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殊胜。而在《华严经·华藏世界品》中,普贤菩萨告诉大众说:
诸佛子!此华藏庄严世界海,有须弥山微尘数风轮所持。其最下风轮,名“平等住”,能持其上一切宝焰炽然庄严。次上风轮,名“出生种种宝庄严”,能持其上净光照耀摩尼王幢。次上风轮,名“宝威德”,能持其上一切宝铃。次上风轮,名“平等焰”,能持其上日光明相摩尼王轮。次上风轮,名“种种普庄严”,能持其上光明轮华。次上风轮,名“普清净”,能持其上一切华焰师子座。次上风轮,名“声遍十方”,能持其上一切珠王幢。次上风轮,名“一切宝光明”,能持其上一切摩尼王树华。次上风轮,名“速疾普持”,能持其上一切香摩尼须弥云。次上风轮,名“种种宫殿游行”,能持其上一切宝色香台云。诸佛子!彼须弥山微尘数风轮,最在上者,名“殊胜威光藏”,能持普光摩尼庄严香水海;此香水海有大莲华,名“种种光明蕊香幢”。华藏庄严世界海,住在其中,四方均平,清净坚固;金刚轮山,周匝围绕;地海众树,各有区别。[45]
莲华藏世界由无数的风轮所执持,此风轮分为十层,最下称之为“平等住”,最上层称之为“殊胜威光藏”,其上为香水海。此香水海中有大莲华支撑莲华藏世界。在此莲华藏世界中又有无数的佛国世界。此莲华藏世界周围以金刚山作为围绕,其大地上有无数香水海,一一香水海又有微尘数之香水河,这些香水河之上都有无数宝华覆盖其上。香水海之上生出莲华,莲花之上又有佛之世界次第而相互重迭,其上又有香水海,香水海之上又有无数莲华以及佛国世界。如此,香水海与世界次第互相重迭而和合,这样的世界之结构,十方都是如此,一齐共转毗卢遮那佛*轮。
普贤菩萨秉承佛之神力,宣说完莲华藏世界海的构造之后,又开始叙述关于毗卢遮那佛过去的因行,记述焰光明大城大威光太子之故事。童子之父王喜见善慧王以及诸位大臣及其无量眷属一同前来礼敬“一切功德山须弥胜云”,奉献种种供养,听闻佛宣说种种经典。跟从童子成佛之授记,大威光太子至此生出世成为“离垢福德幢大天王”,前往礼拜“名称普闻莲华眼幢佛”,那位如来为其宣说《广大方便普门遍照修多罗》,此位天王随即获得“普门欢喜藏三昧”,以此三昧之力,能进入一切法之实相海。获得这一真理之后,此位天王从道场出,还归莲华藏世界海。
应该注意,《华严经》中所举的莲华藏世界以及世界中的佛、菩萨、诸位大王,其一一世界网,都是以譬喻表示的,如经中以“云”表示“润泽”,以“王”表示“自在”,等等。这些与此经对于莲华藏世界海、佛的神通境界以及菩萨的修行历程的描述一起,共同构成了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法藏在《华严经探玄记》卷三中说,除莲华藏世界之外,以“解行位”感见的净土为“十住世界”,以“见闻位”感见的佛土为“杂类世界”。“十住世界”是“世界性”、“世界海”、“世界轮”、“世界圆满”、“界分别”、“世界旋”、“世界连华”、“世界须弥”、“世界相”,此为十地菩萨之境界。杂类世界为以无量之异类世界遍满法界而互相无碍之世界。而此三类世界都是十身具足的毗卢遮那佛所摄化的国土,它以莲华藏世界海为根本,其它二种为枝末,而“根本”与“枝末”并非另有别体,只是由于感见者不同而有粗细之差别。
这三类世界被称为世界海,是从因位的机缘而说的。但是,佛国净土实在是唯有佛与佛之知见才能知晓,因位之人是难于窥知其奥秘的。莲花藏世界是佛的果海世界,文殊菩萨秉承佛的神力加持得以赞叹究竟十佛的境界,佛所证之果海是不可思议、不可说的。而菩萨及其修行者欲观见此世界的殊胜,需要借助于佛的加持或者自己的禅定功夫。《华严经》中多次说到由于佛力的加持,菩萨得以在佛光之中观见莲华藏庄严世界海。而最重要、最通行的方法则是在修习禅定所获得的神通之中观见莲华藏世界。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以及善财童子就是通过其禅定功夫得以进入这一莲华藏世界海的。如同平静的大海能够影现一切形相一切万物一样,无限广大的莲华藏世界也能够为菩萨所修的禅定所印证,所证实。
五、海印三昧与华严境界
在《华严经》中,“因”即普贤解行,“果”即“十佛境界”。与佛果相对应的则是“海印三昧”,与普贤行相对应的是“华严三昧”。“华严三昧”也出自《华严经·贤首品》。《华严经》说,进入这种禅定状态,就具有佛教的一切修行功德,并且具有一切修行的能力,用经文的话说就是“一切自在难思议,华严三昧势力故。”[46]法藏在《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一文中说,“华严三昧”系“广修万行,称理成德,普周法界而证菩提。”[47]可见,“华严三昧”是从修行解脱论角度立说的。众生之心体具有成佛的一切功能,因而只要“称理成德”,便可“普周法界而证菩提”。具体路向就是:“真该妄末,行无不修,妄彻真源,相无不寂,故曰法界圆明自在用也。”[48]这样,若将“华严三昧”与“海印三昧”联系起来,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如果说“海印三昧”表征佛果,那么,“华严三昧”及普贤行则代表其悟入法界、获证“海印三昧”的修行过程。
