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一▪P8

  ..續本文上一頁號,最初的方便是什麼呢?妙奢摩他、叁摩、禅那,他這個話說的就在這一個妙字上,早先佛給弟子們說法,他說叁谛、叁止、叁觀,這是次第的法門,修行得這麼修行呀。叁谛悟了真谛理、俗谛理、中谛理,悟這叁種理,頭一樣先要明白真谛理;第二步,俗谛理,真谛理明白了,你還得要合這個世俗,讓世俗人都得叫他明白,這就不容易,自己自了漢還行,要大家都明白,這一步就難了,俗谛也有理;最後還有個中谛理,中谛理、真谛理和俗谛理合在一塊,這算究竟,這是佛普通的給一般人都這麼講。說這叁谛理得有叁止: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分別止,他沒悟了這個理,你就照真谛理說吧,你得用這個體真止,把這個理悟明白了,悟明白了你止于此,明白這個理,以此爲止,以此爲止,你不能老止,不能常常的止住,心有活動的地方怎麼辦呢?當然得修觀,觀看的觀,念觀(音貫),你得觀照他,他這個止住的心,他當然就不流動了,所以叁止、叁觀、叁谛,用這叁觀是空觀、假觀、中觀。

  

  叁止是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分別止,這叁部法是九個名目,這都是次第,你要修觀,觀體真止,你就要用空觀;你要想觀方便隨緣止,得用假觀;息二邊分別止,得用中觀,這是佛素常講的道理,修行這麼個修行法。今天阿難尊者一問,問得特別,問的是最上乘的大法,怎麼知道是最上乘呢?是妙,有一個妙字,妙奢摩他、妙叁摩、妙禅那,他這一個妙字貫著這叁個名詞,怎麼叫妙奢摩他?他是一念說叁止,現前這一念,不用次第,就是叁止,就是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分別止,都俱足了,就這一個妙字;說是叁摩就是修叁觀,空觀、假觀、中觀,就是一心叁觀;叁谛呢?一境就是叁谛,不管是什麼環境、什麼境界,我一觀就是叁谛之理。這地方他問的是成佛的法門,不是由凡超聖、超凡入聖的法門,所以大家都要聽,都退坐一邊都聽,是這麼個道理。所以要緊的,這個佛法都在這一個妙字上,妙奢摩他、妙叁摩、妙禅那,妙奢摩他就是一心叁止,就是一念叁止;叁摩就是一心叁觀;禅那就是一境叁谛,一種環境就是叁谛的理都具足了,不用次第所修,次第就是費事了,因什麼要修費事法呢?人的根性不能領受,就得由次第而入,由淺入深,就像上學,由小學、中學再入大學,今天問的就好比學校裏問最後的大學的法門,這就叫一心叁止、叁觀、叁谛,就是這麼個道理,這道理就在妙字上,妙怎麼講呢?心,不能思想!口,不能議論!你議論出來的就錯,你思想的也就錯了,都不對!說以不思議的心觀不思議的境界,大乘法就是這麼個意思。

  

  阿難尊者研究的道理,他聽得很多、學得很深,他問的都這麼深,他這個人的毛病就是光聽,他不修行,他所以不能以正治邪,他沒有修行,沒有功夫,今天他知道非修行不可,光聽不行,他才問佛這個成佛的法門,是這麼個道理。問成佛的法門最初的方便,也是叁止叁觀,可就是妙止、妙觀,都加一個妙字,是這麼個道理,大家都注意要聽了。阿難尊者問佛的是妙法,所以法會的叁乘聖人,一聽這個問法,大夥都願意聽一聽,都退在本座上默默然然的,承受聖旨,好承領接受佛說的聖明的這個宗旨,這個妙法怎麼個妙法?這是大衆願意聽,是因阿難尊者請示的,佛一聽他這麼一問,佛就搜他的根,如來就轉過來問他。

  

  演究竟法

  

  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情均天倫。

  

  佛對阿難說,「汝我同氣,情均天倫」,你和我同氣連枝,怎麼叫同氣?阿難的父親叫白淨王,佛的父親叫淨飯王,是親弟兄,所以佛和阿難是堂兄弟,是一個爺爺的,所以稱爲同氣連枝,一個氣脈,這叫同氣,「情均天倫」,論人情、論五倫,這個時候不講這個了,古時候都講五倫八德,按情理說,均者是一樣,咱們都是一個天倫的弟兄;這五倫是什麼?是古時候,不是這個時代,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這時候是帝治,不講君臣了,雖然不講君臣,也有個輩份在的,總得有個做主的人吶!「情均天倫」,這都是天然的理性,倫者類也,咱是一類,佛向他說近代話,「情均天倫」是天然的這個倫類。

  

  當初發心。于我法中。見何勝相。頓舍世間。深重恩愛。

  

  佛先問阿難,你發心出家是因什麼?你看見什麼了?這個地方才說,咱們倆可是弟兄,「當初發心,于我法中,見何勝相?」說你當初發心的時候,你在我佛法之中看見什麼好相了?看見什麼好事了呢?「頓舍世間,深重恩愛」,你頓然間就舍了世間的恩愛,深重的恩莫過于父母,深重的愛莫過于妻子了,說這樣的重恩、這樣的重愛,你都舍了,你是看見什麼好處了呢?佛問他。

