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经》的形成、汉译、基本思想及其修行论意义▪P4

  ..续本文上一页十六品辩因,后三品明果,亦名“生解因果”。三,〈普贤行品〉辩因,〈出现品〉明果,即名“平等因果”;非差别显故,亦名“出现因果”。四,第八会初明五位因,后明八相果,名“出世因果”,亦名“成行因果”。五,第九会中,初明佛果大用,后显菩萨起用修因,名“证入因果”。因、果二门俱证入故,各分因异,果亦为十也。[28]

  

  华严宗也就依据法藏和澄观的说法将八十卷《华严经》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就是第一会六品,宣说阐明佛土与佛,这是菩萨修行之中所“信”的因果。描述此经所塑造的最高的崇拜对象毗卢舍那佛及其所教化的世界以及菩萨行的基本内容。第二部分由第二会直到第七会的四十八品,宣说阐明菩萨行,略举佛与所说法,然后劝信令行,次第深入。这里重点阐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菩萨修行阶位,“果”是指佛地的功德差别,这属于“生解因果”。第三部分包括第七会中的第三十六〈普贤行品〉、第三十七〈如来出现品〉,“因”是普贤菩萨之行愿,“果”是如来出现之果德,这属于“出现因果”即如来出世的因果。第四部分为第八会,“因”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五位”的修行,“果”是指佛的“八相成道”之果德,这属于“成行因果”。第五部分是〈入法界品〉,“因”是善财童子的参学历程,“果”是证入的佛果。这属于“证入因果”,即修行者可以通过这一路径证入佛果。

  三、毗卢遮那佛

  在佛教信仰领域,《华严经》推崇毗卢遮那佛,并且以其为中心塑造出名为华藏世界海的佛国世界。毗卢遮那佛并非由《华严经》首先提出,早在《阿含经》中就有他的名字,《梵网经》中已经有描述。但是,以法身佛来描述毗卢舍那佛,这可以说是《华严经》的创造。

  “毗卢遮那”一语,最早出现于《杂阿含经》卷二十二:“破坏诸闇冥,光明照虚空,今毗卢遮那,清净光明显”,此中所指的“毗卢遮那”一词,系“太阳”之意。“毗卢遮那”的梵文词为Vairocana,又作“毗楼遮那”、“毗卢折那”、“吠嚧遮那”,略称“卢舍那”、“卢遮那”、“遮那”,意译“遍一切处”、“遍照”、“光明遍照”等。据《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一载:“毗卢遮那,云“光明遍照”也,言佛于身智,以种种光明,照众生也。或曰“毗”,遍也;“卢遮那”,光照也;谓佛以身智无碍光明,遍照理事无碍法界也。”[29]《华严经》言,毗卢遮那佛全身发光,如同太阳。“光明遍照”之语在全经中随处可见,譬如: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即于面门众齿之间放佛刹微尘数光明。所谓:众宝华遍照光明、出种种音庄严法界光明、垂布微妙云光明、十方佛坐道场现神变光明、一切宝焰云盖光明、充满法界无碍光明、遍庄严一切佛刹光明、迥建立清净金刚宝幢光明、普庄严菩萨众会道场光明、妙音称扬一切佛名号光明。如是等佛刹微尘数,一一复有佛刹微尘数光明以为眷属。其光悉具众妙宝色,普照十方各一亿佛刹微尘数世界海。彼世界海诸菩萨众于光明中,各得见此华藏庄严世界海。以佛神力,其光于彼一切菩萨众会之前。[30]

  

  佛能在身上任何部位发出无量光明,佛的光芒照耀一切世间之海,照耀一切世间国土。《华严经》屡次提到,佛以定力、神力使会中的菩萨及其它会众得以见到未曾见到的景象,听到未曾听到的话语。世间的众生因为目睹佛的光明的缘故,因为佛光照耀的缘故,得以觉悟,获得智慧。以毗卢遮那佛作为佛之法身的象征,是将佛视作照耀一切、生育一切的太阳的结果。“毗卢遮那”象征佛智的广大无边,而佛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其历经无量劫海之修习功德而得到的正觉,是其智慧法身的体现、显现。

  大乘佛教中的“法身”,又名“自性身”,或称“法性身”,本来是指佛之自性真身。法身无来无去,依于如来藏而显现为法身,因此佛也称为“如来”。澄观在《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四中这样解释“法身佛”:“夫真身寥廓,与法界合其体者……包罗无外,与万化齐其用者,……穷源莫二。”[31]“法身”是一种永恒而普遍的真理,它无形无象,不可名状,不可思议。人们平常所接触的佛只是佛的应身、化身,而并非“法身”。《华严经》也是持这种观念的,经中说:“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切诸佛刹,庄严悉圆满。随众生行异,如是见不同。”[32]这是说,从本质上,一切佛身、佛心、佛土,都是平等而无差别的,也就是“一”。只是由于众生的业力不同,喜乐各异,因而所见到的佛身、佛土也各不相同。佛针对众生的根机与喜好而应化,显现于世间的形象便各不相同。《华严经》的殊胜之处在于塑造了毗卢遮那这样一位法身、报身、应身“三位一体”的佛的形象。

