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下就告诉他,说了个比喻,你终日所用的这个心,统统地都是不直的心、都是虚妄的心,这地方是要紧的地方。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就像你刚才回答我的这个话,「真所爱乐」,真实的你从心里头亲爱欢喜,「因于心目」,因你这个眼目看见了,心里头欢喜,还有一宗,你可得要知道,「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你回答我的那个心,那里头含着(佛没说他,你这个心不直啊!)不是直心了,你说「如汝所说,真所爱乐」,是因着你的眼睛看见,心里头知道,你可知道,「若不识知,心目所在」,这句话说的厉害,大反个啊!说你若不认识、不知道你的心在哪里?目在哪里?说「心目所在」,这句话说的有多硬气,哪个人不知道眼在脸上长着、心在肚皮里头,你看佛说的这个话,「若不识知」,对着阿难说,你要不认识、不知道「心目所在」呀!「则不能得,降伏尘劳」,你要想世间尘劳,就是生死,你不知道你那个真心在哪儿?眼睛在哪儿?你就不知道心目所在!你就不能得降伏尘劳,你就不能够脱离生死,你要舍生死,你怎么能舍?你都不知道你的心在哪儿?你哪能舍生死?「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这个尘劳就是生死,尘世上这些劳苦,底下佛给他说了个比喻,说你要用直心回答,我给你说个比喻,你得降伏你素常的这个,心你也不知道、眼目你也不知道,你不知道哪儿是你的心?哪儿是你的眼?这话里含着这个,「若不识知,心目所在」,设若你不认识知道你的心和眼目所在的地方,「则不能得,降伏尘劳」,你就不能得降伏尘劳生死,你要舍生死,你怎么舍?佛就给他说了个比喻。
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
「壁如国王」,我跟你说个比喻吧,这个国王,他是一国之主,他管着这些地土,他这个疆土「为贼所侵」,这块地给侵略了,国家的边界让贼侵略,就得「发兵讨除」,你得用兵去讨这个贼,但有一点,你要想发兵,「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你得知道贼在哪里?你发这个兵才有个用处,这比方你要想降伏你这个妄想心,你得知道你这个妄想心在哪里?真心在哪里?这个地方你要不知道,你哪能行呢?就像那国王发出兵去瞎碰,不知道那儿是贼?那还行了吗?降伏不了,说了这么个比喻,「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说你发出兵去,就好比你想要降伏你这个妄想心,不直的这个心你要降伏,这都是贼,你发出兵去,要当知贼所在,在哪个地方?你才能够降伏,你可知道-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使你流转于生死,就是你错认了心、错认了眼目,是这种过咎,使你流转于生死,是什么毛病?是你错认了你那个心和眼了,说你认得心也就认得你的眼目了,这个目还是个陪衬,心是要紧的,目看见心就知道,心知道就得拿眼睛去看,说是心目的过咎,说「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你这个心和你这个眼睛,现今在什么地方?这话问得有多硬!谁能知道呢?「今何所在?」你的眼目和心在什么地方?佛这么一问,阿难觉得可有理呢?
