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此想不真」,说这样的思想不是真实的,「故有轮转」,所以才有轮回周转,生了死、死了生,这是人的病。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
这是佛对阿难尊者说,上来你所问的妙法,一心三止、一心三观、一心三谛,说「汝今欲研,无上菩提」,你问的是无上的菩提,你当然是想要研究无上的菩提了,菩提就是佛的果位,没有比他再高上的,到了成佛的地位,菩提就是到了究竟,可有一宗,这个「无上菩提」是什么?是「真发明性」,就是你自己的性发明啦,这个明就是明白了、明了了,这个无上的菩提没有旁的,发明性得要真实不虚,这「真发明性」不是世间人泛泛的,说这个事情我明白了,你这就叫明性啦?不是!什么叫「真发明性」呢?得真实的发这个明了的天性,得怎么样呢?「应当直心,酬我所问」,以后我要问你的话,你得拿直心回答我,慢慢你这佛法、菩提果位,你就容易了然啦,「应当直心,酬我所问」,酬是酬答,你回答我所问你的话。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十方如来」,你可知道直心是最要紧的,别说是你、我,已经成了佛的十方的如来佛,「同一道故」,就这一条道,没有第二条道成佛,「出离生死」,才出离这生死的苦海,用什么?转过来还说,「皆以直心」,这十方的诸佛,没有第二条道,皆都是用这个直心,底下说「心言直故」,怎么叫直心呢?「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这是佛给他解释这个直心,所以十方的如来都是一条道,没有第二条道,都出离了二种生死: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我们人承认的就是一个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不知道,分段生死打变易生死上来的,不暇宜讲这些,就是说「出离生死,皆以直心」,怎么叫直心?直心是怎么个用法呢?这个直心要一用,就用顶到成佛,打你一发心就用顶到成佛,没有二样,就是个直心,说「心言直故」,这个心说直的缘故,是怎么个直法呢?这一直到底,「如是乃至」是超略辞,「如是乃至」,就言你要发这个直心,到什么地步呢?「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说乃至是超略之辞,当中的阶级多了,多少的阶级也不离直心,说「终始地位」,终,到了成佛为终;始,一发心,我要学佛,你从今天闻妙法,这是成佛的法门,这是起始,你知道这种地位多了,这怎么叫地位多呢?我略略的说一说,这成佛的法门,光中间的地位就有五十五个阶级,是什么呀?十信,信心有十个阶级,发信心,最要紧的要信,十信有十种;十住,你这个信心不改动,一定站住脚跟了,他有十个阶级。十行,你已经站住脚跟了,你还得自立立人,度化众生,行是行持,行持菩萨道,自利利人,你明白了也让旁人明白,你别吝法;十回向,到了回向的地方,迥自向他、回因向果,回我这因地用的功夫趣向佛果,这十回向,也有十个阶级,十回向就容易了,就到了十地,地是心地,人人的真心之地,这当中还不容易,还有四个加行,由十回向到四加行-暖地、顶地、忍地、世第一地;你用功,用的这个心里头这个热心,度化众生成啦,说是我成佛,让一切众生都要成佛,得有这种热诚,这就是暖位子;顶,用到极顶了;世第一,世间法到了第一上了;还有个忍,第三个是个忍位,分三种:上忍、中忍、下忍,不暇宜细说,细说在教义里头太多,得有个忍耐,你要没个忍耐心,你达不到;世第一,世间的法就算第一,这还没到家,这叫四加行,加上这四种紧要的实行,这叫四加行,然后这才能到初地,由初地才到十地,地的位子也有十个。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还有四加行才到了十地,这就五十四个了,还有一个等觉,没到妙觉佛果,这还有个阶级,与妙觉佛果相等了,差不多了,这是当中的位子,两头呢?终是佛的果位、始是干慧地,像这个人吧,心里头有这么一个因,有这个真因,或是前世带来的慧命,叫干慧,什么叫干慧?就像那个花的种子,五谷的种子,是个干的,没有水润,没有水润不能生芽,不能发生,所以这个人要是想学佛法,当然前世有个善根,有善根就有个种子,可是干的,没有滋润,拿什么滋润呢?得常常念经、常听经、常看经、常研究经,这就是理水,拿这个理水把你这个善,多生多世的种子润开了,它就要发芽了,是这么个道理。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这一节文,征起缘心,什么叫征起缘心?征是考征明白了,起是发起,发起什么心呢?发起他攀缘的心。我们人用心,大家要知道,都是攀缘的心,怎么叫攀缘的心?