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一▪P7

  ..續本文上一頁悶得慌,倒是一?倒是叁?又是說一又是叁,叁就是一,這是怎麼回事情呢?這是天然之勢,不是特意造作的這麼個意思,是必須的。他所以這叁因證了菩提呢?就是叁菩提,這叁種菩提是什麼菩提呢?頭一樣是真性菩提、第二樣是實智菩提、第叁樣是方便菩提,這是叁種菩提;這叁種菩提就是一種、一種就是叁種,一而叁、叁而一,這叁種菩提是從哪來的呢?就是剛才說的話啦!這叁種菩提這是結的果啊!他有什麼因由結這個果呢?當然有因才有果、有果必定有因,就是剛才說的,這是叁性:正因的理性、緣因的善性、了因的慧性,他是證叁種菩提果,叁種菩提果是一而叁、叁而一。這菩提有真性菩提,就是個理性;第二種是實智菩提,真實的智慧才證這個菩提:第叁種是緣因的善性,是方便菩提,這是一定的

  道理。所以,這叁菩提啊!就是因之有因才有果,叁菩提是果啊!這叁樣就是一樣。所以,你有真性菩提,真性菩提是個死的,有知覺,知覺就是實智,真實的智,有什麼用呢?有種種方便的作用,這是方便菩提。所以,大家都知道這個意思了,這叁菩提能是由這個叁種性證的,正因的理性、緣因的善性、了因的慧性,他怎麼就成了菩提了呢?這個道理得追求,不能儱儱侗侗地一說,把這個名字解一解就下去了,因什麼成的菩提?他由叁因的理性,證得叁菩提,怎麼證的呢?道理就在這裏,就是用這個「妙奢摩他,叁摩禅那」,這得有一定的交待。所以阿難尊者問的成佛的法門,不是中乘,也不是小乘,是「妙奢摩他」,這一個妙字他貫穿著叁種:妙奢摩他、妙叁摩、妙禅那,這是叁個名字,這叁個名字就是一體,這叁種名字都是梵音,要說我們東方話,這是什麼話呢?這「妙奢摩他」是一念叁止,一個念就是叁種止;妙叁摩是一心叁觀;妙禅那是一境叁谛;境就是一個環境的境,人人個人有個人的環境,你一開口說,我這個環境很好,或說我這環境很不順,這是人人都知道的,在口邊上的一句話,這就叫境界,境界把你圍起來了,就像那環子似的,周圍都是,哪個地方不是環境?早上起來,冷了,這也是環境;腳底下道好走不好走,也是個環境;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十方把你圍起來了,大家都知道,這都叫環境。就這一種環境你要想修行,要想學佛法,得知道他有叁谛之理,有真谛理、有俗谛理、有中谛理,真、俗、中,谛是哪個谛呢?就是帝王的帝加個言字邊,就是人要把道理研究真實,一點不錯,這就叫谛,把這個理研究明白了,這就叫谛。所以,我們人處在這個環境上,哪個人都有環境,不管富貴貧賤、男女老少,統統都有個環境,環境有個順、有個逆;有一個好、有一個不好的境界,所以這個地方叫一境就有叁谛。你在這境界上悟出這個真理來,你也不管是什麼樣的境界,凡是總是離不了依正二報,要知道身體也是個環境,身體強壯,我這環境就好;身體常鬧病,這個環境也算不好,是有形有相的都叫境,都叫境界。所以在這個境界上悟這個理,你明白這個理,你很會修行,你不明白這個理,怎麼個修行法呢?怎麼入手?他所以一境就有叁谛,也不管這個境界是好是壞、是順是逆,你可知道都是這個理成的?這叁種意思成的,就是真谛理,俗谛理,中谛理。真谛理呢?把這個理求真了,就照著真谛說吧,怎麼叫求真了?我們這個身體是從哪裏來的?你再說我們這身體以外,衣、食、住,吃的、穿的、住的,這都是環境,吃好的、穿好的,環境就好;吃不濟、穿不濟,環境就不好,這不在這擺著嗎?這裏頭都有佛法的道理,大家要知道,你要是會修行的人,也不管環境是好是醜、是順是逆,他一定是有叁種的理境。頭一樣就是真谛理,把這一切事情,把這真谛理研究真了,就是人人都有個天性,這是個真谛,旁的都是假的,真的,因爲什麼叫真谛呢?他永遠也不壞、永遠也不死,大家要知道,就是這個道理;俗谛理呢?就是世俗上的風俗,這裏頭都有個真理,不管是什麼風俗,好風俗、壞風俗,他要沒有個真理也不能成就,這真谛理和俗谛理合在一塊做什麼?取其中道,也不偏于真、也不偏于俗,這是個中道,所以這才到究竟。一境就是叁谛、一念就是叁止、一心就是叁觀,叁止、叁觀、叁谛。談到這個地方,他不是次第的法門,這上頭有個妙字,這個妙字,這是佛法,你要是中乘法、小乘法,他有次序、有次第,你假比先修這個空觀,再修假觀,修完了假觀,再修中觀;他這是一塊下手,他有個妙字,是妙奢摩他,這個奢摩他就是一念叁止,也可以說一念、也可以說一心,這一念有叁種止: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分別止,他這裏頭就含著叁樣;叁觀呢?空觀、假觀、中觀;叁谛呢?是真谛、俗谛、中谛,這是九個,這麼一說,這功怎麼個用法?有這麼些個分別,他有一定的道理,所以佛一說大乘法,他不離妙,談玄論妙嘛!是妙奢摩他,不費這些個事,有什麼事呢?怎麼個作法呢?就是一個妙,怎麼叫個妙呢?這個妙就是不可思議,講出來,你心裏頭不是思想的,議呀!