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石霜楚圓門下的二位高足,楊岐方會與黃龍慧南各有特色。黃龍慧南以相對固定的“叁關”開示禅者,而楊岐方會則特別強調靈活運用。楊岐方會的下列答問就體現出了這一主張:
上堂。供養主問:“雪路漫漫,如何化導?”師雲:“霧鎖千山秀,迤逦問行人。”僧問:“忽有人問楊岐意旨,未審如何舉似?”師雲:“大野分春色,岩前凍未消。”[15]
當禅僧向方會請教如何化導禅修者時,方會則告訴僧衆須依照修禅者的根機與特定的境界靈活組織答句,這就是“霧鎖千山秀,迤逦問行人”的含義。楊岐方會如此說,自己也是如此實踐的。
從上述所舉開悟過程以及啓悟禅人的方法來看,楊岐方會完全繼承了臨濟宗的禅學思想與啓悟示人的方法,並且時有創新,時人對其評價頗高。文政禅師應方會弟子白雲守端之請爲《楊岐方會語錄》所寫的序文中寫道:“李唐朝有禅之傑者,馬大師據江西泐潭,出門弟子八十有四人。其角立者,唯百丈海得其大機,海出黃檗運得其大用。自余唱導而已。運出颙,颙出沼,沼出念,念出昭,昭出圓,圓出會。會初住袁州楊岐,後止長沙雲蓋。當時謂海得其大機,運得其大用,兼而得者獨會師欤?”此文撰寫于宋仁宗皇佑二年(1050年)仲春,爲楊岐方會圓寂的第二年。文政的這一評價不可謂不高,也有其弟子輩擡高其師的意圖。但基本上是符合實際的。臨濟宗的禅風一向以峻烈的大機大用爲其特色,自古有“臨濟將軍”的說法,而文政以兼得百丈懷海之大機與黃蘗希運之大用來概括方會的禅法是有充分的理由的。不僅是楊岐派僧人如此說,出于黃龍門下的慧洪也說過:“楊岐天縱神悟,善入遊戲叁昧,喜勘驗衲子,有古尊宿之風。慶曆以來,號稱宗師。”[16]
楊岐方會禅學思想的根本是臨濟正宗“一切現成”。然而,禅宗史家一直稱說其宗風與雲門宗有些相似,慧洪就曾經說過,楊岐方會“提綱振領,大類雲門”[17],其說也頗有道理。在流傳下來的方會和尚語錄中,與雲門語錄相似的有不少例子。這其實並不奇怪,說明與北宋佛教的融合趨勢一致,禅宗內部此時的門派並非截然對立,而是互有吸收。這種融合也可以看作是楊岐方會禅學思想以及禅風的一個重要特色。
論及方會的禅風,有一條是必須加以強調的,那就是他對于禅宗叢林參禅規範的特別提倡與建設。早年,方會在慈明門下主動請纓擔任監院,其管理才能以及嚴謹的作風得到驗證。僧傳說方會“自請領監院事,非慈明意,而衆論雜然稱善。”[18]尤其是,方會能夠巧妙地谏示其師在禅寺中設置夜參的程序。慧洪記載說:
慈明飯罷必山行,禅者問道,多失所在。會窺其出未遠,即搥鼓集衆。明遽還,怒,數曰:“少叢林暮而升座,何從得此規繩?”會徐對曰:“汾州晚參,何爲非規繩乎?”慈明無如之何。今叢林叁八念誦罷猶參禅者,此其原也。[19]
而方會升座拈香的程序也堪稱當時叢林的典範:
師于興化寺開堂,府主龍圖度疏與師。師才接得,乃提起雲:“大衆,府主龍圖駕部諸官盡爲爾諸人說第一義谛了也。諸人還知麼?若知,家國安甯,事同一家。若不知,曲勞僧正度與表白宣讀,且要天下人知。”表白宣疏了,乃雲:“今之日,賢侯霧擁,海衆臨筵。最上上乘,請師敷演。”師雲:“若是最上上乘,千聖側立,佛祖潛蹤。何故如此?爲諸人盡同古佛,還信得及麼?若信得及,大家散去。若不散去,山僧謾爾諸人去也。”遂升座,拈香雲:“此一瓣香,祝延今上皇帝聖壽無窮。”又拈香雲:“此一瓣香,奉爲知府龍圖駕部諸官。伏願,常居祿位。”複拈香雲:“大衆,還知落處麼?若也不知,卻爲注破,奉酬石霜山慈明禅師法乳之恩。山僧不免熏天炙地去也。”便燒。淨行大師白槌雲:“法筵龍象衆,當觀第一義。”師雲:“大衆,早是落二落叁了也。諸人何不負丈夫之氣?若不然者,有疑,請問。”[20]
