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一▪P7

  ..续本文上一页闷得慌,倒是一?倒是三?又是说一又是三,三就是一,这是怎么回事情呢?这是天然之势,不是特意造作的这么个意思,是必须的。他所以这三因证了菩提呢?就是三菩提,这三种菩提是什么菩提呢?头一样是真性菩提、第二样是实智菩提、第三样是方便菩提,这是三种菩提;这三种菩提就是一种、一种就是三种,一而三、三而一,这三种菩提是从哪来的呢?就是刚才说的话啦!这三种菩提这是结的果啊!他有什么因由结这个果呢?当然有因才有果、有果必定有因,就是刚才说的,这是三性:正因的理性、缘因的善性、了因的慧性,他是证三种菩提果,三种菩提果是一而三、三而一。这菩提有真性菩提,就是个理性;第二种是实智菩提,真实的智慧才证这个菩提:第三种是缘因的善性,是方便菩提,这是一定的

  道理。所以,这三菩提啊!就是因之有因才有果,三菩提是果啊!这三样就是一样。所以,你有真性菩提,真性菩提是个死的,有知觉,知觉就是实智,真实的智,有什么用呢?有种种方便的作用,这是方便菩提。所以,大家都知道这个意思了,这三菩提能是由这个三种性证的,正因的理性、缘因的善性、了因的慧性,他怎么就成了菩提了呢?这个道理得追求,不能儱儱侗侗地一说,把这个名字解一解就下去了,因什么成的菩提?他由三因的理性,证得三菩提,怎么证的呢?道理就在这里,就是用这个「妙奢摩他,三摩禅那」,这得有一定的交待。所以阿难尊者问的成佛的法门,不是中乘,也不是小乘,是「妙奢摩他」,这一个妙字他贯穿着三种: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禅那,这是三个名字,这三个名字就是一体,这三种名字都是梵音,要说我们东方话,这是什么话呢?这「妙奢摩他」是一念三止,一个念就是三种止;妙三摩是一心三观;妙禅那是一境三谛;境就是一个环境的境,人人个人有个人的环境,你一开口说,我这个环境很好,或说我这环境很不顺,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在口边上的一句话,这就叫境界,境界把你围起来了,就像那环子似的,周围都是,哪个地方不是环境?早上起来,冷了,这也是环境;脚底下道好走不好走,也是个环境;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十方把你围起来了,大家都知道,这都叫环境。就这一种环境你要想修行,要想学佛法,得知道他有三谛之理,有真谛理、有俗谛理、有中谛理,真、俗、中,谛是哪个谛呢?就是帝王的帝加个言字边,就是人要把道理研究真实,一点不错,这就叫谛,把这个理研究明白了,这就叫谛。所以,我们人处在这个环境上,哪个人都有环境,不管富贵贫贱、男女老少,统统都有个环境,环境有个顺、有个逆;有一个好、有一个不好的境界,所以这个地方叫一境就有三谛。你在这境界上悟出这个真理来,你也不管是什么样的境界,凡是总是离不了依正二报,要知道身体也是个环境,身体强壮,我这环境就好;身体常闹病,这个环境也算不好,是有形有相的都叫境,都叫境界。所以在这个境界上悟这个理,你明白这个理,你很会修行,你不明白这个理,怎么个修行法呢?怎么入手?他所以一境就有三谛,也不管这个境界是好是坏、是顺是逆,你可知道都是这个理成的?这三种意思成的,就是真谛理,俗谛理,中谛理。真谛理呢?把这个理求真了,就照着真谛说吧,怎么叫求真了?我们这个身体是从哪里来的?你再说我们这身体以外,衣、食、住,吃的、穿的、住的,这都是环境,吃好的、穿好的,环境就好;吃不济、穿不济,环境就不好,这不在这摆着吗?这里头都有佛法的道理,大家要知道,你要是会修行的人,也不管环境是好是丑、是顺是逆,他一定是有三种的理境。头一样就是真谛理,把这一切事情,把这真谛理研究真了,就是人人都有个天性,这是个真谛,旁的都是假的,真的,因为什么叫真谛呢?他永远也不坏、永远也不死,大家要知道,就是这个道理;俗谛理呢?就是世俗上的风俗,这里头都有个真理,不管是什么风俗,好风俗、坏风俗,他要没有个真理也不能成就,这真谛理和俗谛理合在一块做什么?取其中道,也不偏于真、也不偏于俗,这是个中道,所以这才到究竟。一境就是三谛、一念就是三止、一心就是三观,三止、三观、三谛。谈到这个地方,他不是次第的法门,这上头有个妙字,这个妙字,这是佛法,你要是中乘法、小乘法,他有次序、有次第,你假比先修这个空观,再修假观,修完了假观,再修中观;他这是一块下手,他有个妙字,是妙奢摩他,这个奢摩他就是一念三止,也可以说一念、也可以说一心,这一念有三种止: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他这里头就含着三样;三观呢?空观、假观、中观;三谛呢?是真谛、俗谛、中谛,这是九个,这么一说,这功怎么个用法?有这么些个分别,他有一定的道理,所以佛一说大乘法,他不离妙,谈玄论妙嘛!