“海印三昧”是佛所得的定力之一,《大集经》、《宝积经》等均有叙述,唯《华严经·贤首品》叙之甚详。法藏说:“言海印者,真如本觉也。妄尽心澄,万象齐现,犹如大海,因风起浪。若风止息,海水澄清,无象不现。”[49]所谓“海印三昧”从喻得名,喻指佛心。佛的大觉犹如大海,湛然常清、至明至静、森罗万象,无论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万事万物,以及从诸佛净土到饿鬼、地狱等无量众生,无不炳然印现于定力中。如《华严经》所云:
或现声闻、独觉道,或现成佛普庄严,如是开阐三乘教,广度众生无量劫。或现童男童女形,天龙及以阿修罗,乃至摩目睺罗伽等,随其所乐令见,众生形相各不相同,行业音声亦无量,如是一切皆能现海印三昧威神力。[50]
这也就是说,众生及世间万物均可被佛之定力摄持。由于有此“海印三昧”力的加持,众生皆有与佛相同的“真如本觉”之心体,只是众生依于妄念而不觉知罢了。正如法藏所说:“所谓一心也,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唯一真如,故言海印三昧也。”[51]如果众生“妄尽心澄”就可现显佛境。这里,法藏将佛之“海印三昧”之力定义为真如本觉之现起。由于有此“海印”之生起作用,方才有世间万物及众生的显现,这是《华严经》的重要着眼点。如法藏所说:“辨依、正者,谓尘毛刹海,是依;佛身智慧光明,是正。今此尘是佛智所现,举体全是佛智,是故光明中见微尘佛刹。又刹海微尘,全用法界性而为尘体,是故尘中见一切佛说法化生等事。”[52]在此,“佛智”也即本觉真心,亦即“自性清净圆明体。”此“智”此“心体”为“正”,彼“尘”彼“事”为“依”,前者为能起,后者为所起。这里,佛身、佛智为“一”,众生、国土为“多”。
在《华严经》中,“一”与“多”具有多方面的运用。佛的法身是一,佛的应化身是多;如来的智慧是一,如来的智慧方便是多;诸法的法性是一,诸法的相状是多;众生的心是一,心的起用造作是多。如此等等,《华严经》都可用一、多去说明。《华严经》曾一再说:
是以一劫入一切劫,以一切劫入一劫,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是以一刹入一切刹,以一切刹入一刹,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是以一法入一切法,以一切法入一法,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是以一众生入一切众生,以一切众生入一众生,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是以一佛入一切佛,以一切佛入一佛,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53]
一与一切、一切与一的相即相摄尽管也涉及到客观世界中诸物间的相互关系,但其确切所指,或者主要所指,是生、佛关系。澄观有言:
约诸佛望众生说,总以诸佛为一切是能摄,众生为所摄所入:第一句者,诸佛摄一众生入一众生中;二者,诸佛摄一切众生入一众生中;三者,诸佛身摄一众生入一切众生身毛中;四者,诸佛各摄一切众生入一切众生中。余法相望,一多皆尔……由此互摄互在,故有帝网重重之义。[54]
这不是很清楚地说明了佛以“海印三昧”之力将众生融摄于己身之内的奇观么?《华严经》诸会中,包括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善慧菩萨以及善财童子都受到过“海印三昧”之力的融摄。这样,通过“海印三昧”,《华严经》宣说藉助佛之定力给予众生以更多的成佛信心。这大概是《华严经》凸现毗卢遮那佛和莲华藏世界海的真意之所在。
(此文原为台湾三民书局2004年1月出版的《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所写的导读的前半部分,后发表于《普门学报》第26期,2005年5月出版。)
[①] 参见澄观《华严经疏》卷3,《大正藏》第35卷,第521下-522页上。
[②] 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15,《大正藏》第31卷,第263页上。
[③] 此记载见于法藏《华严经传记》卷1,《大正藏》第51卷,第153页中。此语本来是说《华严大不思议解脱经》的流传情况的,而一般认为龙树见到的应该是〈入法界品〉。
[④] 唐智…
《《华严经》的形成、汉译、基本思想及其修行论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