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卷,第388頁上。
[22] 李養正《評唐高宗時僧道名理論議之辯》,見《道家文化研究》第16輯,第298頁,叁聯書店1999年4月第1版。
[23] 盧國龍《中國重玄學》,第207頁。
[24] 李養正《評唐高宗時僧道名理論議之辯》,見《道家文化研究》第16輯,第299頁。
[25] 盧國龍《中國重玄學》,第207頁。
[26] 盧國龍《中國重玄學》,第207頁。
[27] 盧國龍《中國重玄學》,第207—208頁。
[28] 盧國龍《中國重玄學》,第209頁。
[29] 唐道宣《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丙,《大正藏》第52卷,第381頁中。
[30] 唐法琳《辨正論》卷六,《大正藏》第52卷,第537頁上。
[31] 李養正《評唐高宗時僧道名理論議之辯》,見《道家文化研究》第16輯,第299頁。
[32] 唐道宣《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丁,《大正藏》第52卷,第393頁中。
[33] 唐道宣《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丁,《大正藏》第52卷,第393頁中—下。
[34] 盧國龍《中國重玄學》,第212—213頁。
[35] 參見拙著《心性與佛性》,《法藏文庫碩博士學位論文·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第12冊,臺灣:佛光出版社,2001年3月初版。
[36] 據陳鼓應說:“縱覽《莊子》全書,約有一百八十次左右談及“心”,可知莊子重視的程度。歸納來看,莊子談“心”可分叁類:一類是客觀描述,如前引《在宥》篇及《列禦寇》篇言“心”即是;一類是負面分析,如見于莊子《天地》篇中的“機心”、“賊心”等即是;第叁類是正面提升,如“心齋”等即是。”(陳鼓應《老莊新論》,第228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37] 《莊子·逍遙遊》。
[38] 《莊子·秋水》。
[39] 《莊子·齊物論》。
[40] 《莊子·天道》。
[41] 《莊子·應帝王》。
[42] 關于“真”在老子、莊子思想中的重要性及其內涵,可參看陳靜《“真”與道家的人性思想》一文,見《道家文化研究》第14輯,北京,叁聯書店,1998年7月第1版。
[43] 《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成象第六”,王卡點校本第21頁,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8月第1版。
[44] 《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能爲第十”,王卡點校本第35頁。
[45] 王明《太平經合校》,第687頁,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2月第1版。
[46] 《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檢欲第十二”,王卡點校本第45頁。
[47] 王明《太平經合校》,第687頁。
[48] 饒宗頤《老子想爾注校證》,第18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
[49] 《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愛己第七十二”,王卡點校本第279頁。
[50] 《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無用第十一”,王卡點校本第41頁。
[51] 《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歸根第十六”,王卡點校本第62頁。
[52] 《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鑒遠第四十七”,王卡點校本第183頁。
[53] 王明《太平經合校》,第369—370頁,中華書局,1960年版。
[54] 《太玄真一本際經》卷9“秘密藏品”,萬毅《敦煌道教文獻〈本際經〉錄文及解說》,《道家文化研究》第13輯,第459頁。
[55] 《太玄真一本際經》卷9“秘密藏品”,萬毅《敦煌道教文獻〈本際經〉錄文及解說》,《道家文化研究》第13輯,第459頁。
[56] 《道德真經玄德纂疏》卷11,《道藏》第13冊,第452頁。
[57] 司馬承祯《坐忘論》,《道藏》第22冊,第893頁。關于現今流傳的《坐忘論》的作者,從宋代以後一直有不同說法。宋曾慥《道樞》卷二引司馬承祯所說:“吾近見道士趙堅造《坐忘論》七篇,其事廣,其文繁,其意簡,其詞辯。”《正統道藏》中有趙志堅(即趙堅)《道德真經疏義》,卷五論及“真觀”,與現今《坐忘論》宗旨一致。這表明趙堅在司馬承祯之前也曾作《坐忘論》,而司馬承祯或許在其基礎上對趙堅之《坐忘論》作了修正或者吸收。曾慥在《道樞》卷二中又稱:“吾得坐忘之論叁焉,莫善乎正一”(正一,指司馬承祯)。可見道教中講說“坐忘”不止一家,而以司馬承祯爲善,他借鑒別家,更進一步理論化、系統化、簡要化,因而在諸家中獨得以流傳至今。
[58] 張廣保《論道教心性之學》,《道家文化研究》第7輯,第5頁。
[59] 王明《太平經合校》,第728頁。
[60] 唐李榮《道德真經注》,蒙文通《輯校李榮〈道德真經注〉》,《蒙文通文集第六卷·道書輯校十種》,第631頁。
[61] 《叁論元旨》,《道藏》第22冊,第910頁。關于《叁論元旨》的作者,現今幾乎沒有確切的線索考訂其時代,現有唐代、宋代二種說法。盧國龍先生說:“《叁論元旨》等,亦重玄家書,此論稱引《莊子》爲《南華經》,蓋出于玄宗天寶元年(742)封《莊子》爲《南華經》之後,其說頗有宗承于玄宗的《道德經》注疏,或亦中晚唐道士所爲。”(《中國重玄學》第448頁)《道藏提要》的作者認爲,“觀其性炁之說,似與程朱理學有關,蓋出宋代。”(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第783頁,修訂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本人以爲,從其思想傾向上看,確實與重玄思想較爲接近,因此將其當作隋唐道教重玄思想的總結性著述看待。
[62] 《道藏》第4冊,第364頁。
[63] 《道藏》第4冊,第364頁。
[64] 《道德真經玄德纂疏》卷四。
[65] 《道德真經玄德纂疏》卷四。
[66] 王沐《悟真篇淺解·張伯端自序》,第2頁,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10第1版。
《從隋唐佛道論爭看道教心性思想的形成》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