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影塵回憶錄 上冊▪P2

  ..續本文上一頁如實宣說,記成茲錄,公諸于世,是亦弘揚佛法之方便也。余之拜識倓老法師,始于老人來港卓錫荃灣弘法精舍之時;緣該舍前爲黃傑雲、王璧娥、李素發、諸居土所建立,甫告開創,即遭戰禍,弘化工作,迫得停辍。複員後,余因與王璧娥林楞真兩居士,發起設立學佛院,造就僧材,以廣弘化,認該精舍爲最合理想之院址,乃向各方奔走,籌措經費,著手開辦。一九四九年春,蒙葉遐庵、吳能任、樓能崇、諸居士熱心襄助,大致就緒。適聞倓老有南下弘法之訊,余爲之喜極!夤緣禮請老人爲學佛院院長,期以叁年,幸承俯允,即行莅港主持,于是華南學佛院,遂于是年四月正式成立。時光荏苒,第一屆學法諸師,已于一九五二年畢業,老人慈悲爲懷,複徇諸護法之請求,繼續招錄第二屆學僧,再施法雨,迄今又將兩載。老人年近八十,精神矍铄,辯才無礙,誨人不倦,因機投教,方便善巧,故自駐港以來,受化度者,爲數亦衆。今也覺光法師,暨吳能任、潘慧通、陸能誠、諸位,擬將斯錄付梓,囑序于余,余不敏,以錄中所敘,都屬倓師來港以前事迹,因爲補述梗概,藉志倓師南來因緣;及其殊勝功德雲爾。

  

  

一九五叁年阿彌陀佛誕日王學仁拜述

  

  

影塵回憶錄序

  

  

歲戊子,余養屙來港,寓居距東蓮覺苑頗迩,因時往禮佛。己醜春,聞大德倓虛老人,來自琴崗,心向往之,乃因王學仁居士之介,同赴正覺蓮社谒見。法師延坐,啓示灌沃,歡喜贊歎,心悅誠服。初見之際,惟覺師一樸質之老僧耳,語不出奇,舉止懇願;但靜瞻容顔,端正和霭,雙目炯炯有光,令人生肅然起敬之心!

  

  

爾後、師在東蓮覺苑,敷說大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除休沐外,每日午後開講,余侍聽無虛日;且商苑長林楞真居士,由余每日侍師共餐,乘機請問法要,每承開示,莫不事理圓融,語中肯綮!

  

  

師、中年出家,爲居士時,即已聯合同道,精研教義;並設講堂,勸化群萌。自披剃後,四十年來,于習教、說法、設校、造就僧才之外;並以持誦大乘妙法蓮華經爲常課,深得諸法實相之旨。恒以看破、放下、自在、勸人,辯才無礙,音如洪鍾,精神矍铄,誨人不倦。又師于講經,均適性而談,經義而外,多所發揮,益知師卓錫北地,曆建名剎,丕振宗風,泰山北鬥,爲衆共仰;今又杯渡南來,宣化嶺外,維一發而不絕者,蓋有以也。

  

  

其後,葉遐庵、王學仁、黃傑雲、樓能崇、林楞真、諸居士,創辦華南學佛院,禮聘師爲院長,約余與其事;余以因緣巧合,良機難得,允隨諸善士之末;並商諸居士,由于常住院中,朝夕隨侍。光陰荏苒,匆匆五載,竊幸親近大德,深沐法乳,雖舊習未盡,而解脫有徑,聊堪引以自慰。

  

  

前數年時,師曾徇衆請求,講述其出家因緣;及弘法經過,由其弟子,大光法師,編纂成冊,以師向重潛修默究,不事表,故脫稿後,藏之笈內已久,未允出版。余以其內容。法法圓融,語語性海,足爲當今四衆之良模;後世學佛之南針。今年六月,又適爲師八十正慶,此錄之刊。亦足爲師數十年,說法利生,功德之紀載;複經潘星舫、陸伯、兩居士,一再啓請,始允付梓。劉漢居士,披閱原稿後,力予資印,竟得厥成,志其因緣如此。

  

  

甲午浴佛節日菩薩戒弟子吳蘊齋法名能任謹志于香港荃灣弘法精舍華南學佛院

  

  

私記緣起

  

  

時代的浪潮在洶湧不停的賓士著,曆史的發展也隨了時代的不同而演進。人生像一個大的舞臺,曆史是一部常的劇本,古今來多少出身不同的人們,在各種變幻不同的時代裏,扮著出沒不同的角色,演出曆史不同的劇本。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未來也是這樣;世法是這樣,出世法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溯自二千九百多年前,釋迦世尊降生于印度迦毗羅衛國,說法五十年,住世八十載,末了開權顯實,演了一幕教化人天的悲喜劇,便示寂入滅了。跟著佛的弟子,把佛的言教結集起來,有了後人所讀的經,也成爲人類曆史上空前未有的偉迹

  

  

