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新罗顺之禅师对沩仰禅法的发展▪P3

  ..续本文上一页“一佛二菩萨”的“三圣圆融观”,并引用李通玄所说:“一切诸佛皆从文殊、普贤二大士成佛菩提也。又云,文殊、普贤为诸佛作少男长子,故知三人乐为主伴耳。”[16]但是,若将顺之禅师此文与澄观《三圣圆融观门》相对照,便可发现,顺之是大大简化了华严宗的说法。顺之禅师只是以“遮那是理,文殊是智,普贤是行”的单一意义上组合出二层含义:第一,“理、智、行三人同体故。一不可舍也。”第二,“一佛二菩萨乐为主伴,一本体无上遮那为主,以见性智功文殊为伴,以万行福力普贤为伴。”[17]顺之禅师此文的核心旨意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顿悟理体而不废行愿渐修。这一点是顺之禅学思想的显著特色,此亦可以从《祖堂集》所收的禅师的另一篇文章《三篇》之中见出。

  《祖堂集》有云:“师有时说《三篇》,于中有三意:第一顿证实际篇,第二回渐证实际篇,第三渐证实际篇。”此文是以“该通仙人”为众生说法的形式表述的,甚为奇特。关于“顿证实际”,顺之禅师借该通仙人之口说:“若有众生无始已来不悟性地,轮回三界,随缘受报。忽遇智者演说真教,顿悟性地,便成正觉。不依渐次,故名为顿证实际。”这是南宗禅系共同的主张,不足为奇。顺之禅师的独创性在于引入“华严三圣”为其张目。由于华严学的“普贤行”特重顿悟后的愿行实践,因而这一论证方式本身就已经暗中改变了南宗“顿悟实际”的原本意蕴。“回渐证实际篇”引入“三乘归一”的教义,更增大了其融汇教禅为一的归趣。所谓“回渐证实际”是指“闻三乘渐教,悟三乘法”的修证路径。顺之禅师以为,“回渐证实际”与“结顿证实际者不异”而同归。原因在于二类众生都是“自回随缘之心还照实际之理也。”《三篇》之“渐证实际篇”云:“若有众生无始已来,不悟性地,轮回三界,随缘受报。忽闻渐教,信解渐发,寄因六位,经三祗劫难忍能忍、难行能行,断惑成德,始得无漏真智,露显法身,故名为渐证实际也。”至于“渐证实际”之人与顿悟实际之人有何异同,顺之禅师仍然以“小水归海,全同一味。渐解归源,岂有两般?”作答。

  四、结语

  从上述对《表相现法》、《三遍成佛篇》及《三篇》三文的分析,可以明显看出,顺之禅师的思想是很有特色的。其理论梗概可用三句话概括:一是“作相示意”的系谱图;二是融汇华严思想于其中的“三遍成佛”义;三是顿悟、渐修融合的修证路线。三文的论题各有侧重,但线索仍然是清楚的,即建立于“教禅一致”基础之上的顿悟与渐修融合的思想。这一禅思想,可以看作顺之禅师对沩仰禅法的发展。这种发展既有明显不同于灵祐、慧寂之处,但却并未完全改变沩仰禅法的总体特征。从《祖堂集》及宋代禅籍的相关记载看,顺之禅师的学说是有很大影响的。这完全可以算作新罗僧人对于中国佛学的贡献。

  (原刊于《禅学研究》第四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

  


  [①] 《祖堂集》卷20《五冠山瑞云寺和尚》。

  

  [②] 《祖堂集》卷20《五冠山瑞云寺和尚》。

  

  [③] 《祖堂集》卷20《五冠山瑞云寺和尚》。

  

  [④] 韩金锳泰著、柳雪峰译《韩国佛教史概说》第7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⑤] 语风圆信、郭凝之编集《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卷,第582页。

  

  [⑥] 《祖堂集》卷20《五冠山瑞云寺和尚》。以下未注出处之引文均见于此。

  

  [⑦] 宋智绍集《人天眼目》卷4,《大正藏》第48卷,第322页。

  

  [⑧] 希迁《参同契》。

  

  [⑨] 宋智绍集《人天眼目》卷4,《大正藏》第48卷,第322页。

  

  [⑩] 也就是将〇相即“玉”相不作“四对”中的独立图像看待。

  

  [11] 宋智绍集《人天眼目》卷4,《大正藏》第48卷,第322页。

  

  [12] 《祖堂集》为“珠”,《人天眼目》为“玉”。

  

  [13] 宋智绍集《人天眼目》卷4,《大正藏》第48卷,第322页。

  

  [14] 语风圆信、郭凝之编集《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卷,第586页下。

  

  [15] 语风圆信、郭凝之编集《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卷,第586页中。

  

  [16] 《祖堂集》卷20《5冠山瑞云寺和尚》。

  

  [17] 《祖堂集》卷20所载有误。原文为“文殊为主”、“普贤为主”,现据文义径改。

  

  

《论新罗顺之禅师对沩仰禅法的发展》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