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下就告訴他,說了個比喻,你終日所用的這個心,統統地都是不直的心、都是虛妄的心,這地方是要緊的地方。
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于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
「佛告阿難,如汝所說」,就像你剛才回答我的這個話,「真所愛樂」,真實的你從心裏頭親愛歡喜,「因于心目」,因你這個眼目看見了,心裏頭歡喜,還有一宗,你可得要知道,「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你回答我的那個心,那裏頭含著(佛沒說他,你這個心不直啊!)不是直心了,你說「如汝所說,真所愛樂」,是因著你的眼睛看見,心裏頭知道,你可知道,「若不識知,心目所在」,這句話說的厲害,大反個啊!說你若不認識、不知道你的心在哪裏?目在哪裏?說「心目所在」,這句話說的有多硬氣,哪個人不知道眼在臉上長著、心在肚皮裏頭,你看佛說的這個話,「若不識知」,對著阿難說,你要不認識、不知道「心目所在」呀!「則不能得,降伏塵勞」,你要想世間塵勞,就是生死,你不知道你那個真心在哪兒?眼睛在哪兒?你就不知道心目所在!你就不能得降伏塵勞,你就不能夠脫離生死,你要舍生死,你怎麼能舍?你都不知道你的心在哪兒?你哪能舍生死?「則不能得,降伏塵勞」,這個塵勞就是生死,塵世上這些勞苦,底下佛給他說了個比喻,說你要用直心回答,我給你說個比喻,你得降伏你素常的這個,心你也不知道、眼目你也不知道,你不知道哪兒是你的心?哪兒是你的眼?這話裏含著這個,「若不識知,心目所在」,設若你不認識知道你的心和眼目所在的地方,「則不能得,降伏塵勞」,你就不能得降伏塵勞生死,你要舍生死,你怎麼舍?佛就給他說了個比喻。
譬如國王。爲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
「壁如國王」,我跟你說個比喻吧,這個國王,他是一國之主,他管著這些地土,他這個疆土「爲賊所侵」,這塊地給侵略了,國家的邊界讓賊侵略,就得「發兵討除」,你得用兵去討這個賊,但有一點,你要想發兵,「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你得知道賊在哪裏?你發這個兵才有個用處,這比方你要想降伏你這個妄想心,你得知道你這個妄想心在哪裏?真心在哪裏?這個地方你要不知道,你哪能行呢?就像那國王發出兵去瞎碰,不知道那兒是賊?那還行了嗎?降伏不了,說了這麼個比喻,「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說你發出兵去,就好比你想要降伏你這個妄想心,不直的這個心你要降伏,這都是賊,你發出兵去,要當知賊所在,在哪個地方?你才能夠降伏,你可知道-
使汝流轉。心目爲咎。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使汝流轉,心目爲咎」,使你流轉于生死,就是你錯認了心、錯認了眼目,是這種過咎,使你流轉于生死,是什麼毛病?是你錯認了你那個心和眼了,說你認得心也就認得你的眼目了,這個目還是個陪襯,心是要緊的,目看見心就知道,心知道就得拿眼睛去看,說是心目的過咎,說「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你這個心和你這個眼睛,現今在什麼地方?這話問得有多硬!誰能知道呢?「今何所在?」你的眼目和心在什麼地方?佛這麼一問,阿難覺得可有理呢?