漢明帝時,佛法傳入中國,迄今已有近二千年曆史了,中間大德輩出,遞有興廢;曆史上也有著各種不同的記載。近世紀來,科學昌明,佛法式微,南北各地大德,肩荷著如來家業,以堅毅無屈的精神;在各種不同的環境裏,方便權巧;出沒隱現,實行其弘法利生的工作;教化其應度機宜。這些位受佛咐囑的如來使者,論本迹、論度生、亦各自有其不同的因緣。

  

  

本書是湛山倓虛大師徇衆請求講述其平生事迹和各種弘法因緣由大光私記成書的,此雖個人傳記,算不得什麼重要曆史;然而傳之將來,或不免爲史家所據爲寫史的較詳確的文獻參考;最低亦可藉此了解到當時佛教情形的一斑。因此在未閱本書前,先談談記述本書的經過,也算是一個緣起吧!

  

  

那是一九四0年我正在當禅和子,到處求師問友,挂搭參訪。同參道友聚在一塊時,每每談起當代大德的弘法事迹來,謂各自有其不可思議的境界!他們像空中的瑞霭慈雲,庇蔭著每一個後起的僧材;像天上的日月星光,照耀著世界上每一個黑暗的角落,令人們擁護著;向往著。據說這些位大德,多數是示迹在中國的長江南部;化緣也盛興于南部,縱是示迹在北部的,其應化因緣也隨了自然的趨勢而南移,(這大概是指印老和弘老),如果說示迹在北部;而又久于支撐著北中國和東北邊陲佛法的,那就非倓虛大師莫屬了。自那時起,我以好奇的心理,注意搜集他老的史料;可是限于口耳傳聞之間,所得有限,其他有關書刊記載所獲無幾。這大概是他老一向只顧事實,不重宣傳的緣故吧!

  

  

一九四一年夏,我在北京中國佛教學院讀書,這裏邊有很多是大師的舊學生;而且多數是東北籍的。在和他們的談話裏,我又得了些關于他老的轶事。過後五年間,在一個很難得的機會裏,我又聽了他老兩次開示;和一卷心經,一部始終心要,這便是我親近他老的開始。

  

  

一九四五年夏,離北京南下,在濟南逗留了一個時期。一九四七年春,由濟南到青島,那時正值大師在天津講經並策劃修大悲院,以後又去長春傳戒。我到湛山一年多光景,每與同住師友談起關于大師的經曆,以爲他們隨侍日久,必能知道的較多較詳細;然而事實不然,他們也一樣的懵懂,有些事情也只是仿佛依稀的說個大概,詳細情形就不知道了。

  

  

一九四八年夏初,大師由長春經平津回青島,主持湛山校務,(當時我會寫「倓虛大師歸來的前前後後」一文,登覺有情月刊),當時因在長春時,曾受饑荒影響,病體還沒複元,所以暫時休息,沒與學生上課,這時我認爲是我搜集大師事略的一個最好機會了。當時我曾這樣想:過去祖師大德,其事迹經人記述流傳于後世者,史不乏例;如明末見月律師,曾把自己一生經曆,應大衆之請,寫一部一夢漫言,不但其文字脍炙于人口,其砥節砺行實垂範于後世!今大師已是垂秋之年了,于佛法頗多供獻,著述雖已有刊行于世,而一生經曆尚罕有人知,爲利後世計,似已不容緘默。爲了這種心理的驅使,到了快到暑假的時候,我乃從中發起,請大師講述其出家前後的經過;和在各地蓋廟、興學、弘法、的各種因緣。當時大師沒允許,他老回答的意思是說:咳!事情過去的過去了,現在的現在,未來的未來,有什麼可說,說也不過是些前塵影事。後來我又拜托本寺方丈善波和尚,主講澍培法師,教授王居士等,重去啓請,經過再叁的懇求,總算得到他老的允許了。那時正趕放暑假,每天早飯後講一堂,每次講一個多小時,把他老從小到老的一些經驗閱曆;和各種弘法事迹,以家常敘談口吻一一道出,(但並不知有人爲之紀錄。)從五月底講至七月初,講了約一個多月時間。大師講的時候,是想到說到,稱性發揮,不但把故事的題材說得輕松動人,且有意義、有次第、有興趣、富于幽默感,故使得每次聽講的人都哄堂大笑。平常跑街辦事不到課堂的人,這時也都跑來聽一個鍾頭的講。幾十年來,他老之所以能方便度生,能接引人,能攝受人,這恐怕也是原因之一吧!

  

  

暑假完了,大師又照常恢複了他的市內弘法工作。原來在青島市內,有一處湛山精舍,是湛山的一個弘法支院,裏面設有青島市佛教會;和佛學研究會,每到禮拜天的下午,向例由湛山寺派人去辦公講演。這裏距湛山約五六裏,來回坐馬車,約一個小時。那時我乘去佛教會辦公之便,得侍講筵,來去和大師同乘一車,借機把書內之事由…

《影塵回憶錄 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