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石霜楚圆门下的二位高足,杨岐方会与黄龙慧南各有特色。黄龙慧南以相对固定的“三关”开示禅者,而杨岐方会则特别强调灵活运用。杨岐方会的下列答问就体现出了这一主张:
上堂。供养主问:“雪路漫漫,如何化导?”师云:“雾锁千山秀,迤逦问行人。”僧问:“忽有人问杨岐意旨,未审如何举似?”师云:“大野分春色,岩前冻未消。”[15]
当禅僧向方会请教如何化导禅修者时,方会则告诉僧众须依照修禅者的根机与特定的境界灵活组织答句,这就是“雾锁千山秀,迤逦问行人”的含义。杨岐方会如此说,自己也是如此实践的。
从上述所举开悟过程以及启悟禅人的方法来看,杨岐方会完全继承了临济宗的禅学思想与启悟示人的方法,并且时有创新,时人对其评价颇高。文政禅师应方会弟子白云守端之请为《杨岐方会语录》所写的序文中写道:“李唐朝有禅之杰者,马大师据江西泐潭,出门弟子八十有四人。其角立者,唯百丈海得其大机,海出黄檗运得其大用。自余唱导而已。运出颙,颙出沼,沼出念,念出昭,昭出圆,圆出会。会初住袁州杨岐,后止长沙云盖。当时谓海得其大机,运得其大用,兼而得者独会师欤?”此文撰写于宋仁宗皇佑二年(1050年)仲春,为杨岐方会圆寂的第二年。文政的这一评价不可谓不高,也有其弟子辈抬高其师的意图。但基本上是符合实际的。临济宗的禅风一向以峻烈的大机大用为其特色,自古有“临济将军”的说法,而文政以兼得百丈怀海之大机与黄蘗希运之大用来概括方会的禅法是有充分的理由的。不仅是杨岐派僧人如此说,出于黄龙门下的慧洪也说过:“杨岐天纵神悟,善入游戏三昧,喜勘验衲子,有古尊宿之风。庆历以来,号称宗师。”[16]
杨岐方会禅学思想的根本是临济正宗“一切现成”。然而,禅宗史家一直称说其宗风与云门宗有些相似,慧洪就曾经说过,杨岐方会“提纲振领,大类云门”[17],其说也颇有道理。在流传下来的方会和尚语录中,与云门语录相似的有不少例子。这其实并不奇怪,说明与北宋佛教的融合趋势一致,禅宗内部此时的门派并非截然对立,而是互有吸收。这种融合也可以看作是杨岐方会禅学思想以及禅风的一个重要特色。
论及方会的禅风,有一条是必须加以强调的,那就是他对于禅宗丛林参禅规范的特别提倡与建设。早年,方会在慈明门下主动请缨担任监院,其管理才能以及严谨的作风得到验证。僧传说方会“自请领监院事,非慈明意,而众论杂然称善。”[18]尤其是,方会能够巧妙地谏示其师在禅寺中设置夜参的程序。慧洪记载说:
慈明饭罢必山行,禅者问道,多失所在。会窥其出未远,即搥鼓集众。明遽还,怒,数曰:“少丛林暮而升座,何从得此规绳?”会徐对曰:“汾州晚参,何为非规绳乎?”慈明无如之何。今丛林三八念诵罢犹参禅者,此其原也。[19]
而方会升座拈香的程序也堪称当时丛林的典范:
师于兴化寺开堂,府主龙图度疏与师。师才接得,乃提起云:“大众,府主龙图驾部诸官尽为尔诸人说第一义谛了也。诸人还知么?若知,家国安宁,事同一家。若不知,曲劳僧正度与表白宣读,且要天下人知。”表白宣疏了,乃云:“今之日,贤侯雾拥,海众临筵。最上上乘,请师敷演。”师云:“若是最上上乘,千圣侧立,佛祖潜踪。何故如此?为诸人尽同古佛,还信得及么?若信得及,大家散去。若不散去,山僧谩尔诸人去也。”遂升座,拈香云:“此一瓣香,祝延今上皇帝圣寿无穷。”又拈香云:“此一瓣香,奉为知府龙图驾部诸官。伏愿,常居禄位。”复拈香云:“大众,还知落处么?若也不知,却为注破,奉酬石霜山慈明禅师法乳之恩。山僧不免熏天炙地去也。”便烧。净行大师白槌云:“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师云:“大众,早是落二落三了也。诸人何不负丈夫之气?若不然者,有疑,请问。”[20]
这是一场有官方信众参与的升座开示法会。方会分别以皇帝、官员以及自己的恩师为对象拈香祝愿。然后,正式开始其参学活动。与唐宋时期那些不拘形式的上堂做法相比较,杨岐方会显得较为正规。这与慈明禅师的做法显然是不同的,应属于方会禅师的创意。
三、杨岐方会的传法弟子以及杨岐派的勃兴
关于杨岐方会的传法弟子,文政的序文、慧洪《禅林僧宝传》只记载“以临济正脉付守端”,而未记载其数量以及名号。而在方会禅师圆寂约五十年成书的《建中靖国续灯录》中记载了十人,名单如下:“袁州杨岐山方会禅师法嗣十人,六人见录:舒州海会守端禅师、金陵保宁仁勇禅师、岳州长庆显琼禅师、岳州君山守巽禅师、澧州钦山智因禅师、潭州石霜守孙禅师;漳州崇福善灯禅师、南岳*轮雅一禅师、泉州清果行铨禅师、泉州法石皓蟾禅师,已上四人未见机缘语句。”[21]而成书于其圆寂130年之后的《联灯会要》卷十五只记载了白云守端禅师、保宁仁勇禅师二位,成书于其圆寂150年之后的《嘉泰普灯录·目录》卷上则记载了白云守端禅师、保宁仁勇禅师、比部孙居士[22],而《五灯会元》卷十九则记载了白云守端禅师、保宁仁勇禅师、比部孙居士、石霜守孙禅师四位,明代圆极居顶编的《续传灯录》卷第十三则列有杨岐方会禅师法嗣十二人的名号:“白云守端禅师、保宁仁勇禅师、、比部孙居士、石霜守孙禅师、东林郁山主,已上五人见录。君山守巽禅师、长庆显琼禅师、钦山智因禅师、*轮惟一禅师、崇福善灯禅师、法石行诠禅师、法石皓蟾禅师,已上七人无录。”[23]此书明确记载说,前五位有语录流传,后七人则无语录传世。白云守端则首先编订了《杨岐方会语录》一卷,并嘱托文政为语录撰写序文。
