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你那個心,是一個靈明的一個知覺,一切明明了了的,若汝現前所明了的心,「實在身內」,若實實在在的在你身內的話,我前邊問你,你說你那個心在你的身體以內,「實在身內」,若果然是這麼著,「爾時先合了知內身」,你要是心在身內,你這時候光應該(合字當該字講)明了知道你內身裏的事情,你不是說先見內、後見外嗎?拿這個比較,說是這個明了的心「實在身內」,「爾時」,就在這個時候上,先應該了了然然知道,「了知內身」,你的身子裏的事情你得知道,要是身子裏的事應當知道-
頗有衆生。先見身中。後觀外物。
要是這個,心要是實在身內,這個時候就先應該了知內身,你就覺著你的身子裏頭五髒六腑、腸子、肚、心、肝、肺什麼樣?你得知道了,在哪裏擺著?哪樣挨著哪一樣(腸子連著肚子,肚子連著大腸、小腸)?你都得明白,是不是?你的心你不是說在身子裏邊嗎?你若在房子裏頭,你能說是不見如來嗎?這房子和你住在一塊,你不能明明白白的見著我嗎?你這個心不是明明白白的嗎?心是個明明了了的心,你若在身內,你要知道,在堂內見著如來,就像在身內見著五髒六腑了,這不是一定的理嗎?「頗有衆生,先見身中,後觀外物」了,若照著你這麼一說,可能有衆生,也得光見身中,後觀外物了,這是可能性,怎麼個理呢?你明明了了這個心在身內嗎?你怎麼不知道呢?所以這個道理,心在身內,五髒六腑太深啦,一時見不到,也縱著你說,所以嘛,不能見心肝脾胃。
縱不能見心肝脾胃。爪生發長。筋轉脈搖。誠合明了。如何不知。
向淺近的,容易看見的地方,這指甲向外生、頭發向外長,你這個筋在骨頭上肉的當中動轉、血脈流動,「試合明了」,誠當實字講、合當該字講,實實在在也該明明了了,你看的真,你這淺處都看不見,深處更看不見了,你看不見,你怎麼說是你的心在內?在內你怎麼一點也不知道?「如何不知?」心內的事情你一樣也不知道,你連身上的事情你一點兒也不知道,你怎麼這個心還在身子裏頭呢?
必不內知。雲何知外。
若是必定的不能夠裏面知道,不知道一切都不知道,「雲何知外?」你這個心在身子裏頭,你不知道,不知道全不知道啊,你外邊的事情卻都知道,你怎麼說心在身內呢?這個理不是明明在這裏擺著嗎?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無有是處。
你這個心在身子裏頭,卻不知道其裏頭的事,你外邊的事情卻都知道,你怎麼說心在身內呢?這個理不是明明地在這裏擺著嗎?「住在身內,無有是處」,這個地方是要緊的地方,「無有是處」,就是不對,你要說是心在身內,你說的就是完全地不對,怎麼才算對呢?所以這個地方說這個直心,「酬我所問」,我問你的話,你拿這個直心回答,直心是什麼?是不思議的心、不轉彎的心,問你,你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你別強知道,你要一個勁總繞著彎,那你就越說越糊塗、越說越不明白。所以,這個地方是要緊的地方,就在這個「無有是處」,就是沒有對的地方,說到這裏是怎麼回事呢?佛說法,破處就是顯處,你說這個道,給你破除了,不能成立,不能成立!你說的那個道對,你給我說說,佛就不說啦,佛要一說也錯,我告訴你吧!這種道理,這說「無言說道」,他顯這個無言說,他說來說去盡說這個格澀的話,讓你自己說,說來說去,你把自己關在大門裏頭,出不來了,所以他這個道,就在這兒,全都在這個「無有是處」,這個「無有是處」是什麼?就是由「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谛聽」,你就聽聽,爲的什麼呢?就是爲的這個「無有是處」,怎麼叫個「無有是處」?所以,這個地方就是在佛說到這兒,你也沒有話說了,所以,這個地方就對啦,那個直心就顯出來啦;你要說是這麼的、那麼的,你再說出個法來,你那個心不就是不直了,是彎彎了嗎?他不可思議嗎?這不是說了多少句了,把嘴都說破了,說不可思議,這個地方哪可思議呢?你一定說住在身內,那個一點也不對,照你說,在內不對?不對,底下佛你得說個對的,佛再說個對,也錯了,所以這個道理就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就叫什麼呢?這是佛最貴重的,先要表示出來,「大佛頂首楞嚴王」就是這個,我這一問你,說的你沒有話說啦,大家要知道,這自己的真心,現量的境界都露出來了,你就發楞了!就在這個地方!你要心一轉彎就錯了,就在這個地方上,人要修行,你得認得自己,這是人的真心,你學的又是這個、又是那個,你自己把自己給騙了,你要在這個地方明白了,在這個地方起上觀念,這才叫「大佛頂首楞嚴王」,所以一切事究竟堅固,永遠也不壞,這個地方得慢慢地研究、慢慢地考察。