七處征心
一 執心身內
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
阿難對佛表示說,「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這個事情誰不知道呢?說世間上,別說我們這個人,十類的衆生:有色生、無色生、有想生、無想生、非有色生、非無色生、非有想生、非無想生,一共是十二類衆生,他怎麼說「十種異生」?異生就是十二類衆生,抛去無色生(沒有形色哪能知道?)、無想生(沒有思想)這兩種生,這兩種衆生是什麼?沒有形色,世間上摸虛空,這東西散了、銷滅了、沈沒了,這也是一類衆生,大家要知道,所以說,沒有眼睛、沒有形相,哪還有眼睛?還有心?還有無想生,就是沒有思想的,無色生是沒有形相的,十二類衆生,把這兩種衆生除去,還有「十種異生」,異當衆字講,十種十類的衆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阿難他還有理,這十類衆生有形相的、有知覺的,哪個都知道,知道什麼呢?「同將識心,居在身內。」
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
「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佛的眼是貴相,如青蓮華,那眼睛绀目澄清,那輕虛的色,像蓮華瓣似的,不是開的蓮華,那蓮華有個瓣,稱爲蓮華眼,阿難他還有理,說「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也在佛的臉面上。
我今觀此。浮根四塵。祇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
「我今觀此,浮根四塵」,我現今我觀察我自己的四塵,浮根有四塵,浮根是什麼?我的眼目、我的心,這叫浮塵根,浮塵根這四塵是什麼呢?地、水、火、風四塵,所以才成就我這個心、我這個眼睛,「只在我面」,我這個眼睛,浮根就是浮塵根,這不是勝義根,勝義根是見、聞、覺、知,浮塵根是有形相的,我們這眼睛是四樣成的,眼晴裏有水,是水大成的;眼睛的形相皮肉,是地大成的;眼裏的熱度,是火大成的;眼睛的動轉,就是風大成的,這叫浮根四塵,「祇在我面」,我的眼晴就在我的臉面上,佛你的眼睛也在你的臉面上,這還用問嗎?「如是識心,實居身內」,我這個知識心在我的身子裏頭、在我的肚皮裏頭,這話倒像有理似的。
佛告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只陀林。今何所在。
這是佛問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你現今坐在如來的講堂裏頭,「觀只陀林」,你觀見只陀林是在講堂裏頭,還是在講堂外頭呢?這是佛特意這麼問,「今何所在?」只陀太子舍的樹林子在哪兒?他覺著這還不明白、這還不知道嗎?說-
世尊。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今只陀林。實在堂外。
阿難說,給孤獨長者,給佛修的這個講堂,這樹林在花園子以外,「今只陀林,實在堂外」,只陀太子舍的樹林子,在咱這個講堂以作,這是佛特意的問他這個地方,拿這個做個比例,好問你這個心在哪兒?眼睛在哪兒?是這麼個道理。
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
佛問阿難說,你在講堂裏頭先見著什麼?他一聽也覺著明白,說-
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衆。如是外望。方矚林園。
他覺得理直氣壯,對著佛說,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我在講堂之中,先見著如來,你和我在一塊坐著,這還不知道嗎?「次觀大衆」,我再觀見大衆,「如是外望,方矚林園」,向外頭一看,我也就看見只陀太子舍的樹林子,須達多長者修的花園子,我這都看見了,佛底下就問-
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
佛說:「你這眼睛矚目于樹林子、花園子,你因什麼有見?因什麼看見?」阿難尊者一回答,他覺著理正氣壯說:
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你看這個門戶開著,門開著叫戶、窗開著就叫牖,說戶牖開的豁豁亮亮的,「故我在堂,得遠瞻見」,所以我才看見,底下佛才駁他,先說這段。
爾時世尊。在大衆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及諸大衆。有叁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谛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此一節文,是懸示定名,怎麼叫懸示定名?這個懸就是事情還沒落實,究竟的意思還沒說,先把名詞先說出來,預先先說,這叫懸示,懸示什麼呢?定名,佛法講戒、定、慧叁學,定是修行的法門、戒是初入的法門、慧是智慧的法門。這一段文在這個地方突然而說,這是怎麼回事情呢?上來因阿難啓請這無上的菩提佛果,怎麼能證到佛果?因此,他這麼一啓請,佛就給他說,勸他要先修這個直道,直心是道場,要知道直心是道場,當然是以這個直心酬我所問,你用這個直接的真心,你酬答我問你的話,用這個直心回答。我現今問你,當你發心的時候,你一心攀緣如來的叁十二相,你見著本如來有叁十二種佛相,你那時候將何所見?你是拿什麼看見我有叁十二相呢?這話問的就奇特,怎麼個理呢?明明誰不知道拿眼看見的?怎麼還問?你將什麼所見的我有叁十二相?阿難尊者當然是回答,說我看見佛有叁十二相,「用我心目」,我眼看見的,我心裏頭就羨慕佛。佛又問,這個心目在哪個地方?這話問的又是稀奇的話,阿難尊者回答,說拿我這四塵的眼根,「祇在我面」,這個知識的心居在我身內,這不是一定的道理嗎?你問我,拿什麼見著佛的相,見目呢?心在哪兒?眼在哪兒?這個事情誰不知道?這話問得稀奇啊!阿難就照著他心裏就回答,這個時候佛就立下一個比例來,「汝今堂中」,說你在我這個講堂之中,先用什麼所見的呢?阿難尊者就回答,先見如來,後見大衆,如是外望,方見堂外樹林子、花園子。佛又問,說你見這個樹林子、花園子是從哪兒見的?阿難回答說:「戶牖開豁」,窗戶門都開著,我在屋裏坐著外頭就看見了。佛說借著他這個話就做這麼一個比喻,就是先要預先事情未到,先把他宣說出來,這爲的是什麼呢?這是一段佛說法的因緣,阿難尊者是一位當機衆,他問,佛對著他一個人說,讓旁邊大家聽。…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