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話在先,如果有學教人來,對他客氣點,因他千裏遙遠跑來學教,無論如何,要把他留下。這次好容易來這麼個寶貝學教的,正巧滿他的願。于是先到方丈寮,(谛老此時在溫州頭陀寺作住持)傳禀一聲。法師說:「讓他來吧!」知客師並沒好臉,把持律師領去,問訊展具,頂禮叁拜。法師問他:「你想發心學教嗎?」「對拉!」持律師說:「我在金山時,因爲曬蠟,他們說我智慧大,在那裏參禅屈材料,讓我到這裏來跟你學教當法師;將來混飯(宏範)叁界,利益人天!」法師看看他這個人,又聽他說這話,心裏早已明白,知道他是一個愚癡人,受人愚弄;但無論鈍根利根,只要發心學教,就不能拒絕他。法師對他說:
「既然你願意發心學教,就不要怕吃辛苦;不要怕受罪!首先要在常住行苦行,早晚多在佛前拜佛求智慧。經典抽空慢慢學,不要著急,久而久之,法師自然學成了。」
以後、持律師首先在那裏當圊頭,除糞、挑水、掃地、以後又行堂、擦桌子、洗碗、早晚在佛前拜佛,得工夫找人教給他五堂功課,一點閑空不留。法師平常對他也很注意,等他把五堂功課學會後,又找人教給他背楞嚴經、法華經、因他平素聽法華經聽不懂,又教他背法華經會義,和楞嚴文句。最初時,教他幾句,以後又教他幾行,所謂「鋼梁磨繡針,功到自然成。」經過十幾年的功夫,他把這些經文全都背過了,提起某一段來,他都很熟悉的。以後他不但能聽經聽得懂,而且還挂副講牌替法師代大座講經;一切教理文相,像得語言叁昧那麼熟悉清楚。可是直到他代大座講經時止,他行堂的這個苦行單,始終沒扔下。往往在迎請法師時,找不到法師,看他還在齋堂裏紮著圍裙洗碗呢。後來法師看他已經當副講,不讓他再行堂,他堅持不許,每天仍是行完堂後,再搭紅祖衣上大座講經,下大座後去鋪堂,有時法師應外埠去講經,也讓他跟著去代座。
原先在金山當維那的那位師傅,還有當時弄聳他的那幾個人,聽說曬蠟的法師,已竟能開大座講經,心裏都很慚愧!歎爲不如。以後還跟他去請教,相見赧然。果然持律師講經時,那位維那師,又屈駕給他當維那,愚弄他的人,也列座聽經。總算他們的話,都沒落空,到後來都兌現了。
起初他去跟谛老求學時,才叁十幾,直到他五十幾歲時,谛老應南京毗盧寺講法華經,他隨從去代座,不幸他就在這裏圓寂了!臨終時,預知時至,種種祥瑞。他死過之後,谛老非常難過,深爲惋惜!
大家請想:他是一位極愚癡的人,人都以曬蠟法師稱呼他;耍笑他。可是他在幾十年光陰裏,對學教;對修行,都能獲得了成功。縱然沒證得涅槃極果,最低限度,他是往生西方了。這原因就是他有恒心,有行力;能吃苦,看的破!放的下!世間沒有不勞而獲的,勤苦就是人生的美德!現在諸位的聰明才智,大概都比持律法師強多少倍,如果能發心在「行」上多加注意,無論世出世間的事,就沒有不成功的。當代大德如印光老法師,谛閑老法師,弘一律師,虛雲老和尚……等;莫不言顧其行,以躬行實踐而成功!
關于修行的法門,細說起來,有八萬四千之多,所謂「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現在大端說起來,不外四種:一、律行;二、淨行;叁、禅行;四、密行。律行、(亦稱梵行)是依大小乘律,叁聚淨戒等,防護身口意叁業清淨;淨行、是以叁業清淨,專修淨土法門,念佛憶佛拜佛等,末世衆生,以修此法門爲最方便;最直捷了當,無論上中下根可以普攝,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得相應,臨終決定往生極樂世界,永不退墮!禅行、是專修定功;如修四禅、四空、修不淨觀、數息觀、法界觀、般若真空觀、五種唯識觀、叁止叁觀、等,各種叁昧。密行,是以叁業清淨,專持陀羅尼咒等。按衆生根性,四者隨以一種,精進不退,皆可圓滿菩提,究竟涅槃!