拿这个心攀缘世间上一切的形形色色,所有的形相,这个名字就叫攀缘,缘者,是连络之义。你看人这个心,眼见什么色、耳闻什么声、鼻子齅什么香、舌头尝什么滋味、身上感觉什么冷热、心里头分别什么是非,这都叫攀缘的心,拿心向环境,环境总不出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拿这六尘当环境了,拿心攀这六种尘,这就叫攀缘心,大家知道,你向他连络去,连络什么呢?连络色、声、香、味、触、法,眼攀缘着什么形色;耳朵攀缘,听什么声音;鼻子攀缘,闻什么气味;舌头攀缘,尝什么滋味,身上攀缘,感觉什么病痒;心意中攀缘,分别什么是非,这能叫攀缘心,大家要知道,你要想修佛道,这都是曲折心,这心里有弯弯,攀缘嘛,东攀西扯。
这段文是接着上边,阿难尊者他一问佛,出离生死,脱离生死的苦恼,这就说脱离苦恼的道理。所以佛给他答说,这个佛法是无言说道,没有可以言说的,为什么说了这些个话呢?佛说了四十九年呢?这都说这个无说,不可表示的这个说,是没法可以向外表示,把你领到这个道上,让你自己醒悟,是这么个道理。说你要想着研究无上的菩提,菩提就是佛证的果位,就是觉道,觉得你自己心里头觉悟,要我告诉你的话,你要听了记住了,那不是你心里的觉悟,我是领你这个道,让你自己觉悟,我说的不是,所以这上边说,「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你现今欲想要研究,没有比他再高上的菩提的佛果,菩提这两个字是佛证的果位,所以叫菩提,菩提这两个字翻觉道,你就知觉,这个道路你通啦,这么句话,这就叫菩提,就是佛证的果位,你心思还有什么呢?就是一个知觉,你要一拿弯了就成了知识了,就不是知觉,就错啦!说「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真实的发明了的那个天性,你得怎么样呢?「应当直心,酬我所问」,用你那个直心,你别绕弯,酬答我所问你的话,你若心里一拿弯,那就不能明白佛法,这个理说到这里,说是我怎么和你说这个话呢?这就叫佛法。
说「十方如来」,这如来是佛的十号中,头一个号就叫如来,菩提就是佛果,说十方的诸佛就是十方的如来,「同一道故」,统统是一样的一条道的缘故,没有二种道,说是一条道,都是什么东西?「出离生死」这一条道怎么才能出离生死呢?「皆以直心」,就是用这个直心,你要是用这个正正直直的、正正当当的这个直心,你要用这个心,我问你的话,你拿这个直心回答我,这就算对了,这底下就解释了,说「心言直故」,说这个心让你用这个直心回答我,心言直的这个缘故,是怎么个直法呢?「如是乃至,始终地位,中间永无,诸委屈相」,就是这个直心,说「心言直故」,如是就是指这个直心说,「乃至终始地位」,终是最后、始是起头,所以这个终从头到尾,最后这个终,就是成佛了;始呢,是你才发心,你要学佛,由这个起始行到终了,由发心到成佛,成佛有一定的地位,说这个终始的地位啊!要成佛,从你的发心要成佛,这就是个始,到成佛的时候,就是个终,当中的地位呢?「中间永无,诸委屈相」,从你发心顶到成佛,这算两头,当中这些个位置,你不要看位置说的多呀!「永无诸委屈相」,一点屈折也没有,一点委委屈屈的折,没有!有委曲相,就不直了,从始至终有多少地位呢?五十五个位子…说这么多啊,没有二样,就是一个直心,「中间永无,诸委屈相」,一有委届相就是有了弯了,你这个心就不直了,要不直就与佛法不相合,话说到这里,将才我念的这段文,佛叫一声阿难,「我今问汝」,我告诉你得直心,你看这些个位子,不出一个直心,佛就知道,我一问你,你的心就拿弯,所以佛就审定他,一定要把他问实了,说「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这都用攀缘的心,你看见本如来我有三十二个贵相,你才要跟着我出家,这地方我问问你,你得拿直心答我,「将何所见?」将就当拿字讲,你拿什么所见的我呢?佛这么一问,是「谁为爱乐?」你见我是用眼睛啰?你与我亲爱,又欢喜我,这是用你的心啰?你用眼见,你用好乐的心,问你是拿什么看见我?拿什么你对着我起欢喜心?就是这么一句话,「将何所见,谁为爱乐?」这是佛问的话,底下「阿难白佛言」,对佛表白说,他称了一声「世尊,如是爱乐」,我对佛,我发这个欢喜心,「用我心目」,用我这个心、我这个眼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由我这个眼目观见如来你面目的胜相,你的胜相胜过一切,你这个相貌好啊,是这么个意思,「心生爱乐」,我心生向佛亲爱,「故我发心」,我就发了欢喜心,这是阿难回答的话,阿难尊者他回答佛,由目观见如来的胜相,我这个心里头就生爱乐欢喜的心,「愿舍生死」,故我发心愿舍这个生死,我就把这世间上的生死,我就发心舍离开了,从此以后我就不生不死啦。因他这一回答佛,佛底…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