七处征心
一 执心身内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
阿难对佛表示说,「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这个事情谁不知道呢?说世间上,别说我们这个人,十类的众生:有色生、无色生、有想生、无想生、非有色生、非无色生、非有想生、非无想生,一共是十二类众生,他怎么说「十种异生」?异生就是十二类众生,抛去无色生(没有形色哪能知道?)、无想生(没有思想)这两种生,这两种众生是什么?没有形色,世间上摸虚空,这东西散了、销灭了、沉没了,这也是一类众生,大家要知道,所以说,没有眼睛、没有形相,哪还有眼睛?还有心?还有无想生,就是没有思想的,无色生是没有形相的,十二类众生,把这两种众生除去,还有「十种异生」,异当众字讲,十种十类的众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阿难他还有理,这十类众生有形相的、有知觉的,哪个都知道,知道什么呢?「同将识心,居在身内。」
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
「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佛的眼是贵相,如青莲华,那眼睛绀目澄清,那轻虚的色,像莲华瓣似的,不是开的莲华,那莲华有个瓣,称为莲华眼,阿难他还有理,说「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也在佛的脸面上。
我今观此。浮根四尘。祇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我今观此,浮根四尘」,我现今我观察我自己的四尘,浮根有四尘,浮根是什么?我的眼目、我的心,这叫浮尘根,浮尘根这四尘是什么呢?地、水、火、风四尘,所以才成就我这个心、我这个眼睛,「只在我面」,我这个眼睛,浮根就是浮尘根,这不是胜义根,胜义根是见、闻、觉、知,浮尘根是有形相的,我们这眼睛是四样成的,眼晴里有水,是水大成的;眼睛的形相皮肉,是地大成的;眼里的热度,是火大成的;眼睛的动转,就是风大成的,这叫浮根四尘,「祇在我面」,我的眼晴就在我的脸面上,佛你的眼睛也在你的脸面上,这还用问吗?「如是识心,实居身内」,我这个知识心在我的身子里头、在我的肚皮里头,这话倒像有理似的。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只陀林。今何所在。
这是佛问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你现今坐在如来的讲堂里头,「观只陀林」,你观见只陀林是在讲堂里头,还是在讲堂外头呢?这是佛特意这么问,「今何所在?」只陀太子舍的树林子在哪儿?他觉着这还不明白、这还不知道吗?说-
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只陀林。实在堂外。
阿难说,给孤独长者,给佛修的这个讲堂,这树林在花园子以外,「今只陀林,实在堂外」,只陀太子舍的树林子,在咱这个讲堂以作,这是佛特意的问他这个地方,拿这个做个比例,好问你这个心在哪儿?眼睛在哪儿?是这么个道理。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
佛问阿难说,你在讲堂里头先见着什么?他一听也觉着明白,说-
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他觉得理直气壮,对着佛说,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我在讲堂之中,先见着如来,你和我在一块坐着,这还不知道吗?「次观大众」,我再观见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向外头一看,我也就看见只陀太子舍的树林子,须达多长者修的花园子,我这都看见了,佛底下就问-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
佛说:「你这眼睛瞩目于树林子、花园子,你因什么有见?因什么看见?」阿难尊者一回答,他觉着理正气壮说:
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你看这个门户开着,门开着叫户、窗开着就叫牖,说户牖开的豁豁亮亮的,「故我在堂,得远瞻见」,所以我才看见,底下佛才驳他,先说这段。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此一节文,是悬示定名,怎么叫悬示定名?这个悬就是事情还没落实,究竟的意思还没说,先把名词先说出来,预先先说,这叫悬示,悬示什么呢?定名,佛法讲戒、定、慧三学,定是修行的法门、戒是初入的法门、慧是智慧的法门。这一段文在这个地方突然而说,这是怎么回事情呢?上来因阿难启请这无上的菩提佛果,怎么能证到佛果?因此,他这么一启请,佛就给他说,劝他要先修这个直道,直心是道场,要知道直心是道场,当然是以这个直心酬我所问,你用这个直接的真心,你酬答我问你的话,用这个直心回答。我现今问你,当你发心的时候,你一心攀缘如来的三十二相,你见着本如来有三十二种佛相,你那时候将何所见?你是拿什么看见我有三十二相呢?这话问的就奇特,怎么个理呢?明明谁不知道拿眼看见的?怎么还问?你将什么所见的我有三十二相?阿难尊者当然是回答,说我看见佛有三十二相,「用我心目」,我眼看见的,我心里头就羡慕佛。佛又问,这个心目在哪个地方?这话问的又是稀奇的话,阿难尊者回答,说拿我这四尘的眼根,「祇在我面」,这个知识的心居在我身内,这不是一定的道理吗?你问我,拿什么见着佛的相,见目呢?心在哪儿?眼在哪儿?这个事情谁不知道?这话问得稀奇啊!阿难就照着他心里就回答,这个时候佛就立下一个比例来,「汝今堂中」,说你在我这个讲堂之中,先用什么所见的呢?阿难尊者就回答,先见如来,后见大众,如是外望,方见堂外树林子、花园子。佛又问,说你见这个树林子、花园子是从哪儿见的?阿难回答说:「户牖开豁」,窗户门都开着,我在屋里坐着外头就看见了。佛说借着他这个话就做这么一个比喻,就是先要预先事情未到,先把他宣说出来,这为的是什么呢?这是一段佛说法的因缘,阿难尊者是一位当机众,他问,佛对着他一个人说,让旁边大家听。…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