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影尘回忆录 上册▪P2

  ..续本文上一页如实宣说,记成兹录,公诸于世,是亦弘扬佛法之方便也。余之拜识倓老法师,始于老人来港卓锡荃湾弘法精舍之时;缘该舍前为黄杰云、王璧娥、李素发、诸居土所建立,甫告开创,即遭战祸,弘化工作,迫得停辍。复员后,余因与王璧娥林楞真两居士,发起设立学佛院,造就僧材,以广弘化,认该精舍为最合理想之院址,乃向各方奔走,筹措经费,着手开办。一九四九年春,蒙叶遐庵、吴能任、楼能崇、诸居士热心襄助,大致就绪。适闻倓老有南下弘法之讯,余为之喜极!夤缘礼请老人为学佛院院长,期以三年,幸承俯允,即行莅港主持,于是华南学佛院,遂于是年四月正式成立。时光荏苒,第一届学法诸师,已于一九五二年毕业,老人慈悲为怀,复徇诸护法之请求,继续招录第二届学僧,再施法雨,迄今又将两载。老人年近八十,精神矍铄,辩才无碍,诲人不倦,因机投教,方便善巧,故自驻港以来,受化度者,为数亦众。今也觉光法师,暨吴能任、潘慧通、陆能诚、诸位,拟将斯录付梓,嘱序于余,余不敏,以录中所叙,都属倓师来港以前事迹,因为补述梗概,藉志倓师南来因缘;及其殊胜功德云尔。

  

  

一九五三年阿弥陀佛诞日王学仁拜述

  

  

影尘回忆录序

  

  

岁戊子,余养屙来港,寓居距东莲觉苑颇迩,因时往礼佛。己丑春,闻大德倓虚老人,来自琴岗,心向往之,乃因王学仁居士之介,同赴正觉莲社谒见。法师延坐,启示灌沃,欢喜赞叹,心悦诚服。初见之际,惟觉师一朴质之老僧耳,语不出奇,举止恳愿;但静瞻容颜,端正和霭,双目炯炯有光,令人生肃然起敬之心!

  

  

尔后、师在东莲觉苑,敷说大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除休沐外,每日午后开讲,余侍听无虚日;且商苑长林楞真居士,由余每日侍师共餐,乘机请问法要,每承开示,莫不事理圆融,语中肯綮!

  

  

师、中年出家,为居士时,即已联合同道,精研教义;并设讲堂,劝化群萌。自披剃后,四十年来,于习教、说法、设校、造就僧才之外;并以持诵大乘妙法莲华经为常课,深得诸法实相之旨。恒以看破、放下、自在、劝人,辩才无碍,音如洪钟,精神矍铄,诲人不倦。又师于讲经,均适性而谈,经义而外,多所发挥,益知师卓锡北地,历建名剎,丕振宗风,泰山北斗,为众共仰;今又杯渡南来,宣化岭外,维一发而不绝者,盖有以也。

  

  

其后,叶遐庵、王学仁、黄杰云、楼能崇、林楞真、诸居士,创办华南学佛院,礼聘师为院长,约余与其事;余以因缘巧合,良机难得,允随诸善士之末;并商诸居士,由于常住院中,朝夕随侍。光阴荏苒,匆匆五载,窃幸亲近大德,深沐法乳,虽旧习未尽,而解脱有径,聊堪引以自慰。

  

  

前数年时,师曾徇众请求,讲述其出家因缘;及弘法经过,由其弟子,大光法师,编纂成册,以师向重潜修默究,不事表,故脱稿后,藏之笈内已久,未允出版。余以其内容。法法圆融,语语性海,足为当今四众之良模;后世学佛之南针。今年六月,又适为师八十正庆,此录之刊。亦足为师数十年,说法利生,功德之纪载;复经潘星舫、陆伯、两居士,一再启请,始允付梓。刘汉居士,披阅原稿后,力予资印,竟得厥成,志其因缘如此。

  

  

甲午浴佛节日菩萨戒弟子吴蕴斋法名能任谨志于香港荃湾弘法精舍华南学佛院

  

  

私记缘起

  

  

时代的浪潮在汹涌不停的宾士着,历史的发展也随了时代的不同而演进。人生像一个大的舞台,历史是一部常的剧本,古今来多少出身不同的人们,在各种变幻不同的时代里,扮着出没不同的角色,演出历史不同的剧本。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也是这样;世法是这样,出世法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溯自二千九百多年前,释迦世尊降生于印度迦毗罗卫国,说法五十年,住世八十载,末了开权显实,演了一幕教化人天的悲喜剧,便示寂入灭了。跟着佛的弟子,把佛的言教结集起来,有了后人所读的经,也成为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伟迹

  

  

