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一▪P11

  ..續本文上一頁這種道理,就是問佛的道理,要問到究竟處,破處說是顯處!你說我問你的這個話,我駁你不對,都給你破說開了,這個地方,我就是告訴你了!這是顯出這個佛法,顯出什麼呢?顯出「大佛頂首楞嚴王!」這就是一個直心,他上來不是說你拿直心答我所問,你這個心別轉彎,你這才能行,佛問的話都是稀奇,所以上頭我把這個意思說一說。

  

  爾時世尊在這大衆之中,「舒金色臂」,佛的身上有金光、有金色,「摩阿難頂」,所以這表示安慰他,「告示阿難」,佛就告訴他,指示阿難尊者,阿難尊者他是替大衆的代表,他是一個當機衆,佛告訴阿難「及諸大衆」,這才出這個定的名字,「有叁摩提」,怎麼叫叁摩提呢?這是印度的梵音,他這裏頭含著叁種意思,翻中國話就是正定、正受、等持。正定,佛的這種定力,不是小乘人的偏定,不是外道的邪定,這是個正定;有這個正定,就有正當的享受,說有相當的相應處;還有一個等持,你要認識這個佛法,你就遵著一切法都平等,有這種觀念,所以這才說「有叁摩提」,這叁摩提旁的經上有說叁摩地的,也可!這就是禅定的一個名詞,叁摩提含著叁種意思,「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這個名字就叫「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這就說出來了,叁摩提這個名字含著叁種意思,這個名字叁摩提是普通的名字,在經上就叫「大佛頂首楞嚴王」,大佛頂上來在「五重玄義」上也略略說過,這個地方也不要細講,這大佛頂叁個字,略略地說一說,這個「大佛頂首楞嚴王」,這在經文上表示叁德秘藏,怎麼叫叁德秘藏呢?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這個大字說是表佛的法身遍滿一切處;佛者覺也,就是個知覺,表的就是般若德,這叁德,大表法身德,佛的法身遍滿一切處,佛的般若德是無所不知,都知道;這個頂表解脫德,怎麼叫解脫呢?是一塵不染、萬法皆空,這個佛法用功夫用到極頂,就是這麼個樣子,一塵不染、萬法皆空。這大佛頂這叁個字叫叁德秘藏,這叁樣剛才說了是叁德,怎麼叫秘藏?秘就是秘密、藏就是含藏,這是人人都具足這叁德,就是見不著、秘密,不明白、見不著,就是這麼個意思,就稱爲叁德。這叁德,這是叁種好處: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然而世間人都不知道,就稱爲叁德秘藏,因什麼成這叁德秘藏?依著什麼呢?這是我們世間上衆生、一切人、一切物都具足,本具的性。我們人本具的是什麼性?是正因的理性、緣因的善性、了因的慧性,正、緣、了,正因的理性就能夠成法身德,就是對這個大字說的;這個緣因的善性,就是解脫德,對著頂字說的,了因的慧性,說是般若德,般若是智慧,對著這個佛字說的。大佛頂這叁個字,這是叁德:法身德(大)、般若德(佛)、解脫德(頂),這叁德是我們人人本具有的,人自己迷了,不知道了,佛出世就是告訴人這叁德。

  

  所以這叁因,都是佛性,原說是叁而一、一而叁,都是佛性,就是一,正、緣、了叁樣不同就是叁,總而言之,就是一體二用,他是離不開的,是不分而分,他原來是不可分,分開就是叁樣,你說分開還有不可分,怎麼個理呢?他是一體二用,不但以這個文上是這麼說,世間上一切法都如此。我們這個人的一個身體,這是一體,這一體就有二用,兩種用就是一個知覺、一個形相;這個體就是一個性,不可見、不可思議,起了兩種用,就顯出來有一個本性。這個人就照著形相說吧,這一個身體,眼睛就能看路,這是無形相,眼睛的見性沒有形相,不是人的肉眼,大家要知道,人要是把靈性一走、一死,肉眼不能見,他有一個本知本見,所以這也是一種用;腿得聽眼的使喚,你走路,要你邁到哪裏去說邁到哪,要你走就走,要你能看出路來,要沒有眼睛,道也不能走,所以你要沒有腿有眼睛,也不能走,眼睛和腿都在這一個人身上,所以說叁而一、一而叁,這是不分而分、分而不分,要說起來世界一切一切都如此,所以這話就叫不可思議。拿這個表示出來,世間上所有的一切法都是你思想不到、你議論不到,你要說出哪一種事情,說出來就錯,開口就錯,這是追到究竟的佛法這個真理上,就是這麼個樣子,所以是不可思議;說你要可以思想,這個心就不直啦,直了就不會思想;你要可以議論,這心也就不能直了,所以,你直,還有什麼話說呢?這就叫不可思議,所以這個地方,說到不可思議上,是怎麼個意思呢?這就叫直心,這都是對上文說的。佛說你要想求佛法,總得拿直心酬我所問,你拿直心也可以說是清淨心,也可以說是不思議的心,你拿出直心來酬答我,這才算對;你要是不拿這個心,你心裏頭一犯了這個思想、一犯了合計,你來回答我,那不是直心,

  那是世間心,那不合佛法,所以這說個不可思議。

  