不是你拿嘴議論出來的,連佛他也議論不出來,何況我們這個嘴呢?說這種道理,佛法到了究竟大乘法,這個妙字,不是你拿心可以思想出來的,我想起來了,對了!是這個,不是這個道理,不可思,思的就不對,就不是佛法;議呢?拿嘴說,議論!你把嘴說破了,越說越錯,也不是佛法,你這話說在這兒,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嗎?對不對呀?你嘴說破了也不是佛法,釋迦佛說了四十九年,是不是?他說是曲引旁征,他不直接著告訴你說這叫佛法,他要說出個佛法,就不成佛法了,在旁邊征明了,曲折著引導你,他直接著沒辦法,一說就錯了,說到這裏,這不是難題嗎?怎麼叫一說就錯呢?你要悟了這個理,悟到了,你是心服口服,佛也沒法說,他要不這樣,佛把這個道理傳給他爹,他爹不也就成佛了嗎?他不是成了孝子嗎?他爹還是他爹,也不稱爲佛,傳給他母親也是個孝子,要傳給他兒子也是個慈父,不能傳吶,這個道理,還得你自己醒悟了,他拿這個話引來引去,「曲引旁征」,打旁邊給你征明了,是這麼個道理,這中間慢慢地再研究,要是容易事,不都成了佛啦,是不是?這地方雖然不容易知道,可是人人都有份,因什麼?在人研究的深淺,善根有深有淺,善根淺研究的就慢,善根深研究的就快。人能聽聞佛法、辦點佛事,這都不是一世的善因,多生多世的善因吶!沒善因,你請他他也不來,他跑來你這兒聽這個呢,所以這地方得要知道,這就是一個貴重的地方,最難!難中可有易,總而言之,就是止觀兩個字,所以向哪個地方止呢?哪個地方是所止之處?將才說的就是那個理性,理性就是那個環境,說這個環境就是有所止,人的習氣不能止,你得時時地觀照,這才用觀。總而言之,是妙境、妙止、妙觀,這地方大家要知道,這是一個題目,他不能再多講,光說妙的這個意思,到後邊佛就是巧言善說,不能說的地方,佛就曲引旁征,都把這個理都給你說清楚了。這道理若是好明白好說,佛光這一部經就說了十卷,就是說讓人明白這個理,佛的心慈悲得到了究竟上了,耐著煩地給你比例說,你這麼不懂,又給你想法說,再不懂,還給你想個法說,說來說去的,若幹的弟子們都了然了、都明白了,他所以就是一個妙止、妙觀、妙谛。妙谛就是我們這個環境,這就是個理谛,他得有個真理,無論好壞的環境,那裏頭都有個真理,沒有個真理不能成,所以你要觀這個理性,你就得用這個妙止,不思議的這個止,要是怕止不住,你再加上一個妙觀;這個觀念-妙止、妙觀、妙境,這種道理是一個題目,這個地方不能多說,拿我這張嘴也說不圓通,到後邊佛有說的,後文上,就是七處征心、十番辨見,這都是爲發明這個理,所以征心辨見。還有五蘊、十八界,還有七大,借著這些個名目,都是發明這個妙字,不思議的心觀不思議的境,怎麼叫不思議?所以這個道理是難,你假比不思議,我給你講你還不會聽嗎?你心裏也別思想、嘴裏也別議論,這就對啦,可你這就給他添了病了,他不思議嗎?你說的話這都是思議的話,大家想這個理,他這個難說,難下嘴,就在這個地方,所以宗下有這麼一句話-「蚊子叮鐵牛,無有下口處!」這一個大鐵牛,蚊子想吃它的血,看著是個鐵牛,下不去嘴,是不是?所以這種道理要說,你就像蚊子到鐵牛身上了,下不去嘴,叮不進去。要是叮進去,明白怎麼回事,那是非佛的這種道理,那是善于巧說,曲引旁征,把這種理才證明了,法會上有多少萬人,天上的、地下的,都是佛嘴裏說明白了,要知道拿我們這個嘴說不到,所以這個文是個題目,哪能立時就明白了呢?你說到這兒,要明白這個道理全都在後文上。

  

  于時複有。恒沙菩薩。及諸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俱願樂聞。退坐默然。承受聖旨。

  

  此一段文,這是大衆都願意聞聽,這大衆都是什麼人?「于時複有,恒沙菩薩」,有恒河沙數菩薩,「及諸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恒河沙數這麼多的大乘菩薩及諸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俱願樂聞」,大家在這個法會上都願意聽一聽,「退坐默然,承受聖旨」,因什麼大家都願意聽,就爲上文阿難尊者他啓請,他因遇難,佛把他救出來,他自己很發慚愧心,他自己上來就說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以前我常跟著佛聽經,我光聽,沒照著經修行,所以這個道力不完全,我要是修行有道力,爲什麼讓摩登伽女用邪法子就把我迷住了呢?這是因爲我沒有實在地修行,于是他就殷勤啓請,殷殷勤勤地在佛前頂禮,請佛說法,說這個修行的法,修行的法他問的是什麼呢?是「十方如來,得成菩提」,我問佛,你慈悲說一說,十方的如來,十方是四圍、四正、上下,這十方都有佛,說「十方如來,得成菩提」,菩提就是佛的果位,如來是佛的一個名…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