  

  阿難白佛。我見如來。叁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

  

  阿難就對佛表白說:「我見如來,叁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佛問我見著什麼好相?把父母恩也舍了、把妻子的愛也舍了,我當然是看見了,說看見如來有「叁十二相」,叁十二種貴相,這就不暇宜說了,從頭頂數到腳底板,頭上有無見頂相、腳底下有千幅輪,大家完全要知道,看看「教乘法數」就都明白了,「勝妙殊絕」,我看見佛你有叁十二種貴相,勝妙,這妙者是沒法可說,想也想不到、說也說不到,不可思議的,上頭加個勝字,是優勝的、不可思議的貴相;殊絕,是世間上的絕倫,殊是多廣、是特別的絕倫,怎麼個好呢?說佛你的「形體映徹」,說佛你的身體、形相,有光能可以照人,怎麼個照人呢?「猶如琉璃」,這個琉璃不是當下化學的那個琉璃珠,這是山裏頭那個土木金石釀成的這種琉璃寶,叫琉璃,正式名目叫吠琉璃,我們東方人說話簡略都叫琉璃,把那個吠字去了,是一種寶石之類,也就像水晶一類,它的色氣發青,說佛的身體猶如琉璃,能照人,因此這個,我「常自思惟」,我自已心裏常常的想,想佛這個相是怎麼個意思呢?我想到啦!「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佛你這個相貌不是人間的欲愛,生兒生女生下來的,「何以故?」我怎麼見出來的?底下這解釋,說是世間的欲愛所生,就不同了。

  

  欲氣粗濁。腥臊交遘。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從佛剃落。

  

  「欲氣粗濁」,要是普通人家生出來的,他當然是這欲氣,這愛欲之氣是極粗的、渾濁的,「腥臊交遘,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不能發生這個勝淨的妙明,像你這個身體放光,這麼清淨,你這個光明是思想不到、議論不到的,這叫妙明,這像什麼樣的?「紫金光聚」,你這個身體就像拿放光的紫金聚了這麼一個人,這是阿難表示對佛的貴相,「是以渴仰」,就以著你的相貌,我拿眼睛看見的,我仰望你,就像渴而思水那樣的,就叫渴仰,「從佛剃落」,所以我就隨從佛,剃除須發,我就出家了,當了僧人了,這是阿難回答佛的話。

  

  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佛看阿難這眼睛,總算看出好歹來呀,這是贊成他,他知道佛的相不是泛泛的,「佛言,善哉!阿難!」這地方他一問,佛又轉回來問他,佛叫阿難,就回答他早先問的,「汝等當知」,你既這樣問上邊這個妙法,妙奢摩他、妙叁摩、妙禅那,叁止、叁觀、叁谛,這是你問的,說「汝等當知」,你應當要知道,「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這是佛先說人的毛病,所以不能成佛的意思就在這,說你等應當知道,發問上一切人,就是一切衆生,「從無始來」,追從、向上追,打沒有頭的那個地方來,是「生死相續」,生了死、死了生,總接續著,死了就接續著生、生下來就接續著要死,不是死就是生,人在世間可不就是這麼兩個字嗎?生了死、死了生,因什麼呢?生了死、死了生,因什麼毛病呢?「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皆因不知道你自己有個真心,你不承認「常住真心」,這個真心是永遠常住,也沒有生、也沒有死,他這個體質是「性淨明體」,這個性是一個天然的性,淨是天然的自體清淨,不但是清淨,而且還明明了了的,沒有不明白的,這叫性淨明的一個體,這叁樣是表示人人都具足,具足什麼呢?這叁種性就是一性,這叁種性是什麼?是一個正因的理性,不管什麼人都具足,正當的一個真因,有因才能結果,是一個理性,這一個理性裏頭還有兩種作用,有個緣因的善性,能可以結善緣;還有一種是了因的慧性,能明白這個道理,這叁而一、一而叁,這叁樣就是一樣,一樣理性含著這二用:一個緣因的善性、一個了因的慧性。所以,你這個性裏頭,天然的人人都如此,所以證明是一個理性,我們人都是一個天性,有個天理,也叫理性,他這個理性有什麼用呢?他有兩種作用,有緣因的善性,人要有個善性,善性人人都有,他有發現的時候、有不發現的時候,發現的時候他就要研究佛法,他就有善友引進他,讓他聽聽佛法是怎麼個意思,這就叫緣因,由這種因緣,緣因是一種善性;你要明白了佛法,你心裏就有一個智慧-了因的慧性,了是明明了了,這個明就是明了,了因的一個慧性,叁性這就是一性,就一個正因的理性、一個緣因的善性、明白的一個慧性。所以,這是人人本具,「常住真心,性淨明體」,這叁樣聚成是一個體,一體就有兩種作用,是這種道理,人人都不知道了,佛出世得說,說「用諸妄想」,不用這個性淨明的體,迷了,自己也不知道,用這個種種的妄想,諸妄想就是不應當想的想,這就叫妄想,…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