  剛才說的是大佛頂,怎麼叫首楞嚴王呢?在我們中國話說,就是說一切法永無破壞,世間上種種樣樣,哪一樣也沒破壞,我們人所經驗的,哪一種事情說破啦、說壞啦,怎麼說不破壞呢?這事情都是說不過去的事情,所以首楞嚴王是怎麼回事情呢?翻中國話就是一切法、一切所有的種種樣樣,永沒有破壞,永遠也不許破壞的。這個話說的,你說沒有破壞,這個碗擱地上摔了,就破了,怎麼一切法都不破壞呢?是不是?一張桌子使用年頭到了,慢慢地也碎了!人到了時候、到了歲數就死了,怎麼說永沒有破壞呢?所以要看你向哪裏看,你要在這個理上看,永遠沒有破壞;你要在形相上看,當然是有破有壞了。你說盤子碗掉在地下摔破了,怎麼沒有破壞呢?你看它破壞了,在理上說它沒破壞,怎麼個理呢?這個性都是泥土性,是磁器,所有地下出的將來還是化成土,還是一樣,你說它是破壞了嗎?你當時拿你的眼光用,所以這東西叫破了、壞了,佛法講明心見性,講的是性理,你要是總在這形相上論,哪一種東西都會壞,釋迦佛到了時候就死了,他八十歲死的,是不是?他那個身體也是像我們這個身體一樣的,他到了時候得死,他說的那個道理,他說的是佛法,佛法是什麼呢?佛者覺也,是知覺的這一樣,照這樣說,你要不認得你自己的知覺,你總認得形相,就錯了,這個形像到了時候就得壞,你怎麼保護它、怎麼衛生,你也活不了一百年,我告訴你說吧!你的這個性,永遠活著、永遠也不許死,你自己就不承認,你要沒有性,你這個身體從哪裏來的?他是從性發現出來的,大家要知道,他是有一體有二用,一體就是個性體,常言道你這個人性體好不好,這不是都是個性嗎?他這體還有二用:一個知覺、一個形相,這都是他用的,哪個人沒有知覺?哪個人沒有形相?沒有形相還成個人了?沒有知覺也不是個人了,是打哪成的呢?打性上成的,他說是一而叁、叁而一,你不好分別,你按人的心,眼前所見的,那就可以分別了。所以說到這個究竟處,就是說到這個首楞嚴王,首楞嚴王就叫一切法永沒有個破壞,他究竟堅固,就是說這個理,不但究竟堅固,還究竟堅固之王,究竟堅固就夠結實了,他還是堅固的王,所以這個名字就叫首楞嚴王,這個名字就這麼講。所以才剛說的首楞嚴王,從哪兒起的呢?道理就在這兒,無故你就說這麼一套幹什麼呢?所以將才所說的這些話,這是爲什麼呢?這段意思,這是佛最注意的、最要緊的,還沒等到說到那個地方,先把這個好處先說出來,怕人到臨時忽略過去,先早告訴你,說有一個名字叫大佛頂,這種叁昧的名字很多,這個名字叫「大佛頂首楞嚴王」,這個文預備在後邊讓人注意,因什麼這麼個說法呢?「大佛頂首楞嚴王」有什麼好處呢?預先前懸示,沒到那個地方先告訴你,讓你注意!說「具足萬行」,你要行這一法哪一法都具足了,說「十方如來,一門超出」,不是一佛、二佛、叁、四、五佛,十方的如來,一方就有無量無邊的佛,都是打這一個門徑裏頭超出去的,超出這個世界的,這是一種「妙莊嚴路」,這個妙是不可思議,就是人的直心,要不是「應以直心,酬我所問」,這段前文,重在「應以直心,酬我所問」,就在這個直心上,所以,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莊嚴路,不可思議就是直心,「汝今谛聽」,佛說到這裏,你們要審實谛聽,「阿難頂禮」,這時阿難就頂禮,「伏受總旨」,你心思還說什麼話呢?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園。亦有衆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

  

  佛對阿難說,「如汝所言」,這是如汝所說的話,前文阿難講的,「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園」,身在講堂,戶牖開的豁豁亮亮的,要向遠方矚目,看見樹林子、花園子,這把阿難的話又引出來了,拿他做個比例,比較比較,怎麼比例法呢?這就問了,「亦有衆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看這句話問得,這多特別呀,說世間上也有這種人嗎?衆生當個普通的人講,說世間上也有這個人,在本如來我講堂中坐著,看不見如來我,他看不見我,「見堂外者」,他就能看見堂外頭,堂裏頭看不見,我在堂裏頭坐著,他看不見,堂外頭的事,他都看見,世間還有這麼個人嗎?這是問阿難,阿難這時隨著就回答了-

  

  阿難答言。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

  

  這哪有對的地方?在屋裏先得見著如來,然後再看見外邊,這才對呀,佛是要他說這句話,佛就是破他這個迷惑,佛就轉過來叫一聲說-

  

  阿難。汝亦如是。

  

  阿難啊!你說世間沒這個人,你就是這麼的!「汝亦如是」,你就是這個人,在堂外頭,不見如來,你就見著外邊的那些事情了,你心思心思,有這麼個理嗎?你就是這麼個人吶,說到這兒,「阿難!汝亦如是」,這底下給他解釋,這個話說完了他就給他解釋。

  

  汝之心靈。一切明了。若汝現前。所明了心。實在身內。爾時先合了知內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