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没有边际,这还不行;无所有处,没有所有的地方,连这个空无边处、识无边处都不要,无所有处,这还不对,这还有思想;就非想,非想还不对;非非想,你看这个地方,功夫用得很好了,理呀很厚的,很不错了,其实还是凡夫,还没明白,这个佛法就在这了,你要不把这个路数知道,你怎么能学佛?你怎么能明白超凡入圣呢?这都是凡夫呀!你把这二十八层天:六层欲乐天、十八层色界天、四空天,一共不是二十八层天吗?这二十八层天搁在一块,大家要知道,这都叫凡夫呀,像我们世间人一样,你看这功夫都可以了,再到非非想天,到这有顶天上,那位天主多大岁数?你说说,八万四千大劫,大劫是多少呢?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中间怎么成的呢?是二十个小劫才成一个中劫,一个小劫是多少年呢?八万四千年做本位,一百年减一年、一百年减一年…八万四千年减完了,又增上去,二十个增减这叫一个小劫,所以二十个小劫才叫一个中劫,四个中劫叫一个大劫,你们诸位拿算盘,你算这是多少年?一个大劫,非非想天的天主,大家要知道,他活八万四千大劫,这八万四千大劫,这个寿命很长了,拿算盘都算不过来。还有一种,还是凡夫,还没脱离生死,到了八万四千大劫的时候,还得死,死的时候,八万四千大劫以前,他要做过坏事,一样还下地狱,你升到天上也是危险的,所以你要不研究佛法,你哪能知道这个理?你自己要都弄错了,自己不知道错,所以佛法要想不修行难说了,要想修行,你非把佛法研究明白了不可,要不然你就走错路,要不是你不研究教,光知道参禅,说十禅九错路,十个参禅的保定有九个走错路的。
不能折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
这是阿难尊者他自己述说,对着佛通知大众,「未得无漏」,未得着无漏乐,在三界以内,有这个漏乐,就没有究竟的修行,佛法究竟的修行超出三界以外,这还是小乘,不用细说了所以要没得无漏,就「不能折伏,娑毗罗咒」,上文有,娑毗迦罗是印度黄发的外道,怎么叫黄发外道呢?他那个道门出来,拿一块黄布把脑袋包上,把头发包上,头发不是黄的,布是黄的,那黄布把头发包上叫黄发外道,也叫娑毗迦罗;咒是真言的意思,佛法里有真言、有咒语,他那个邪法子也叫咒、也叫真言、也叫娑毗迦罗咒,阿难尊者自己说,我不能折伏黄发外道的咒,所以「为彼所转,溺于淫舍」,溺是陷溺,就堕落在那个下贱的屋子里头,「当由不知,真际所诣」,当时我不明白究竟的道理,光是多闻记名词不能修行,所以被邪咒所转;真际这两个字是略说的名词,正式的就是三德秘藏,三德秘藏的真际理地,也叫真际;这三德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这是成佛的实际,也叫真际,就是究竟的性理的地方,是这么个意思。阿难尊者完全是个凡夫,旁的注解上,还有说他证了初果了,那没道理,小乘里头分四果,大家念过「金刚般若经」就知道,须陀含、斯陀含、阿那含,到了须陀含是个初果,那个外道的咒就不好使唤了,阿难尊者,他根本也没证初果,他完全是个凡夫啊!才让外道邪咒给转了,「当由不知,真际所诣」,当初就因为我不知道三德秘藏的去向。
唯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
这是求法,这才知道要修行,早先知道光多闻,不能折伏邪咒,非有真修实炼,不能有效验,他又说实话了,「唯愿世尊,大慈哀愍」,请佛发大慈大悲,哀愍就是说得很痛切了,怜愍我,「开示我等,奢摩他路」,奢摩他路是略着言说,不能把这个文都说全了,上边他求过佛,妙奢摩他三摩禅那,这是三止、三观、三谛。三止就是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这个奢摩他,就翻三止;三观,前边也说过,不再说了,起观就是修行;止,心有所止,你止说得修观,你要不修观不能见效果,不能常止,这一条路是超生了死的一条路,「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
令诸阐提。隳弥戾车。
「令诸阐提」,阐提叫断善根,这个人没有善根,善根断了,弥戾车是印度话,就叫恶知见,极恶的这种知识、见识,这地方说,令我明白了修止观的这条道路,能使令这个断善根的人,「隳弥戾车」,隳就是销灭的意思、破坏的意思,这个隳字念碎,弥戾车说是恶知见,能令这一切的阐提、恶知见,把这些都给他破坏了。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作是语已」,把这个话说完了,「五体投地」,两个磕膝盖,不是单腿跪下了,双腿跪下,两个胳臂肘和一个头顶都住在地上了,这叫「五体投地」,这个礼是很重的了,「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不但阿难尊者愿意请佛开示这个修行的道理,还有无量无边的大众,就是法会大众这些人,倾心渴仰都候着佛,请佛开示,「钦闻示诲」,大伙都很钦佩,闻听佛的指示、佛的教诲。
