若不遍者」,說挃一下子,不能夠普遍周身,這也說不通,怎麼說不通呢?「當汝觸頭,亦觸其足」,當時在你這個頭上挃一下子、觸一下子,「亦觸其足」,把你這個腳也挃一下子,「頭有所覺,足應無知」,頭有知覺,那個腳上應該不能知道,要是都知道了就普遍啦,你若說是「若不遍者」,也說不通,所以這個地方你說遍也一體,像一體是一樣,也說不通;你說不遍,你這個理也說不通,所以嘛,這個不通的地方-

  

  今汝不然。是故應知。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

  

  「今汝不然」,我說的這個事情你都不是,「是故應知」,是所以故,阿難!你應當知道,「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沒有對的地方。

  

  六 心在中間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實相時。世尊亦言。心不在內。亦不在外。

  

  這段文總題目是七處征心,什麼叫七處征心呢?七處是七個地方,征是征求,征求、追求這個心倒是在哪裏?怎麼叫個真心?怎麼叫個妄心?說要認得真心,即心即佛!你就認得自己的這個成佛的根本了,阿難尊者,佛問他,他已經追求到第六處上了,前邊在第五處征心,最後這一句還沒解完,就到了鍾點了,就下座啦,最後這一句在哪個地方?就是這個「是故應知,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這是阿難尊者他所猜求的心,佛都給他駁了,完全的不是,所以佛的結論說,你自己應當知道,你說的「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你是因爲我說的那個法,然後你覺著你說的這個理,好像是對的,其實絲毫也不對,完全地全不對,怎麼個理呢?這是說的第五處征心,最後這一句話,要緊的說這四個字「無有是處」,前邊就不用說了。你說這個心「隨所合處,心則隨有」,這個心隨時都有了,他這是依著佛上邊所說的那個話,所以他就回佛這個話說的,這還不對嗎?其實佛都給他推倒了,這些話都不能成立,所以,你說的這個「隨所合處,心則隨有」,這個心合在哪兒,哪兒就是你的心,「無有是處」,就在這一句話上,大家要注意!他七番征求心,到了第五番上,最後這一句,這個「無有是處」怎麼就算對了呢?要緊就在這個地方,「無有是處」,完全地你說的這個佛都推倒了,已經這五處都是這一句話,你說這些個哪樣也不對,沒有對的地方,「無有是處」,那麼哪個地方是呢?是不是?就在不說處,你一說出來的,都全不對!你這個理說不通,佛給他駁這一句話,說「無有是處」,這底下怎麼就成立了呢?大家要聽這個經得設身處地呀!阿難他猜仿這些話,我們耳朵聽著似乎都像有個理似地,佛隨時都給他駁了,都給他推倒了,不能成立,佛要說出個道來,連佛也不對,佛說哪能說呢?你說的那個事相我給你駁了,你要讓我說哪個地方是心,釋迦佛他決也不說這個,他要說出來,他也就不對了,那麼說不對的這個地方,這怎麼讓人懂呢?是不是?這個地方就大爲難了,這個地方大家設身處地,就像我們在那個地方,阿難替我們代表,我們也就隨著聽,這個話是佛說的,說這個「無有是處」,我們聽著就像對了似的,佛按著這個都給他駁倒了,都駁倒了也好,你說出個道,哪個對呢?最後這一句話收場就一個「無有是處」。

  

