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的形成、漢譯、基本思想及其修行論意義▪P5

  ..續本文上一頁殊勝。而在《華嚴經·華藏世界品》中,普賢菩薩告訴大衆說:

  

  諸佛子!此華藏莊嚴世界海,有須彌山微塵數風輪所持。其最下風輪,名“平等住”,能持其上一切寶焰熾然莊嚴。次上風輪,名“出生種種寶莊嚴”,能持其上淨光照耀摩尼王幢。次上風輪,名“寶威德”,能持其上一切寶鈴。次上風輪,名“平等焰”,能持其上日光明相摩尼王輪。次上風輪,名“種種普莊嚴”,能持其上光明輪華。次上風輪,名“普清淨”,能持其上一切華焰師子座。次上風輪,名“聲遍十方”,能持其上一切珠王幢。次上風輪,名“一切寶光明”,能持其上一切摩尼王樹華。次上風輪,名“速疾普持”,能持其上一切香摩尼須彌雲。次上風輪,名“種種宮殿遊行”,能持其上一切寶色香臺雲。諸佛子!彼須彌山微塵數風輪,最在上者,名“殊勝威光藏”,能持普光摩尼莊嚴香水海;此香水海有大蓮華,名“種種光明蕊香幢”。華藏莊嚴世界海,住在其中,四方均平,清淨堅固;金剛輪山,周匝圍繞;地海衆樹,各有區別。[45]

  

  蓮華藏世界由無數的風輪所執持,此風輪分爲十層,最下稱之爲“平等住”,最上層稱之爲“殊勝威光藏”,其上爲香水海。此香水海中有大蓮華支撐蓮華藏世界。在此蓮華藏世界中又有無數的佛國世界。此蓮華藏世界周圍以金剛山作爲圍繞,其大地上有無數香水海,一一香水海又有微塵數之香水河,這些香水河之上都有無數寶華覆蓋其上。香水海之上生出蓮華,蓮花之上又有佛之世界次第而相互重疊,其上又有香水海,香水海之上又有無數蓮華以及佛國世界。如此,香水海與世界次第互相重疊而和合,這樣的世界之結構,十方都是如此,一齊共轉毗盧遮那佛*輪。

  普賢菩薩秉承佛之神力,宣說完蓮華藏世界海的構造之後,又開始敘述關于毗盧遮那佛過去的因行,記述焰光明大城大威光太子之故事。童子之父王喜見善慧王以及諸位大臣及其無量眷屬一同前來禮敬“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奉獻種種供養,聽聞佛宣說種種經典。跟從童子成佛之授記,大威光太子至此生出世成爲“離垢福德幢大天王”,前往禮拜“名稱普聞蓮華眼幢佛”,那位如來爲其宣說《廣大方便普門遍照修多羅》,此位天王隨即獲得“普門歡喜藏叁昧”,以此叁昧之力,能進入一切法之實相海。獲得這一真理之後,此位天王從道場出,還歸蓮華藏世界海。

  應該注意,《華嚴經》中所舉的蓮華藏世界以及世界中的佛、菩薩、諸位大王,其一一世界網,都是以譬喻表示的,如經中以“雲”表示“潤澤”,以“王”表示“自在”,等等。這些與此經對于蓮華藏世界海、佛的神通境界以及菩薩的修行曆程的描述一起,共同構成了象征主義的表現手法。法藏在《華嚴經探玄記》卷叁中說,除蓮華藏世界之外,以“解行位”感見的淨土爲“十住世界”,以“見聞位”感見的佛土爲“雜類世界”。“十住世界”是“世界性”、“世界海”、“世界輪”、“世界圓滿”、“界分別”、“世界旋”、“世界連華”、“世界須彌”、“世界相”,此爲十地菩薩之境界。雜類世界爲以無量之異類世界遍滿法界而互相無礙之世界。而此叁類世界都是十身具足的毗盧遮那佛所攝化的國土,它以蓮華藏世界海爲根本,其它二種爲枝末,而“根本”與“枝末”並非另有別體,只是由于感見者不同而有粗細之差別。

  這叁類世界被稱爲世界海,是從因位的機緣而說的。但是,佛國淨土實在是唯有佛與佛之知見才能知曉,因位之人是難于窺知其奧秘的。蓮花藏世界是佛的果海世界,文殊菩薩秉承佛的神力加持得以贊歎究竟十佛的境界,佛所證之果海是不可思議、不可說的。而菩薩及其修行者欲觀見此世界的殊勝,需要借助于佛的加持或者自己的禅定功夫。《華嚴經》中多次說到由于佛力的加持,菩薩得以在佛光之中觀見蓮華藏莊嚴世界海。而最重要、最通行的方法則是在修習禅定所獲得的神通之中觀見蓮華藏世界。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以及善財童子就是通過其禅定功夫得以進入這一蓮華藏世界海的。如同平靜的大海能夠影現一切形相一切萬物一樣,無限廣大的蓮華藏世界也能夠爲菩薩所修的禅定所印證,所證實。