是妙奢摩他,不费这些个事,有什么事呢?怎么个作法呢?就是一个妙,怎么叫个妙呢?这个妙就是不可思议,讲出来,你心里头不是思想的,议呀!不是你拿嘴议论出来的,连佛他也议论不出来,何况我们这个嘴呢?说这种道理,佛法到了究竟大乘法,这个妙字,不是你拿心可以思想出来的,我想起来了,对了!是这个,不是这个道理,不可思,思的就不对,就不是佛法;议呢?拿嘴说,议论!你把嘴说破了,越说越错,也不是佛法,你这话说在这儿,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吗?对不对呀?你嘴说破了也不是佛法,释迦佛说了四十九年,是不是?他说是曲引旁征,他不直接着告诉你说这叫佛法,他要说出个佛法,就不成佛法了,在旁边征明了,曲折着引导你,他直接着没办法,一说就错了,说到这里,这不是难题吗?怎么叫一说就错呢?你要悟了这个理,悟到了,你是心服口服,佛也没法说,他要不这样,佛把这个道理传给他爹,他爹不也就成佛了吗?他不是成了孝子吗?他爹还是他爹,也不称为佛,传给他母亲也是个孝子,要传给他儿子也是个慈父,不能传吶,这个道理,还得你自己醒悟了,他拿这个话引来引去,「曲引旁征」,打旁边给你征明了,是这么个道理,这中间慢慢地再研究,要是容易事,不都成了佛啦,是不是?这地方虽然不容易知道,可是人人都有份,因什么?在人研究的深浅,善根有深有浅,善根浅研究的就慢,善根深研究的就快。人能听闻佛法、办点佛事,这都不是一世的善因,多生多世的善因吶!没善因,你请他他也不来,他跑来你这儿听这个呢,所以这地方得要知道,这就是一个贵重的地方,最难!难中可有易,总而言之,就是止观两个字,所以向哪个地方止呢?哪个地方是所止之处?将才说的就是那个理性,理性就是那个环境,说这个环境就是有所止,人的习气不能止,你得时时地观照,这才用观。总而言之,是妙境、妙止、妙观,这地方大家要知道,这是一个题目,他不能再多讲,光说妙的这个意思,到后边佛就是巧言善说,不能说的地方,佛就曲引旁征,都把这个理都给你说清楚了。这道理若是好明白好说,佛光这一部经就说了十卷,就是说让人明白这个理,佛的心慈悲得到了究竟上了,耐着烦地给你比例说,你这么不懂,又给你想法说,再不懂,还给你想个法说,说来说去的,若干的弟子们都了然了、都明白了,他所以就是一个妙止、妙观、妙谛。妙谛就是我们这个环境,这就是个理谛,他得有个真理,无论好坏的环境,那里头都有个真理,没有个真理不能成,所以你要观这个理性,你就得用这个妙止,不思议的这个止,要是怕止不住,你再加上一个妙观;这个观念-妙止、妙观、妙境,这种道理是一个题目,这个地方不能多说,拿我这张嘴也说不圆通,到后边佛有说的,后文上,就是七处征心、十番辨见,这都是为发明这个理,所以征心辨见。还有五蕴、十八界,还有七大,借着这些个名目,都是发明这个妙字,不思议的心观不思议的境,怎么叫不思议?所以这个道理是难,你假比不思议,我给你讲你还不会听吗?你心里也别思想、嘴里也别议论,这就对啦,可你这就给他添了病了,他不思议吗?你说的话这都是思议的话,大家想这个理,他这个难说,难下嘴,就在这个地方,所以宗下有这么一句话-「蚊子叮铁牛,无有下口处!」这一个大铁牛,蚊子想吃它的血,看着是个铁牛,下不去嘴,是不是?所以这种道理要说,你就像蚊子到铁牛身上了,下不去嘴,叮不进去。要是叮进去,明白怎么回事,那是非佛的这种道理,那是善于巧说,曲引旁征,把这种理才证明了,法会上有多少万人,天上的、地下的,都是佛嘴里说明白了,要知道拿我们这个嘴说不到,所以这个文是个题目,哪能立时就明白了呢?你说到这儿,要明白这个道理全都在后文上。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此一段文,这是大众都愿意闻听,这大众都是什么人?「于时复有,恒沙菩萨」,有恒河沙数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恒河沙数这么多的大乘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大家在这个法会上都愿意听一听,「退坐默然,承受圣旨」,因什么大家都愿意听,就为上文阿难尊者他启请,他因遇难,佛把他救出来,他自己很发惭愧心,他自己上来就说了,「一向多闻,未全道力」,以前我常跟着佛听经,我光听,没照着经修行,所以这个道力不完全,我要是修行有道力,为什么让摩登伽女用邪法子就把我迷住了呢?这是因为我没有实在地修行,于是他就殷勤启请,殷殷勤勤地在佛前顶礼,请佛说法,说这个修行的法,修行的法他问的是什么呢?是「十方如来,得成菩提」,我问佛,你慈悲说一说,十方的如来,十方是四围、四正、上下,这十方都有佛,说「十方如来,得成菩提」,菩提就是佛的果位,如来是佛的一个名…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