這是一場有官方信衆參與的升座開示法會。方會分別以皇帝、官員以及自己的恩師爲對象拈香祝願。然後,正式開始其參學活動。與唐宋時期那些不拘形式的上堂做法相比較,楊岐方會顯得較爲正規。這與慈明禅師的做法顯然是不同的,應屬于方會禅師的創意。
叁、楊岐方會的傳法弟子以及楊岐派的勃興
關于楊岐方會的傳法弟子,文政的序文、慧洪《禅林僧寶傳》只記載“以臨濟正脈付守端”,而未記載其數量以及名號。而在方會禅師圓寂約五十年成書的《建中靖國續燈錄》中記載了十人,名單如下:“袁州楊岐山方會禅師法嗣十人,六人見錄:舒州海會守端禅師、金陵保甯仁勇禅師、嶽州長慶顯瓊禅師、嶽州君山守巽禅師、澧州欽山智因禅師、潭州石霜守孫禅師;漳州崇福善燈禅師、南嶽*輪雅一禅師、泉州清果行铨禅師、泉州法石皓蟾禅師,已上四人未見機緣語句。”[21]而成書于其圓寂130年之後的《聯燈會要》卷十五只記載了白雲守端禅師、保甯仁勇禅師二位,成書于其圓寂150年之後的《嘉泰普燈錄·目錄》卷上則記載了白雲守端禅師、保甯仁勇禅師、比部孫居士[22],而《五燈會元》卷十九則記載了白雲守端禅師、保甯仁勇禅師、比部孫居士、石霜守孫禅師四位,明代圓極居頂編的《續傳燈錄》卷第十叁則列有楊岐方會禅師法嗣十二人的名號:“白雲守端禅師、保甯仁勇禅師、、比部孫居士、石霜守孫禅師、東林郁山主,已上五人見錄。君山守巽禅師、長慶顯瓊禅師、欽山智因禅師、*輪惟一禅師、崇福善燈禅師、法石行诠禅師、法石皓蟾禅師,已上七人無錄。”[23]此書明確記載說,前五位有語錄流傳,後七人則無語錄傳世。白雲守端則首先編訂了《楊岐方會語錄》一卷,並囑托文政爲語錄撰寫序文。
楊岐方會與黃龍慧南同爲石霜楚圓的傳法弟子,而在當時以黃龍慧南的聲勢稍微盛大一些。道融《叢林盛事》卷下載:“黃龍、楊岐二宗,皆出于石霜楚明。初,黃龍之道大振,子孫世之,皆般般不減馬大師之數。自真淨四傳而傳至塗毒,楊岐再世而得老演。演居海會,乃得南堂叁佛以大其門戶,故今天下多楊岐之派。”顯然,道融認爲,至五祖法演及其弟子輩,楊岐派方才超過了黃龍派。從事實層面看,確實如此。但道融的評論簡單地將楊岐派替代黃龍派爲臨濟正宗歸結爲法演以及法演門下叁佛的貢獻,而對于楊岐方會的貢獻並未給與多大的肯定。確實應該承認,在法演之前,黃龍派的優勢非常明顯,這種情形在某些程度上掩蔽了楊岐方會禅學思想以及禅風的獨特性以及由其奠定的楊岐派替代黃龍派的曆史必然性。然而,透過這種掩蔽,我們仍然應該注意到楊岐方會禅學思想以及禅風的獨特風貌,那些認爲“這位有“古尊宿之風”的禅師,在禅學上沒有什麼建樹”[24]的看法,並非公允的見解。撰寫本文的初衷就在于彰顯楊岐方會禅學思想以及禅風的獨特性質,並由此力圖使學術界更明確地注意到楊岐方會禅學、禅風在楊岐派獨占臨濟正宗地位的曆史事件中所起的重要曆史作用。
(收錄于李四龍主編《哲學宗教與人文》,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2月出版。)