二种根本
先演说几句佛法的大纲,佛法的大纲就是宗、教、律,这是三大纲领。宗字是个尊贵之称,最尊、最贵称为宗,才搁在头;教是佛演的教;律就是戒律,修行入手便是这个。这三大纲领:一个教、一个宗、一个修(律就是修),学佛这三种,一样也不可舍,都是最要紧的,怎么宗字摆在头一个呢?佛一出世,夜睹明星悟道,一起头先开讲,讲就是讲教,也就是让人明宗,佛说的那些言说、章句,你记住有什么用处呢?你得知道宗旨,说话就是一个引导,告诉你修行的法,没有宗旨,瞎修盲炼就不行了。所以嘛!我把教搁在前面,说教谓是显宗,明白宗呢,怎么进行呢?这第三样就是律,律就是戒律,不管出家人、在家人,你要修行、要入手,要不持戒,等于不修!这个律呢?就是戒上起的律条,你要治国得有法律,你要学佛是修身,修也得有法律啊!所以,这个地方不叫戒,叫律,这是让人知道,戒是个种名,你把这个律,看成是法律,一条一条的,你要犯戒,犯戒不是一样,有轻有重,所以,律是律条,是一条一条的,这个宗字就是佛出世研究立上一个法律,为什么?为的让人修行,什么叫修行?所以,这个地方就得立下个宗旨,旨就是不许更改的,要你知道是尊贵的意思。要学佛,正式的要想入手,非得先持戒不可,不持戒,没有入手的地方,戒也是为贵的,戒里头是为什么呢?为是归到宗旨上,宗是由教来的,这三样都是最尊、最贵的事情,一样不可缺,不管出家、在家。所以,今天我演说这么几句,大家可以知道,每天来听经,为的是什么呢?是不是?这大热天,远道来,也不容易啊!为的得宗旨,得宗旨
入手要持戒。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此一节文,这是瑞表真常,是如来开示,「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佛讲要紧的法,必须有个惊人的地方,从面门上放光,这个面门,就是人的脸面,是六根都聚之处,眼、耳、鼻、舌、身、意在这个地方都会在一块,所以「从其面门」,在脸面上放出种种的光明,「其光晃耀,如百千日」,说佛由这个脸面上放光,就是一个日头(太阳)就够光明了,「如百千日」,说像百千个日头(太阳)照射这个光明,佛现这个瑞相,这是为警觉世人,佛现这个瑞相表示这个真常,怎么叫表示真常呢?真是真实不虚、常是永远常在,人人都有这么一种天性,是永远常在的,人都自己不承认,只承认自己现在的这个有形有相的身体是我,俗人都承认这身体是我,因为这是习惯性,只承认有形有相的,人的性光拿眼睛看不见,因什么看不见?他着相已经成了习惯,就现不出光来,佛就特别的,在面上放这个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光上加光就像百千个日头(太阳),这是表示真实常在的本心,人人皆有,人都不认识,说这光明一放,「普佛世界」,这佛的世界很多,我们人的眼光很小,释迦佛出世说法,我们才知道,佛的世界比我们人的世界多得多,前面常有个比例,比这个恒河沙粒还多,印度那个恒河,河深就四十里,支流就有两千里,就说河深,里头的沙子像面粉那么细,有佛的世界比这河里沙子还多,若没经过没听过,就不肯相信,虽然佛世界这么多,人人都普遍,人人这天性都这样,不但自己不承认,而且在这上头起观念也付诸度外。佛放光现瑞警觉世人,特意放光让人看看,人人都是这么大的光明,自己都染污了,都黑暗了,佛这光是普佛的世界,这一个佛的世界是无量无边的国土,你看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有百亿四大部洲、有百亿日月,是一位佛掌教,如恒沙诸佛,这么多的佛,算不过来,这个世界无量无边,说普佛的世界这个光,怎么普遍,是「六种震动」,这六种事情都要震动,怎么叫「六种震动」呢?震有三种声:震、吼、击,动有三种相:动、涌、起;这以震动就响了,就像那个风,贯在山谷里头那个响声,就像吼似的,就像击出什么来。那个震动,这个动也有三种相:动、涌、起,往往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地动,那叫地震,叫动,地突然高出来叫涌,又发起来,这就是声色的大变相,这是警策人,佛能从面门放光,人人都可以,人自己放弃了。
如是十方微尘国土
就像这个世界一样的微尘数国土,然则这个国土有多少呢?数量就像世界上虚空的微尘,我们的眼晴看不见,有日光照进来,一照就见到那个微尘在空中很多,世界微尘就是那么多。
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
「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不是前后的工夫,而是一齐都现出来了,就在这一个时候,就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