汉明帝时,佛法传入中国,迄今已有近二千年历史了,中间大德辈出,递有兴废;历史上也有着各种不同的记载。近世纪来,科学昌明,佛法式微,南北各地大德,肩荷着如来家业,以坚毅无屈的精神;在各种不同的环境里,方便权巧;出没隐现,实行其弘法利生的工作;教化其应度机宜。这些位受佛咐嘱的如来使者,论本迹、论度生、亦各自有其不同的因缘。

  

  

本书是湛山倓虚大师徇众请求讲述其平生事迹和各种弘法因缘由大光私记成书的,此虽个人传记,算不得什么重要历史;然而传之将来,或不免为史家所据为写史的较详确的文献参考;最低亦可藉此了解到当时佛教情形的一斑。因此在未阅本书前,先谈谈记述本书的经过,也算是一个缘起吧!

  

  

那是一九四0年我正在当禅和子,到处求师问友,挂搭参访。同参道友聚在一块时,每每谈起当代大德的弘法事迹来,谓各自有其不可思议的境界!他们像空中的瑞霭慈云,庇荫着每一个后起的僧材;像天上的日月星光,照耀着世界上每一个黑暗的角落,令人们拥护着;向往着。据说这些位大德,多数是示迹在中国的长江南部;化缘也盛兴于南部,纵是示迹在北部的,其应化因缘也随了自然的趋势而南移,(这大概是指印老和弘老),如果说示迹在北部;而又久于支撑着北中国和东北边陲佛法的,那就非倓虚大师莫属了。自那时起,我以好奇的心理,注意搜集他老的史料;可是限于口耳传闻之间,所得有限,其他有关书刊记载所获无几。这大概是他老一向只顾事实,不重宣传的缘故吧!

  

  

一九四一年夏,我在北京中国佛教学院读书,这里边有很多是大师的旧学生;而且多数是东北籍的。在和他们的谈话里,我又得了些关于他老的轶事。过后五年间,在一个很难得的机会里,我又听了他老两次开示;和一卷心经,一部始终心要,这便是我亲近他老的开始。

  

  

一九四五年夏,离北京南下,在济南逗留了一个时期。一九四七年春,由济南到青岛,那时正值大师在天津讲经并策划修大悲院,以后又去长春传戒。我到湛山一年多光景,每与同住师友谈起关于大师的经历,以为他们随侍日久,必能知道的较多较详细;然而事实不然,他们也一样的懵懂,有些事情也只是仿佛依稀的说个大概,详细情形就不知道了。

  

  

一九四八年夏初,大师由长春经平津回青岛,主持湛山校务,(当时我会写「倓虚大师归来的前前后后」一文,登觉有情月刊),当时因在长春时,曾受饥荒影响,病体还没复元,所以暂时休息,没与学生上课,这时我认为是我搜集大师事略的一个最好机会了。当时我曾这样想:过去祖师大德,其事迹经人记述流传于后世者,史不乏例;如明末见月律师,曾把自己一生经历,应大众之请,写一部一梦漫言,不但其文字脍炙于人口,其砥节砺行实垂范于后世!今大师已是垂秋之年了,于佛法颇多供献,著述虽已有刊行于世,而一生经历尚罕有人知,为利后世计,似已不容缄默。为了这种心理的驱使,到了快到暑假的时候,我乃从中发起,请大师讲述其出家前后的经过;和在各地盖庙、兴学、弘法、的各种因缘。当时大师没允许,他老回答的意思是说:咳!事情过去的过去了,现在的现在,未来的未来,有什么可说,说也不过是些前尘影事。后来我又拜托本寺方丈善波和尚,主讲澍培法师,教授王居士等,重去启请,经过再三的恳求,总算得到他老的允许了。那时正赶放暑假,每天早饭后讲一堂,每次讲一个多小时,把他老从小到老的一些经验阅历;和各种弘法事迹,以家常叙谈口吻一一道出,(但并不知有人为之纪录。)从五月底讲至七月初,讲了约一个多月时间。大师讲的时候,是想到说到,称性发挥,不但把故事的题材说得轻松动人,且有意义、有次第、有兴趣、富于幽默感,故使得每次听讲的人都哄堂大笑。平常跑街办事不到课堂的人,这时也都跑来听一个钟头的讲。几十年来,他老之所以能方便度生,能接引人,能摄受人,这恐怕也是原因之一吧!

  

  

暑假完了,大师又照常恢复了他的市内弘法工作。原来在青岛市内,有一处湛山精舍,是湛山的一个弘法支院,里面设有青岛市佛教会;和佛学研究会,每到礼拜天的下午,向例由湛山寺派人去办公讲演。这里距湛山约五六里,来回坐马车,约一个小时。那时我乘去佛教会办公之便,得侍讲筵,来去和大师同乘一车,借机把书内之事由…

《影尘回忆录 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