(四)往事影塵
這些日子來,爲了說我的履曆,唐喪大家不少光陰,使我很慚愧!起初我沒說時,大家或許認爲,我過去轟轟烈烈,有什麼了不起的事。其實說出來,不是倒楣的事,就是吃苦受罪的事,沒有一件是露臉的事。而且我所作所爲,大家都悉知悉見。尤其定西法師、澍培法師、善波法師,及常隨諸師等,過去都久在一起,對我的事情都很明了。我想不起來的,說不到的,他們都能記憶知道。我一輩子做事沒別的巧法,就是「敬以處事誠以待人」平素「恒以慚愧水,洗滌懈怠心。」對一切事,能看的破,放的下,笨人笨事,如此而已。
本來、事情過去的已經過去了,現在的現在,未來還未來,本來沒有什麼可說。可是大家一番好意,一再讓我說,我也不好違大家的盛意,只好稱性一說。不過我所說的話,並沒什麼記載,只是六根對六塵,在六識上,留下這麼些影子。現在所說,無非在這些影塵上,作一種往事的回憶,並沒有實在意義。在楞嚴經上說:『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又說:『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爲法塵,分別影事。』在第十卷說:『彼善男子,修叁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消滅,寤寐恒一,覺虛明靜,猶如晴空。無複粗重,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鑒明;來無所粘,過無蹤迹,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法華經雲:『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
真修行人,只注重修行,並沒可插嘴的地方;若有所說,全是假的。現在把話說過去,就算完了,大家要好好持戒!用功!辦道修行;不要在這些語言文字上,作愛憎取舍,計較分別。
說食數寶,是無濟于事的,說一丈不如行一寸,無論歡喜那一法,必須去實行才可以。末了我把話說完,有一點感想,偶爾想出來幾句偈子,就算做這段談話的結束吧!偈雲:
法塵緣影本一心, 誰將玄元作主賓?
大地拈來無不是, 滄桑轉變一色新。
~~下冊完~~
跋一
居今日而言弘法,誠艱巨矣哉!蓋衆生之雜毒,中入也深,巧見愈漓,天機愈薄;周遭世說,又從而瞽惑亂,人心陷溺,百變而不知歸,以苦求苦,危乎殆矣!達人哲士,笃生其間,思欲恢張大法,納諸軌物,每以因緣未熟,收效不宏。求其因緣具足者,不可謂無,不易多觏耳。我師湛山老人,乘願再來,生當鼎革,具丈夫挺特之相,懷菩薩普濟之量。憫斯世之陷溺,奮志出家,行真實行,成己成物,立德達人。既接天臺妙法之傳;恒符古德爲人之切,利生溥物,具足因緣。故雲蹤所至,始自平津,以迄東北各省,凡白山黑水之間,齊魯弦歌之地,莫不有其化迹。門風鼎盛,遠而日本新羅哲匠,亦多蹑瞻風,片言傾折;每當登堂說法,洪音廣播,如大鍾,振聾發,聽者肅容!至若室中開示,又複和易可親,妙語如環,娓娓不倦,使請者釋然而豁,嗒然而喪,如飲醇醪,如坐春風也。
若其律己謹嚴,厭聞虛譽,法度整飾,巨細厘然。居恒雜務不談,唯論法要,遇有知解未正,立加揀別,不稍瞻阿,其端嚴折攝風範又如此。從遊之士,無間缁素,披誠有若一家,戶庭多耐久之交,相逢若筮簪之盍南洋缁素抵港必往瞻禮各得此歡喜而去其胸懷虛朗,真風感召,而風義風趣之得人歸敬也。
至其弘法大旨,務彰一實,而因機逗教,不廢施權。間嘗得讀所著金剛般若大乘起信等講義,言言見谛,吐自胸襟,不爲支節繁詞,不樂曲談名相;不好征引成言;不采尖新句話,而無一義不與了義之教的合,堪爲人天眼目,垂範後昆。近複爲諸種小品講文,針對世谛現實,指歸一乘實教,其自行有得之雙重觀法,」誠」嘗請益其旨,乃蒙不惜劬勞,開堂敷示,此其婆心爲如何也。
竊惟、師之垂教,總是開點佛見佛知,洞徹源頭,立乎其大,故能橫說豎說,頭頭指引,步步長安;則理悟與調習,相隨並重,又不待言,斯誠末法之曙光,群機之仰鏡者矣。
己醜春,師至香江,主持華南學佛院,誠以因緣成熟,得于座下受皈戒,間嘗詣院,請求開示;並得與諸上善人結緣。嗣聞有回憶錄稿,尚未出版,因請而閱之。是篇原爲師之高足大光法師所紀錄,書中敘述求法之辛勤,應機之敏捷,破凡外之謬見;指因果之無差,事皆親緣,言悉翔實;而複…
《影塵回憶錄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