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此想不真」,說這樣的思想不是真實的,「故有輪轉」,所以才有輪回周轉,生了死、死了生,這是人的病。
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應當直心。酬我所問。
這是佛對阿難尊者說,上來你所問的妙法,一心叁止、一心叁觀、一心叁谛,說「汝今欲研,無上菩提」,你問的是無上的菩提,你當然是想要研究無上的菩提了,菩提就是佛的果位,沒有比他再高上的,到了成佛的地位,菩提就是到了究竟,可有一宗,這個「無上菩提」是什麼?是「真發明性」,就是你自己的性發明啦,這個明就是明白了、明了了,這個無上的菩提沒有旁的,發明性得要真實不虛,這「真發明性」不是世間人泛泛的,說這個事情我明白了,你這就叫明性啦?不是!什麼叫「真發明性」呢?得真實的發這個明了的天性,得怎麼樣呢?「應當直心,酬我所問」,以後我要問你的話,你得拿直心回答我,慢慢你這佛法、菩提果位,你就容易了然啦,「應當直心,酬我所問」,酬是酬答,你回答我所問你的話。
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十方如來」,你可知道直心是最要緊的,別說是你、我,已經成了佛的十方的如來佛,「同一道故」,就這一條道,沒有第二條道成佛,「出離生死」,才出離這生死的苦海,用什麼?轉過來還說,「皆以直心」,這十方的諸佛,沒有第二條道,皆都是用這個直心,底下說「心言直故」,怎麼叫直心呢?「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這是佛給他解釋這個直心,所以十方的如來都是一條道,沒有第二條道,都出離了二種生死:變易生死、分段生死,我們人承認的就是一個分段生死,變易生死不知道,分段生死打變易生死上來的,不暇宜講這些,就是說「出離生死,皆以直心」,怎麼叫直心?直心是怎麼個用法呢?這個直心要一用,就用頂到成佛,打你一發心就用頂到成佛,沒有二樣,就是個直心,說「心言直故」,這個心說直的緣故,是怎麼個直法呢?這一直到底,「如是乃至」是超略辭,「如是乃至」,就言你要發這個直心,到什麼地步呢?「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說乃至是超略之辭,當中的階級多了,多少的階級也不離直心,說「終始地位」,終,到了成佛爲終;始,一發心,我要學佛,你從今天聞妙法,這是成佛的法門,這是起始,你知道這種地位多了,這怎麼叫地位多呢?我略略的說一說,這成佛的法門,光中間的地位就有五十五個階級,是什麼呀?十信,信心有十個階級,發信心,最要緊的要信,十信有十種;十住,你這個信心不改動,一定站住腳跟了,他有十個階級。十行,你已經站住腳跟了,你還得自立立人,度化衆生,行是行持,行持菩薩道,自利利人,你明白了也讓旁人明白,你別吝法;十回向,到了回向的地方,迥自向他、回因向果,回我這因地用的功夫趣向佛果,這十回向,也有十個階級,十回向就容易了,就到了十地,地是心地,人人的真心之地,這當中還不容易,還有四個加行,由十回向到四加行-暖地、頂地、忍地、世第一地;你用功,用的這個心裏頭這個熱心,度化衆生成啦,說是我成佛,讓一切衆生都要成佛,得有這種熱誠,這就是暖位子;頂,用到極頂了;世第一,世間法到了第一上了;還有個忍,第叁個是個忍位,分叁種:上忍、中忍、下忍,不暇宜細說,細說在教義裏頭太多,得有個忍耐,你要沒個忍耐心,你達不到;世第一,世間的法就算第一,這還沒到家,這叫四加行,加上這四種緊要的實行,這叫四加行,然後這才能到初地,由初地才到十地,地的位子也有十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還有四加行才到了十地,這就五十四個了,還有一個等覺,沒到妙覺佛果,這還有個階級,與妙覺佛果相等了,差不多了,這是當中的位子,兩頭呢?終是佛的果位、始是幹慧地,像這個人吧,心裏頭有這麼一個因,有這個真因,或是前世帶來的慧命,叫幹慧,什麼叫幹慧?就像那個花的種子,五谷的種子,是個幹的,沒有水潤,沒有水潤不能生芽,不能發生,所以這個人要是想學佛法,當然前世有個善根,有善根就有個種子,可是幹的,沒有滋潤,拿什麼滋潤呢?得常常念經、常聽經、常看經、常研究經,這就是理水,拿這個理水把你這個善,多生多世的種子潤開了,它就要發芽了,是這麼個道理。
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于如來。叁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爲愛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舍生死。
