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卷,第388页上。
[22] 李养正《评唐高宗时僧道名理论议之辩》,见《道家文化研究》第16辑,第298页,三联书店1999年4月第1版。
[23] 卢国龙《中国重玄学》,第207页。
[24] 李养正《评唐高宗时僧道名理论议之辩》,见《道家文化研究》第16辑,第299页。
[25] 卢国龙《中国重玄学》,第207页。
[26] 卢国龙《中国重玄学》,第207页。
[27] 卢国龙《中国重玄学》,第207—208页。
[28] 卢国龙《中国重玄学》,第209页。
[29] 唐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大正藏》第52卷,第381页中。
[30] 唐法琳《辨正论》卷六,《大正藏》第52卷,第537页上。
[31] 李养正《评唐高宗时僧道名理论议之辩》,见《道家文化研究》第16辑,第299页。
[32] 唐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大正藏》第52卷,第393页中。
[33] 唐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大正藏》第52卷,第393页中—下。
[34] 卢国龙《中国重玄学》,第212—213页。
[35] 参见拙著《心性与佛性》,《法藏文庫碩博士學位論文·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第12冊,臺灣:佛光出版社,2001年3月初版。
[36] 据陈鼓应说:“纵览《庄子》全书,约有一百八十次左右谈及“心”,可知庄子重视的程度。归纳来看,庄子谈“心”可分三类:一类是客观描述,如前引《在宥》篇及《列御寇》篇言“心”即是;一类是负面分析,如见于庄子《天地》篇中的“机心”、“贼心”等即是;第三类是正面提升,如“心斋”等即是。”(陈鼓应《老庄新论》,第22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37] 《庄子·逍遥游》。
[38] 《庄子·秋水》。
[39] 《庄子·齐物论》。
[40] 《庄子·天道》。
[41] 《庄子·应帝王》。
[42] 关于“真”在老子、庄子思想中的重要性及其内涵,可参看陈静《“真”与道家的人性思想》一文,见《道家文化研究》第14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7月第1版。
[43]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成象第六”,王卡点校本第21页,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8月第1版。
[44]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能为第十”,王卡点校本第35页。
[45] 王明《太平经合校》,第687页,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2月第1版。
[46]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检欲第十二”,王卡点校本第45页。
[47] 王明《太平经合校》,第687页。
[48]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
[49]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爱己第七十二”,王卡点校本第279页。
[50]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无用第十一”,王卡点校本第41页。
[51]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归根第十六”,王卡点校本第62页。
[52]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鉴远第四十七”,王卡点校本第183页。
[53] 王明《太平经合校》,第369—370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54] 《太玄真一本际经》卷9“秘密藏品”,万毅《敦煌道教文献〈本际经〉录文及解说》,《道家文化研究》第13辑,第459页。
[55] 《太玄真一本际经》卷9“秘密藏品”,万毅《敦煌道教文献〈本际经〉录文及解说》,《道家文化研究》第13辑,第459页。
[56] 《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11,《道藏》第13册,第452页。
[57] 司马承祯《坐忘论》,《道藏》第22册,第893页。关于现今流传的《坐忘论》的作者,从宋代以后一直有不同说法。宋曾慥《道枢》卷二引司马承祯所说:“吾近见道士赵坚造《坐忘论》七篇,其事广,其文繁,其意简,其词辩。”《正统道藏》中有赵志坚(即赵坚)《道德真经疏义》,卷五论及“真观”,与现今《坐忘论》宗旨一致。这表明赵坚在司马承祯之前也曾作《坐忘论》,而司马承祯或许在其基础上对赵坚之《坐忘论》作了修正或者吸收。曾慥在《道枢》卷二中又称:“吾得坐忘之论三焉,莫善乎正一”(正一,指司马承祯)。可见道教中讲说“坐忘”不止一家,而以司马承祯为善,他借鉴别家,更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简要化,因而在诸家中独得以流传至今。
[58] 张广保《论道教心性之学》,《道家文化研究》第7辑,第5页。
[59] 王明《太平经合校》,第728页。
[60] 唐李荣《道德真经注》,蒙文通《辑校李荣〈道德真经注〉》,《蒙文通文集第六卷·道书辑校十种》,第631页。
[61] 《三论元旨》,《道藏》第22册,第910页。关于《三论元旨》的作者,现今几乎没有确切的线索考订其时代,现有唐代、宋代二种说法。卢国龙先生说:“《三论元旨》等,亦重玄家书,此论称引《庄子》为《南华经》,盖出于玄宗天宝元年(742)封《庄子》为《南华经》之后,其说颇有宗承于玄宗的《道德经》注疏,或亦中晚唐道士所为。”(《中国重玄学》第448页)《道藏提要》的作者认为,“观其性炁之说,似与程朱理学有关,盖出宋代。”(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第783页,修订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本人以为,从其思想倾向上看,确实与重玄思想较为接近,因此将其当作隋唐道教重玄思想的总结性著述看待。
[62] 《道藏》第4册,第364页。
[63] 《道藏》第4册,第364页。
[64] 《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四。
[65] 《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四。
[66] 王沐《悟真篇浅解·张伯端自序》,第2页,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10第1版。
《从隋唐佛道论争看道教心性思想的形成》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