二 執心身外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實居身外。
上來這頭一次辨別人的真心,到底在什麼地方?佛問阿難尊者,你的心到底在什麼地方?他說心在身子以內,人人都如此啊,哪個人不知道心在身內呢?所以佛又問他,你在如來講堂坐著,你先見什麼呢?他說先見如來你呀,後又看見大衆,都在這兒坐著,你看見外邊了?外邊從窗戶門開著,又看見外邊的樹林子、花園子,都看見了,把這內外的比例說到這兒。佛一問他,他就說心一定是在身內,佛說剛才說了個比例,你在屋裏頭,應該先看見近處的人,然後你從窗戶門才看見外邊,你說心在身子裏,身子裏的五髒六腑怎麼不知道呢?實在不能知道,太深了,淺一點說,乃至爪生、發長,筋動、脈搖,你也得知道,這不都是內裏的事情嗎?這還不是太深啊,你怎麼一樣都不知道呢?這一樣就把他問住了,是不是?你的心要在內,你得先知道內裏的事情啊?內裏要不知,全不知也可以,你怎麼心在內還偏知道外邊的事情?外邊的樹木、花園子你都看見了,這是怎麼個道理呢?佛說得有理,大家在這個地方要注意!阿難一聽,對呀!心在內,五髒六腑都不知道是什麼樣,裏邊的事情不知道,外邊的事情都知道,這個事不對!阿難一聽,對啰!明白啦!這個心在外邊?是不是?所以,阿難稽首而白佛言,說:「我聞如來,如是法音」,剛才我聽見佛說的這個比例,我明白了,在外才知道外頭,在內好知道內,一定是心在外邊,「悟知我心,實居身外」,我知道我這個心實實在在在身體以外。這是阿難尊者,他這麼一轉個,這是人之常情,你一說這個理,要不在內、一定在外,我們人都是對待法,不在此、就在彼,不在東、就在西,這都是人之常情,佛問到這裏,你說心在內,無有是處!「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與有是處」,沒有對的地方!他因著這個,他又一轉個,心就在外,這個話能在這兒,這地方不怕多說閑話,這個理要弄清楚,大家好了然。在前文佛告訴他,你要想明白這個修行的法、明白佛法,怎麼證的佛果?我問你,你得拿直心答我,你那個心別轉彎,你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你別瞎猜,是不是?佛早告訴他了,你拿直心回答我,這個時候阿難尊者,他老習慣,心不拿彎行嗎?他心思著,你這麼一問我,我心思這個心在裏邊,這個理說不過去,不在內就在外,是不是?他這個心一轉彎,一轉彎不要緊,就錯了!這個心,依我一聽,一定是在身子外頭。說這個道理,大家聽這個經,想研究這個經,這是個要緊的地方。所以這個佛法是無言說道,他是沒有言說的一個道理,沒有言說的道理怎麼說呢?這就用著這句話了,叫曲引旁征,繞著他引到這個地方,引他,打旁處把他考征起來,旁處一考征,你這個地方就得-要了悟啦,了悟什麼?了悟這個不可以說的地方,要緊在這兒!說的全不是,大家要知道。這個佛經大乘法,你要開佛的心印,大家要注意,他說的這個地方全不是,他把你引到這個不可說的地方,這個不可說的地方在哪兒?能在這個征心的地方,佛把他問住了,說:「阿難,你不是說心在內,你怎麼不知道裏頭的事?心在內,外邊的事情都知道,這個道理說的過去嗎?」當然是說不過去了,在說不過去的地方,我們大家想一想,你們諸位聽這個經,聽到這個地方,你這個心還向哪想?可不是嗎?過不去啊!這個地方,這個心在這兒一定,這是問住啦!大家要知道,這個心就不活動啦,不在內在哪呢?這個地方,這是個直心,我今天把這個地方說一說吧,大家想一想,這個心就一點思想也沒有了,這不都圓了嗎?沒有地方說了,到沒有地方說的這個地方得承認,他不認得,這個地方不能住目、不能住心,他一轉彎心思在外頭,可這又錯啦,是不是?這個道理就在這兒,所以這個佛經的道理在哪?佛說這一句話「無有是處」,這正是把他那個心裏問住,素常人人都如此,都知道這個心在身體以內,拿這個理一比喻,他就沒有說的了,你說不在內,在哪呢?所以就在這個地方,大家要想想,你就沒法想了,想不出來了,就在這想不出來的地方,這是自己的本心,大家知道。所以我們這個人,都把心都用錯了,說我這個知道、那個又知道,你所知道的事情,心裏一定有個對相,不是有什麼話,我知道了;要不就是什麼形態,我知道了;要不就是什麼氣味,是香、是臭,我知道了,這都是對相;這個東西吃到嘴裏,好吃不好吃,你知道了;要不就是感覺身上是痛是癢、是冷是熱,你也知道了,這都是這個對相。再者,心裏一轉個,外頭眼見、耳聞、鼻子齅、舌頭嘗、身上感覺、心裏頭了知,都連在一塊堆了,這就迷惑得更深了,你說更深在哪兒?這都成了影子,所以色、聲、香、味、觸這五樣…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