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新羅順之禅師對沩仰禅法的發展▪P3

  ..續本文上一頁“一佛二菩薩”的“叁聖圓融觀”,並引用李通玄所說:“一切諸佛皆從文殊、普賢二大士成佛菩提也。又雲,文殊、普賢爲諸佛作少男長子,故知叁人樂爲主伴耳。”[16]但是,若將順之禅師此文與澄觀《叁聖圓融觀門》相對照,便可發現,順之是大大簡化了華嚴宗的說法。順之禅師只是以“遮那是理,文殊是智,普賢是行”的單一意義上組合出二層含義:第一,“理、智、行叁人同體故。一不可舍也。”第二,“一佛二菩薩樂爲主伴,一本體無上遮那爲主,以見性智功文殊爲伴,以萬行福力普賢爲伴。”[17]順之禅師此文的核心旨意可以用一句話概括:頓悟理體而不廢行願漸修。這一點是順之禅學思想的顯著特色,此亦可以從《祖堂集》所收的禅師的另一篇文章《叁篇》之中見出。

  《祖堂集》有雲:“師有時說《叁篇》,于中有叁意:第一頓證實際篇,第二回漸證實際篇,第叁漸證實際篇。”此文是以“該通仙人”爲衆生說法的形式表述的,甚爲奇特。關于“頓證實際”,順之禅師借該通仙人之口說:“若有衆生無始已來不悟性地,輪回叁界,隨緣受報。忽遇智者演說真教,頓悟性地,便成正覺。不依漸次,故名爲頓證實際。”這是南宗禅系共同的主張,不足爲奇。順之禅師的獨創性在于引入“華嚴叁聖”爲其張目。由于華嚴學的“普賢行”特重頓悟後的願行實踐,因而這一論證方式本身就已經暗中改變了南宗“頓悟實際”的原本意蘊。“回漸證實際篇”引入“叁乘歸一”的教義,更增大了其融彙教禅爲一的歸趣。所謂“回漸證實際”是指“聞叁乘漸教,悟叁乘法”的修證路徑。順之禅師以爲,“回漸證實際”與“結頓證實際者不異”而同歸。原因在于二類衆生都是“自回隨緣之心還照實際之理也。”《叁篇》之“漸證實際篇”雲:“若有衆生無始已來,不悟性地,輪回叁界,隨緣受報。忽聞漸教,信解漸發,寄因六位,經叁祗劫難忍能忍、難行能行,斷惑成德,始得無漏真智,露顯法身,故名爲漸證實際也。”至于“漸證實際”之人與頓悟實際之人有何異同,順之禅師仍然以“小水歸海,全同一味。漸解歸源,豈有兩般?”作答。

  四、結語

  從上述對《表相現法》、《叁遍成佛篇》及《叁篇》叁文的分析,可以明顯看出,順之禅師的思想是很有特色的。其理論梗概可用叁句話概括:一是“作相示意”的系譜圖;二是融彙華嚴思想于其中的“叁遍成佛”義;叁是頓悟、漸修融合的修證路線。叁文的論題各有側重,但線索仍然是清楚的,即建立于“教禅一致”基礎之上的頓悟與漸修融合的思想。這一禅思想,可以看作順之禅師對沩仰禅法的發展。這種發展既有明顯不同于靈祐、慧寂之處,但卻並未完全改變沩仰禅法的總體特征。從《祖堂集》及宋代禅籍的相關記載看,順之禅師的學說是有很大影響的。這完全可以算作新羅僧人對于中國佛學的貢獻。

  (原刊于《禅學研究》第四輯,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

  


  [①] 《祖堂集》卷20《五冠山瑞雲寺和尚》。

  

  [②] 《祖堂集》卷20《五冠山瑞雲寺和尚》。

  

  [③] 《祖堂集》卷20《五冠山瑞雲寺和尚》。

  

  [④] 韓金锳泰著、柳雪峰譯《韓國佛教史概說》第75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4年版。

  

  [⑤] 語風圓信、郭凝之編集《袁州仰山慧寂禅師語錄》,《大正藏》第47卷,第582頁。

  

  [⑥] 《祖堂集》卷20《五冠山瑞雲寺和尚》。以下未注出處之引文均見于此。

  

  [⑦] 宋智紹集《人天眼目》卷4,《大正藏》第48卷,第322頁。

  

  [⑧] 希遷《參同契》。

  

  [⑨] 宋智紹集《人天眼目》卷4,《大正藏》第48卷,第322頁。

  

  [⑩] 也就是將〇相即“玉”相不作“四對”中的獨立圖像看待。

  

  [11] 宋智紹集《人天眼目》卷4,《大正藏》第48卷,第322頁。

  

  [12] 《祖堂集》爲“珠”,《人天眼目》爲“玉”。

  

  [13] 宋智紹集《人天眼目》卷4,《大正藏》第48卷,第322頁。

  

  [14] 語風圓信、郭凝之編集《袁州仰山慧寂禅師語錄》,《大正藏》第47卷,第586頁下。

  

  [15] 語風圓信、郭凝之編集《袁州仰山慧寂禅師語錄》,《大正藏》第47卷,第586頁中。

  

  [16] 《祖堂集》卷20《5冠山瑞雲寺和尚》。

  

  [17] 《祖堂集》卷20所載有誤。原文爲“文殊爲主”、“普賢爲主”,現據文義徑改。

  

  

《論新羅順之禅師對沩仰禅法的發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