這一節文,征起緣心,什麼叫征起緣心?征是考征明白了,起是發起,發起什麼心呢?發起他攀緣的心。我們人用心,大家要知道,都是攀緣的心,怎麼叫攀緣的心?拿這個心攀緣世間上一切的形形色色,所有的形相,這個名字就叫攀緣,緣者,是連絡之義。你看人這個心,眼見什麼色、耳聞什麼聲、鼻子齅什麼香、舌頭嘗什麼滋味、身上感覺什麼冷熱、心裏頭分別什麼是非,這都叫攀緣的心,拿心向環境,環境總不出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拿這六塵當環境了,拿心攀這六種塵,這就叫攀緣心,大家知道,你向他連絡去,連絡什麼呢?連絡色、聲、香、味、觸、法,眼攀緣著什麼形色;耳朵攀緣,聽什麼聲音;鼻子攀緣,聞什麼氣味;舌頭攀緣,嘗什麼滋味,身上攀緣,感覺什麼病癢;心意中攀緣,分別什麼是非,這能叫攀緣心,大家要知道,你要想修佛道,這都是曲折心,這心裏有彎彎,攀緣嘛,東攀西扯。
這段文是接著上邊,阿難尊者他一問佛,出離生死,脫離生死的苦惱,這就說脫離苦惱的道理。所以佛給他答說,這個佛法是無言說道,沒有可以言說的,爲什麼說了這些個話呢?佛說了四十九年呢?這都說這個無說,不可表示的這個說,是沒法可以向外表示,把你領到這個道上,讓你自己醒悟,是這麼個道理。說你要想著研究無上的菩提,菩提就是佛證的果位,就是覺道,覺得你自己心裏頭覺悟,要我告訴你的話,你要聽了記住了,那不是你心裏的覺悟,我是領你這個道,讓你自己覺悟,我說的不是,所以這上邊說,「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你現今欲想要研究,沒有比他再高上的菩提的佛果,菩提這兩個字是佛證的果位,所以叫菩提,菩提這兩個字翻覺道,你就知覺,這個道路你通啦,這麼句話,這就叫菩提,就是佛證的果位,你心思還有什麼呢?就是一個知覺,你要一拿彎了就成了知識了,就不是知覺,就錯啦!說「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真實的發明了的那個天性,你得怎麼樣呢?「應當直心,酬我所問」,用你那個直心,你別繞彎,酬答我所問你的話,你若心裏一拿彎,那就不能明白佛法,這個理說到這裏,說是我怎麼和你說這個話呢?這就叫佛法。
說「十方如來」,這如來是佛的十號中,頭一個號就叫如來,菩提就是佛果,說十方的諸佛就是十方的如來,「同一道故」,統統是一樣的一條道的緣故,沒有二種道,說是一條道,都是什麼東西?「出離生死」這一條道怎麼才能出離生死呢?「皆以直心」,就是用這個直心,你要是用這個正正直直的、正正當當的這個直心,你要用這個心,我問你的話,你拿這個直心回答我,這就算對了,這底下就解釋了,說「心言直故」,說這個心讓你用這個直心回答我,心言直的這個緣故,是怎麼個直法呢?「如是乃至,始終地位,中間永無,諸委屈相」,就是這個直心,說「心言直故」,如是就是指這個直心說,「乃至終始地位」,終是最後、始是起頭,所以這個終從頭到尾,最後這個終,就是成佛了;始呢,是你才發心,你要學佛,由這個起始行到終了,由發心到成佛,成佛有一定的地位,說這個終始的地位啊!要成佛,從你的發心要成佛,這就是個始,到成佛的時候,就是個終,當中的地位呢?「中間永無,諸委屈相」,從你發心頂到成佛,這算兩頭,當中這些個位置,你不要看位置說的多呀!「永無諸委屈相」,一點屈折也沒有,一點委委屈屈的折,沒有!有委曲相,就不直了,從始至終有多少地位呢?五十五個位子…說這麼多啊,沒有二樣,就是一個直心,「中間永無,諸委屈相」,一有委屆相就是有了彎了,你這個心就不直了,要不直就與佛法不相合,話說到這裏,將才我念的這段文,佛叫一聲阿難,「我今問汝」,我告訴你得直心,你看這些個位子,不出一個直心,佛就知道,我一問你,你的心就拿彎,所以佛就審定他,一定要把他問實了,說「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于如來,叁十二相」,這都用攀緣的心,你看見本如來我有叁十二個貴相,你才要跟著我出家,這地方我問問你,你得拿直心答我,「將何所見?」將就當拿字講,你拿什麼所見的我呢?佛這麼一問,是「誰爲愛樂?」你見我是用眼睛啰?你與我親愛,又歡喜我,這是用你的心啰?你用眼見,你用好樂的心,問你是拿什麼看見我?拿什麼你對著我起歡喜心?就是這麼一句話,「將何所見,誰爲愛樂?」這是佛問的話,底下「阿難白佛言」,對佛表白說,他稱了一聲「世尊,如是愛樂」,我對佛,我發這個歡喜心,「用我心目」,用我這個心、我這個眼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由我這個眼目觀見如來你面目的勝相,你的勝相勝過一切,你這個相貌好啊,是這麼個意思,「心生愛樂」,我心生向佛親愛,「故我發心」,我就發了歡喜心,這是阿難回答的話,阿難尊者他回答佛,由目觀見如來的勝相,我這個心裏頭就生愛樂歡喜的心,「願舍生死」,故我發心願舍這個生死,我就把這世間上的生死,我就發心舍離開了,從此以後我就不生不死啦。因他這一回答佛,佛底…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