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话在先,如果有学教人来,对他客气点,因他千里遥远跑来学教,无论如何,要把他留下。这次好容易来这么个宝贝学教的,正巧满他的愿。于是先到方丈寮,(谛老此时在温州头陀寺作住持)传禀一声。法师说:「让他来吧!」知客师并没好脸,把持律师领去,问讯展具,顶礼三拜。法师问他:「你想发心学教吗?」「对拉!」持律师说:「我在金山时,因为晒蜡,他们说我智慧大,在那里参禅屈材料,让我到这里来跟你学教当法师;将来混饭(宏范)三界,利益人天!」法师看看他这个人,又听他说这话,心里早已明白,知道他是一个愚痴人,受人愚弄;但无论钝根利根,只要发心学教,就不能拒绝他。法师对他说:
「既然你愿意发心学教,就不要怕吃辛苦;不要怕受罪!首先要在常住行苦行,早晚多在佛前拜佛求智慧。经典抽空慢慢学,不要着急,久而久之,法师自然学成了。」
以后、持律师首先在那里当圊头,除粪、挑水、扫地、以后又行堂、擦桌子、洗碗、早晚在佛前拜佛,得工夫找人教给他五堂功课,一点闲空不留。法师平常对他也很注意,等他把五堂功课学会后,又找人教给他背楞严经、法华经、因他平素听法华经听不懂,又教他背法华经会义,和楞严文句。最初时,教他几句,以后又教他几行,所谓「钢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经过十几年的功夫,他把这些经文全都背过了,提起某一段来,他都很熟悉的。以后他不但能听经听得懂,而且还挂副讲牌替法师代大座讲经;一切教理文相,像得语言三昧那么熟悉清楚。可是直到他代大座讲经时止,他行堂的这个苦行单,始终没扔下。往往在迎请法师时,找不到法师,看他还在斋堂里扎着围裙洗碗呢。后来法师看他已经当副讲,不让他再行堂,他坚持不许,每天仍是行完堂后,再搭红祖衣上大座讲经,下大座后去铺堂,有时法师应外埠去讲经,也让他跟着去代座。
原先在金山当维那的那位师傅,还有当时弄耸他的那几个人,听说晒蜡的法师,已竟能开大座讲经,心里都很惭愧!叹为不如。以后还跟他去请教,相见赧然。果然持律师讲经时,那位维那师,又屈驾给他当维那,愚弄他的人,也列座听经。总算他们的话,都没落空,到后来都兑现了。
起初他去跟谛老求学时,才三十几,直到他五十几岁时,谛老应南京毗卢寺讲法华经,他随从去代座,不幸他就在这里圆寂了!临终时,预知时至,种种祥瑞。他死过之后,谛老非常难过,深为惋惜!
大家请想:他是一位极愚痴的人,人都以晒蜡法师称呼他;耍笑他。可是他在几十年光阴里,对学教;对修行,都能获得了成功。纵然没证得涅槃极果,最低限度,他是往生西方了。这原因就是他有恒心,有行力;能吃苦,看的破!放的下!世间没有不劳而获的,勤苦就是人生的美德!现在诸位的聪明才智,大概都比持律法师强多少倍,如果能发心在「行」上多加注意,无论世出世间的事,就没有不成功的。当代大德如印光老法师,谛闲老法师,弘一律师,虚云老和尚……等;莫不言顾其行,以躬行实践而成功!
关于修行的法门,细说起来,有八万四千之多,所谓「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现在大端说起来,不外四种:一、律行;二、净行;三、禅行;四、密行。律行、(亦称梵行)是依大小乘律,三聚净戒等,防护身口意三业清净;净行、是以三业清净,专修净土法门,念佛忆佛拜佛等,末世众生,以修此法门为最方便;最直捷了当,无论上中下根可以普摄,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得相应,临终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永不退堕!禅行、是专修定功;如修四禅、四空、修不净观、数息观、法界观、般若真空观、五种唯识观、三止三观、等,各种三昧。密行,是以三业清净,专持陀罗尼咒等。按众生根性,四者随以一种,精进不退,皆可圆满菩提,究竟涅槃!