[①] 宋慧洪《禅林僧寶傳》卷28〈楊岐會禅師〉。
[②] 《古尊宿語錄》卷19,宋赜藏主編集,蕭箑父、呂有祥點校,第367頁,中華書局,1994年5月版。
[③] 朱謙之譯、忽滑谷快天著《中國禅學思想史》,第42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
[④] 宋慧洪《禅林僧寶傳》卷28〈楊岐會禅師〉。
[⑤] 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9〈楊岐方會禅師〉,第1229頁,蘇淵雷點校,中華書局1984年版。
[⑥] 即臨濟義玄所言的“四賓主”:“賓看主”、“主看賓”、“主看主”、“賓看賓”。如《臨濟錄》所言:“如禅宗見解,死活循然,參學之人大須子細。如主、客相見,便不言論往來。或應物現形,或全體作用,或把機權喜怒,或現半身,或乘師子,或乘象王。如有真正學人,便喝先拈出一個膠盆子,善知識不辯是境,便上他境上作模作樣。學人便喝,前人不肯放。——此是膏肓之病不堪醫,喚作客看主。或是善知識不拈出物,隨學人問處即奪,學人被奪抵死不放。——此是主看客。或有學人,應一個清淨境出善知識前。善知識辨得是境,把得抛向坑裏。學人言:“大好。”善知識即雲:“咄哉!不識好惡。”學人便禮拜。——此喚作主看主。或有學人,披枷帶鎖出善知識前,善知識更與安一重枷鎖。學人歡喜,彼此不辯。——呼爲客看客。大德,山僧如是所舉,皆是辯魔揀異,知其邪正。”(慧然集《鎮州臨濟慧照禅師語錄》,《大正藏》第47卷,第501頁上。)
[⑦] 參見宋普濟《5燈會元》卷19〈楊岐方會禅師〉,第1229—1230頁,蘇淵雷點校。
[⑧] 宋慧洪《禅林僧寶傳》卷28〈楊岐會禅師〉。
[⑨] 《古尊宿語錄》卷19,蕭箑父、呂有祥點校,第356頁。
[⑩] 《古尊宿語錄》卷19,蕭箑父、呂有祥點校,第353頁。
[11] 《楊岐方會和尚後錄》,《大正藏》第47卷,第646頁下。
[12] 《楊岐方會和尚後錄》,《大正藏》第47卷,第646頁中。
[13] 《楊岐方會和尚後錄》,《大正藏》第47卷,第646頁中。
[14] 《古尊宿語錄》卷19,蕭箑父、呂有祥點校,第367頁。
[15] 仁勇編《楊岐方會和尚語錄》,《大正藏》第47卷,640頁中。
[16] 宋慧洪《禅林僧寶傳》卷28〈贊〉。
[17] 宋慧洪《禅林僧寶傳》卷28〈楊岐會禅師〉。
[18] 慧洪《禅林僧寶傳》卷28〈楊岐會禅師〉。
[19] 慧洪《禅林僧寶傳》卷28〈楊岐會禅師〉。
[20] 仁勇編《楊岐方會和尚語錄》,《大正藏》第47卷,第641頁上。
[21] 《建中靖國續燈錄·中帙目錄》,《續藏經》第78冊,第630頁中。
[22] 《嘉泰普燈錄·目錄卷上》,《續藏經》第79冊,第273頁中。
[23] 《續傳燈錄·目錄卷中》,《續藏經》第83冊,第273頁中。
[24] 魏道儒《宋代禅宗文化》,第67頁,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
《楊岐方會的禅學思想及其門下弟子》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