  你們諸位想想,連你們的心裏也不安,就在這個地方,怎麼個不安?找不著了,這怎麼算對呢?其實這個地方就對了,誰能承認呢?這個對是從哪說呢?怎麼叫個對?是大家這個心在這兒聽經,阿難尊者在那個時候問,那時候法會的人比我們多得太多,這心裏都悶的慌了,說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哪個算對呢?這個心裏頭也找不出對來,找不出對來就對啦!這話是反過來說,倒是怎麼個意思?這個意思在哪?就是人人這個心都沒有路走了,這個地方,俗話說,這個心就楞下來了,這個心就停住了,這也不對、那也不對,哪兒對呢?心就沒有路走了,這個地方人的真心就現出來啦,大家要知道,要說在這個地方,我這麼一說,你要把我這個話記在心裏頭,又錯了!你得對著這些話,你設身處地,我們這個心也沒有地方可想,就在這個時候,你沒有可想的地方,那自己的本心就現出來了,說這個心是無所不在的,你要說在哪個地方、一定是怎麼個樣子,挂一漏萬,他這個人的真心是普遍的,盡山河、遍大地,是豎窮叁際、橫遍十方,無處不是人的心吶,大家要知道,無處不是人的心、無處也不是佛的心,沒有一個地方不是佛心,我們這個心像佛心是一樣,就是自己不承認,「識得本心,立地成佛」,你要認識你自己的本心,當時你這個佛就成了,就是人一個不承認,因什麼不承認?就是我們這個人的心都是兩個,一個有、一個空,這個空不是虛空的空,什麼也沒有,有和空就對著吧,我們人在有上,打無始劫來,永遠是著在有上,總得有個什麼,心裏就有個什麼思想,有思想這就是著相,這就把自己的真心汙染了,你不是說人心裏想這個世間的事情,還有對的不對的!你完全對也是染了,無非是這個染,有拿惡心染的、有拿善心染的;善心染的還好一點,惡心染的就不堪言了。所以佛對于自己的心,佛算自己認識了,他怎麼認識的呢?上來我已經說過好幾回了,他不是夜睹明星悟道嗎?他也是不明白這個理,這麼也不對、那麼也不對,怎麼算對呢?他在菩提樹下,按中國的年曆追求,就是十二月,叫臘月,天明臘月初八,在後半夜,他在樹底下靜坐的時候,他一看見東方出了一個明星,這一觸動,明白了!明白什麼呢?就是這麼一觸動,他見這個明星,哪個人沒見著過?我們怎麼不悟道,他怎麼悟道呢?他怎麼就當下說悟道了呢?哪個時候沒見過明星呢?他就在這個時候,突然間這麼一觸動,他了然了,他了然什麼?拿這個明星這麼遠,多少萬裏啊!大些了、遠些了,遠大無邊了,誰知道的?誰見到呢?就說我這個眼見著的,我眼的這個見性也是擴大無量無邊啰!若沒有這麼大的眼光,哪能看這麼遠的星星呢?這是這麼講,一講出來這個味就錯了,在這個地方大夥可會這個理,他這個心一觸動是遍滿一切處,盡虛空、遍法界,這個地方他說,奇喔!人人都行!說「奇哉!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皆有佛的智慧,也有佛的德行、也有佛的相好,因什麼就不成佛呢?犯什麼病呢?不犯旁的病,但以這個心起了妄想了,妄想執著!我們這個妄想執著,心思世間上所有的這些事情,執著住了,都是有形有相、有聲有色,我們這個心大家想想,哪個不是想這個心呢?你把這個撂下,還有心嗎?佛說「無有是處」,知道沒有是處的,這不還是心嗎?大家想想,那說是就對了、說不是就不對,這地方說是,也是你的心,在這裏知道;他說不是,也是這個心知道;可就是這個知,你別著在是上、也別著在那個不是上,這個地方,你要沒有個心,你怎麼知道?我就想不著了,你說的沒辦法了,哪裏也不是,怎麼是呢?你著急的時候,心裏就沒有章程,你不知哪個是,你不知道的時候,那就是你的知,你要是知道是這個、是那個,就錯啦!就不是了!這個地方,大家得慢慢地會,常常地有一個靜心,一點點的有這麼一個影子,他就容易明白、容易會到的,你看佛說到這裏,七處征心、十番辨見,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後頭還有七大,這一個名詞就得說個十天八天的,把這個都說完了,這個經一共七卷,說了叁卷,這心才明白,還算不錯。

  

  所以這個「無有是處」,這個人心就一處也不著了,要是的地方,哪個地方是,就是著在哪個地方;說沒有是處,這個心裏頭說沒有著落啦,沒有著落的地方了,這就是人的自己的真心就現出來了,在這個地方得要會一會。阿難他不能領會,心思這個不對,我還有法,我聽見佛你說過呀!阿難白佛言,底下就說了剛才念的這段文,這是破轉依中間,他又想出個主意來,阿難白佛言,說世尊,我也聞聽見佛你說過,與文殊等諸大法王子,文殊菩薩是一切大菩薩的首座,文殊菩薩等于這些大乘的菩薩,這都爲法王子,將來都能成佛,都有佛的知見,說我聽見佛你與文殊等諸大菩薩都是佛的法王子,你說過這個話,談實相時,佛法裏頭究竟的一句成話說「諸法實相」,人不得求實嗎?求真嗎?你要明白這個理,哪個地方都是實相,都是真實不虛的相;不明白這個理,你執著這個真實,也就是虛妄,也不是真實。我聽見佛你對諸大菩薩說過,談實相時,你說世間上這一切的諸法都是實相,要都是實相,哪還有個非呢?所以世尊亦言,這個心不在內、也不在外,說我這麼一揣度。

  

  如我思惟。內無所見。外不相知。內無知故。在內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義。今相知故。複內無見。當在中間。

  

  「如我思惟」,要在我心裏頭思惟,我…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