杨岐方会与黄龙慧南同为石霜楚圆的传法弟子,而在当时以黄龙慧南的声势稍微盛大一些。道融《丛林盛事》卷下载:“黄龙、杨岐二宗,皆出于石霜楚明。初,黄龙之道大振,子孙世之,皆般般不减马大师之数。自真净四传而传至涂毒,杨岐再世而得老演。演居海会,乃得南堂三佛以大其门户,故今天下多杨岐之派。”显然,道融认为,至五祖法演及其弟子辈,杨岐派方才超过了黄龙派。从事实层面看,确实如此。但道融的评论简单地将杨岐派替代黄龙派为临济正宗归结为法演以及法演门下三佛的贡献,而对于杨岐方会的贡献并未给与多大的肯定。确实应该承认,在法演之前,黄龙派的优势非常明显,这种情形在某些程度上掩蔽了杨岐方会禅学思想以及禅风的独特性以及由其奠定的杨岐派替代黄龙派的历史必然性。然而,透过这种掩蔽,我们仍然应该注意到杨岐方会禅学思想以及禅风的独特风貌,那些认为“这位有“古尊宿之风”的禅师,在禅学上没有什么建树”[24]的看法,并非公允的见解。撰写本文的初衷就在于彰显杨岐方会禅学思想以及禅风的独特性质,并由此力图使学术界更明确地注意到杨岐方会禅学、禅风在杨岐派独占临济正宗地位的历史事件中所起的重要历史作用。
(收录于李四龙主编《哲学宗教与人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出版。)
[①] 宋慧洪《禅林僧宝传》卷28〈杨岐会禅师〉。
[②] 《古尊宿语录》卷19,宋赜藏主编集,萧箑父、吕有祥点校,第367页,中华书局,1994年5月版。
[③] 朱谦之译、忽滑谷快天著《中国禅学思想史》,第42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
[④] 宋慧洪《禅林僧宝传》卷28〈杨岐会禅师〉。
[⑤] 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9〈杨岐方会禅师〉,第1229页,苏渊雷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⑥] 即临济义玄所言的“四宾主”:“宾看主”、“主看宾”、“主看主”、“宾看宾”。如《临济录》所言:“如禅宗见解,死活循然,参学之人大须子细。如主、客相见,便不言论往来。或应物现形,或全体作用,或把机权喜怒,或现半身,或乘师子,或乘象王。如有真正学人,便喝先拈出一个胶盆子,善知识不辩是境,便上他境上作模作样。学人便喝,前人不肯放。——此是膏肓之病不堪医,唤作客看主。或是善知识不拈出物,随学人问处即夺,学人被夺抵死不放。——此是主看客。或有学人,应一个清净境出善知识前。善知识辨得是境,把得抛向坑里。学人言:“大好。”善知识即云:“咄哉!不识好恶。”学人便礼拜。——此唤作主看主。或有学人,披枷带锁出善知识前,善知识更与安一重枷锁。学人欢喜,彼此不辩。——呼为客看客。大德,山僧如是所举,皆是辩魔拣异,知其邪正。”(慧然集《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卷,第501页上。)
[⑦] 参见宋普济《5灯会元》卷19〈杨岐方会禅师〉,第1229—1230页,苏渊雷点校。
[⑧] 宋慧洪《禅林僧宝传》卷28〈杨岐会禅师〉。
[⑨] 《古尊宿语录》卷19,萧箑父、吕有祥点校,第356页。
[⑩] 《古尊宿语录》卷19,萧箑父、吕有祥点校,第353页。
[11] 《杨岐方会和尚后录》,《大正藏》第47卷,第646页下。
[12] 《杨岐方会和尚后录》,《大正藏》第47卷,第646页中。
[13] 《杨岐方会和尚后录》,《大正藏》第47卷,第646页中。
[14] 《古尊宿语录》卷19,萧箑父、吕有祥点校,第367页。
[15] 仁勇编《杨岐方会和尚语录》,《大正藏》第47卷,640页中。
[16] 宋慧洪《禅林僧宝传》卷28〈赞〉。
[17] 宋慧洪《禅林僧宝传》卷28〈杨岐会禅师〉。
[18] 慧洪《禅林僧宝传》卷28〈杨岐会禅师〉。
[19] 慧洪《禅林僧宝传》卷28〈杨岐会禅师〉。
[20] 仁勇编《杨岐方会和尚语录》,《大正藏》第47卷,第641页上。
[21] 《建中靖国续灯录·中帙目录》,《续藏经》第78册,第630页中。
[22] 《嘉泰普灯录·目录卷上》,《续藏经》第79册,第273页中。
[23] 《续传灯录·目录卷中》,《续藏经》第83册,第273页中。
[24] 魏道儒《宋代禅宗文化》,第67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
《杨岐方会的禅学思想及其门下弟子》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