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俨《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卷4〈梵本同异义〉,《大正藏》第45卷,第588页上。
[⑤] 后秦罗什译《大智度论》卷49,《大正藏》第25卷,第411页中。
[⑥] 后秦罗什译《大智度论》卷50,《大正藏》第25卷,第419页上。
[⑦] 吕瀓《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365页,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
[⑧] 唐法藏《华严经传记》卷1,《大正藏》第51卷,第153上—中。
[⑨] 吕瀓《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367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⑩] 吕瀓《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365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11] 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1020至1021页,正闻出版社1989年2月第5版。
[12]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3卷,第19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
[13] 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第46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
[14] 李富华《〈华严经〉与普贤菩萨思想》,《佛学研究》第8期,1999年。
[15] 《大正藏》第55卷,第61页上。
[16] 《大正藏》第50卷,第359页中。
[17] 后秦僧肇《肇论》〈般若无知论〉附〈答刘遗民书〉,《大正藏》第45卷,第155页下。
[18] 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卷9,《大正藏》第55卷,第566页上。
[19]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3,《大正藏》第35卷,第524页上。
[20] 唐法藏在《华严经传记》卷1中还列举了2部经名:一是由齐萧子良摘抄的《钞华严经》15卷;二是《华严十恶经》1卷,法藏说此为隋学士费长房《历代3宝记》所录注,入伪妄。此二部不便列入。
[21] 唐法藏《花(华)严经文义纲目》,《大正藏》第35卷,第501页上。
[22] 唐法藏《花(华)严经文义纲目》,《大正藏》第35卷,第501页上。
[23] 唐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2,《大正藏》第35卷,第125页上。
[24]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4,《大正藏》第35卷,第527页上-中。
[25]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4,《大正藏》第35卷,第527页中。
[26] 日龟川教信著《华严学》,印海译,第54页,佛光出版社1997年9月版。
[27]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4,《大正藏》第35卷,第527页下。
[28]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4,《大正藏》第35卷,第527页中-下。
[29] 唐惠琳《一切经音义》卷21,《大正藏》第54卷,第434页下。
[30] 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大正藏》第10卷,第26页下。
[31] 唐澄观《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4,《大正藏》第36卷,第27页中。
[32] 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13,《大正藏》第10卷,第68页下。
[33] 唐澄观《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4,《大正藏》第36卷,第31页上。
[34] 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1,《大正藏》第10卷,第1页中。
[35] 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8,《大正藏》第10卷,第43页上-中。
[36] 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12,《大正藏》第10卷,第58页下。
[37] 晋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经》卷56,《大正藏》第9卷,第759页下。
[38] 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75,《大正藏》第10卷,第441页下。
[39] 唐般若译《华严经》卷29,《大正藏》第10卷,第794页下。
[40] 隋吉藏《华严游意》,《大正藏》第35卷,第2页下。
[41] 参见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1032页,正闻出版社,1989年2月第5版。
[42] 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8,《大正藏》第10卷,第39页上。
[43] 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7,《大正藏》第10卷,第35页中。
[44] 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大正藏》第10卷,第31页上。
[45] 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8,《大正藏》第10卷,第39页上-下。
[46]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经》卷6,《大正藏》第9卷,第434页下。
[47] 唐法藏《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2册,第99页。
[48] 唐法藏《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2册,第99页。
[49] 唐法藏《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2册,第99页。
[50] 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14,《大正藏》第10卷,第73页下。
[51] 唐法藏《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2册,第99页。
[52] 唐法藏《华严经义海百门》,《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2册,第114页。
[53] 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77,《大正藏》第10卷,第423页中。
[54] 唐澄观《华严法界玄镜》卷3,《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2册,第349页。
《《华严经》的形成、汉译、基本思想及其修行论意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