(四)往事影尘
这些日子来,为了说我的履历,唐丧大家不少光阴,使我很惭愧!起初我没说时,大家或许认为,我过去轰轰烈烈,有什么了不起的事。其实说出来,不是倒楣的事,就是吃苦受罪的事,没有一件是露脸的事。而且我所作所为,大家都悉知悉见。尤其定西法师、澍培法师、善波法师,及常随诸师等,过去都久在一起,对我的事情都很明了。我想不起来的,说不到的,他们都能记忆知道。我一辈子做事没别的巧法,就是「敬以处事诚以待人」平素「恒以惭愧水,洗涤懈怠心。」对一切事,能看的破,放的下,笨人笨事,如此而已。
本来、事情过去的已经过去了,现在的现在,未来还未来,本来没有什么可说。可是大家一番好意,一再让我说,我也不好违大家的盛意,只好称性一说。不过我所说的话,并没什么记载,只是六根对六尘,在六识上,留下这么些影子。现在所说,无非在这些影尘上,作一种往事的回忆,并没有实在意义。在楞严经上说:『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又说:『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在第十卷说:『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虚明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法华经云:『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真修行人,只注重修行,并没可插嘴的地方;若有所说,全是假的。现在把话说过去,就算完了,大家要好好持戒!用功!办道修行;不要在这些语言文字上,作爱憎取舍,计较分别。
说食数宝,是无济于事的,说一丈不如行一寸,无论欢喜那一法,必须去实行才可以。末了我把话说完,有一点感想,偶尔想出来几句偈子,就算做这段谈话的结束吧!偈云:
法尘缘影本一心, 谁将玄元作主宾?
大地拈来无不是, 沧桑转变一色新。
~~下册完~~
跋一
居今日而言弘法,诚艰巨矣哉!盖众生之杂毒,中入也深,巧见愈漓,天机愈薄;周遭世说,又从而瞽惑乱,人心陷溺,百变而不知归,以苦求苦,危乎殆矣!达人哲士,笃生其间,思欲恢张大法,纳诸轨物,每以因缘未熟,收效不宏。求其因缘具足者,不可谓无,不易多觏耳。我师湛山老人,乘愿再来,生当鼎革,具丈夫挺特之相,怀菩萨普济之量。悯斯世之陷溺,奋志出家,行真实行,成己成物,立德达人。既接天台妙法之传;恒符古德为人之切,利生溥物,具足因缘。故云踪所至,始自平津,以迄东北各省,凡白山黑水之间,齐鲁弦歌之地,莫不有其化迹。门风鼎盛,远而日本新罗哲匠,亦多蹑瞻风,片言倾折;每当登堂说法,洪音广播,如大钟,振聋发,听者肃容!至若室中开示,又复和易可亲,妙语如环,娓娓不倦,使请者释然而豁,嗒然而丧,如饮醇醪,如坐春风也。
若其律己谨严,厌闻虚誉,法度整饰,巨细厘然。居恒杂务不谈,唯论法要,遇有知解未正,立加拣别,不稍瞻阿,其端严折摄风范又如此。从游之士,无间缁素,披诚有若一家,户庭多耐久之交,相逢若筮簪之盍南洋缁素抵港必往瞻礼各得此欢喜而去其胸怀虚朗,真风感召,而风义风趣之得人归敬也。
至其弘法大旨,务彰一实,而因机逗教,不废施权。间尝得读所著金刚般若大乘起信等讲义,言言见谛,吐自胸襟,不为支节繁词,不乐曲谈名相;不好征引成言;不采尖新句话,而无一义不与了义之教的合,堪为人天眼目,垂范后昆。近复为诸种小品讲文,针对世谛现实,指归一乘实教,其自行有得之双重观法,」诚」尝请益其旨,乃蒙不惜劬劳,开堂敷示,此其婆心为如何也。
窃惟、师之垂教,总是开点佛见佛知,洞彻源头,立乎其大,故能横说竖说,头头指引,步步长安;则理悟与调习,相随并重,又不待言,斯诚末法之曙光,群机之仰镜者矣。
己丑春,师至香江,主持华南学佛院,诚以因缘成熟,得于座下受皈戒,间尝诣院,请求开示;并得与诸上善人结缘。嗣闻有回忆录稿,尚未出版,因请而阅之。是篇原为师之高足大光法师所纪录,书中叙述求法之辛勤,应机之敏捷,破凡外之谬见;指因果之无差,事皆亲缘,言悉翔实;而复…
《影尘回忆录 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