  五、海印叁昧與華嚴境界

  在《華嚴經》中,“因”即普賢解行,“果”即“十佛境界”。與佛果相對應的則是“海印叁昧”,與普賢行相對應的是“華嚴叁昧”。“華嚴叁昧”也出自《華嚴經·賢首品》。《華嚴經》說,進入這種禅定狀態,就具有佛教的一切修行功德,並且具有一切修行的能力,用經文的話說就是“一切自在難思議,華嚴叁昧勢力故。”[46]法藏在《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一文中說,“華嚴叁昧”系“廣修萬行,稱理成德,普周法界而證菩提。”[47]可見,“華嚴叁昧”是從修行解脫論角度立說的。衆生之心體具有成佛的一切功能,因而只要“稱理成德”,便可“普周法界而證菩提”。具體路向就是:“真該妄末,行無不修,妄徹真源,相無不寂,故曰法界圓明自在用也。”[48]這樣,若將“華嚴叁昧”與“海印叁昧”聯系起來,就可以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如果說“海印叁昧”表征佛果,那麼,“華嚴叁昧”及普賢行則代表其悟入法界、獲證“海印叁昧”的修行過程。

  “海印叁昧”是佛所得的定力之一,《大集經》、《寶積經》等均有敘述,唯《華嚴經·賢首品》敘之甚詳。法藏說:“言海印者,真如本覺也。妄盡心澄,萬象齊現,猶如大海,因風起浪。若風止息,海水澄清,無象不現。”[49]所謂“海印叁昧”從喻得名,喻指佛心。佛的大覺猶如大海,湛然常清、至明至靜、森羅萬象,無論是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萬事萬物,以及從諸佛淨土到餓鬼、地獄等無量衆生,無不炳然印現于定力中。如《華嚴經》所雲:

  

  或現聲聞、獨覺道,或現成佛普莊嚴,如是開闡叁乘教,廣度衆生無量劫。或現童男童女形,天龍及以阿修羅,乃至摩目睺羅伽等,隨其所樂令見,衆生形相各不相同,行業音聲亦無量,如是一切皆能現海印叁昧威神力。[50]

  

  這也就是說,衆生及世間萬物均可被佛之定力攝持。由于有此“海印叁昧”力的加持,衆生皆有與佛相同的“真如本覺”之心體,只是衆生依于妄念而不覺知罷了。正如法藏所說:“所謂一心也,是心即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唯一真如,故言海印叁昧也。”[51]如果衆生“妄盡心澄”就可現顯佛境。這裏,法藏將佛之“海印叁昧”之力定義爲真如本覺之現起。由于有此“海印”之生起作用,方才有世間萬物及衆生的顯現,這是《華嚴經》的重要著眼點。如法藏所說:“辨依、正者,謂塵毛刹海,是依;佛身智慧光明,是正。今此塵是佛智所現,舉體全是佛智,是故光明中見微塵佛刹。又刹海微塵,全用法界性而爲塵體,是故塵中見一切佛說法化生等事。”[52]在此,“佛智”也即本覺真心,亦即“自性清淨圓明體。”此“智”此“心體”爲“正”,彼“塵”彼“事”爲“依”,前者爲能起,後者爲所起。這裏,佛身、佛智爲“一”,衆生、國土爲“多”。

  在《華嚴經》中,“一”與“多”具有多方面的運用。佛的法身是一,佛的應化身是多;如來的智慧是一,如來的智慧方便是多;諸法的法性是一,諸法的相狀是多;衆生的心是一,心的起用造作是多。如此等等,《華嚴經》都可用一、多去說明。《華嚴經》曾一再說:

  

  是以一劫入一切劫,以一切劫入一劫,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是以一刹入一切刹,以一切刹入一刹,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是以一法入一切法,以一切法入一法,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是以一衆生入一切衆生,以一切衆生入一衆生,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是以一佛入一切佛,以一切佛入一佛,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53]

  

  一與一切、一切與一的相即相攝盡管也涉及到客觀世界中諸物間的相互關系,但其確切所指,或者主要所指,是生、佛關系。澄觀有言:

  

  約諸佛望衆生說,總以諸佛爲一切是能攝,衆生爲所攝所入:第一句者,諸佛攝一衆生入一衆生中;二者,諸佛攝一切衆生入一衆生中;叁者,諸佛身攝一衆生入一切衆生身毛中;四者,諸佛各攝一切衆生入一切衆生中。余法相望,一多皆爾……由此互攝互在,故有帝網重重之義。[54]

  

  這不是很清楚地說明了佛以“海印叁昧”之力將衆生融攝于己身之內的奇觀麼?《華嚴經》諸會中,包括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善慧菩薩以及善財童子都受到過“海印叁昧”之力的融攝。這樣,通過“海印叁昧”,《華嚴經》宣說藉助佛之定力給予衆生以更多的成佛信心。這大概是《華嚴經》凸現毗盧遮那佛和蓮華藏世界海的真意之所在。

  

  

  (此文原爲臺灣叁民書局2004年1月出版的《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所寫的導讀的前半部分,後發表于《普門學報》第26期,2005年5月出版。)

  

  

  

  


  [①] 參見澄觀《華嚴經疏》卷3,《大正藏》第35卷,第521下-522頁上。

  

  [②] 真谛譯《攝大乘論釋》卷15,《大正藏》第31卷,第263頁上。

  

  [③] 此記載見于法藏《華嚴經傳記》卷1,《大正藏》第51卷,第153頁中。此語本來是說《華嚴大不思議解脫經》的流傳情況的,而一般認爲龍樹見到的應該是〈入法界品〉。

  

  [④] 唐智…

《《華嚴經》的形成、漢譯、基本思想及其修行論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