  “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证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华严学者以十身相即融摄来解释三身,澄观说:

  

  即三身即十身者,若以佛身上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意生身,即三身中化身摄也;相好身、威势身、福德身,义通报、化;法身即法身;智身义通三身,局唯报身故。即三是十,即十是三。若约融三世间十身,即三身者,如来身通三身,智身亦通三身,法身、虚空身即法身,余六通法、化,法身体故,随物应国土等故。[33]

  

  而毗卢遮那佛是十身具足的。毗卢遮那是唯一的如来,是真正的世尊,十方微尘数诸佛都围绕在他的周围,成为他的化身。《华严经》从头至尾,毗卢遮那佛都没有说过一句话,但是各位大菩萨和诸位善知识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功德和智慧,以及演说的全部佛法,都是他的神力加持的结果。毗卢遮那佛具有一切智慧和最高觉悟,接受众生的膜拜;同时,他也给信仰者以智慧和觉悟,给其显示、加持各种神通,这就是其化身和报身的表现。而释迦牟尼佛这位世间的圣人,也就成为毗卢遮那法身佛的一位应化身。而从三位一体的角度观之,毗卢遮那佛与释迦牟尼佛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并无什么区别。

  正因为佛的三身分别只是从方便应化的角度去说的,其实质无有任何区别,因此,《华严经》并未对毗卢遮那佛与释迦牟尼佛作出区分。《华严经》开初就说:“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34]在摩竭提的菩提场,是释尊初成正觉之处。经中又说,在华藏庄严世界海的中央,普照十方宝光明世界种的第十三层,“至此世界,名娑婆,……其佛即是毗卢遮那如来。”[35]依照一般的说法,娑婆世界的佛是释迦牟尼佛,而此处则说毗卢遮那是娑婆世界的佛,显然二者所指是一致的。《华严经·如来名号品》说:“如来于此四天下中,或名一切义成(即悉达多),……或名释迦牟尼,或名第七仙,或名毗卢遮那,或名瞿昙氏,或名大沙门。”[36]可见,释迦牟尼只是毗卢遮那的别名,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并没有严格的分别意义,所以经中或说毗卢遮那,或说释迦尊。譬如〈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参访的善知识,有岚毗尼林神、释种女瞿波、佛母摩耶,都与释尊的诞生有关。如释女瞿波就说过:“今释迦牟尼佛是也”,“晋译本”[37]与“唐译本”[38]所译相同,而四十卷本则明确译为“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来是也”[39]。因此,与其说释迦牟尼佛为化身,毗卢遮那为法身,倒不如说“舍那释迦,释迦舍那”[40]更为合适些。[41]

  四、华藏庄严世界海

  《华严经》所宣讲的佛国世界名为“华藏庄严世界海”,也称之为“莲花藏世界”、“华藏世界”。这个世界就是毗卢遮那佛所居之处,是毗卢遮那佛教化的世界,它也是由毗卢遮那佛所创造的。这一国土是在娑婆世界成佛的毗卢遮那佛的化土。《华严经·华藏世界品》说:“此华藏庄严世界海,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于世界海微尘数劫修菩萨行时,一一劫中,亲近世界海微尘数佛,一一佛所净修世界海微尘数大愿之所严净。”[42]不仅如此,一切世界海的一切国土,也都是毗卢遮那佛历劫修行所严净的,如《华严经·世界成就品》说:

  

  所说无边众刹海,毗卢遮那悉严净。世尊境界不思议,智慧神通力如是。菩萨修行诸愿海,普随众生心所欲。众生心行广无边,菩萨国土遍十方。菩萨趣于一切智,勤修种种自在力。无量愿海普出生,广大刹土皆成就。修诸行海无有边,入佛境界亦无量。为净十方诸国土,一一土经无量劫。众生烦恼所扰浊,分别欲乐非一相。随心造业不思议,一切刹海斯成立。佛子刹海庄严藏,离垢光明宝所成。斯由广大信解心,十方所住咸如是。菩萨能修普贤行,游行法界微尘道。尘中悉现无量刹,清净广大如虚空。等虚空界现神通,悉诣道场诸佛所。莲华座上示众相,一一身包一切刹。一念普现于三世,一切刹海皆成立。佛以方便悉入中,此是毗卢所严净。[43]

  毗卢遮那佛,能转正*轮,法界诸国土,如云悉周遍。十方中所有,诸大世界海,佛神通愿力,处处转*轮。[44]

  

  这里是说,毗卢遮那佛创造了世界,也是菩萨行创造了世界,而如此美妙殊胜的华藏世界正是佛之修行神力所严净感得的。

  《华严经》第一品〈世间净严品〉宣说世尊成正觉,与此同时,小至一尘大至整个莲华藏世界都获得无限生命及力量,都进入佛的境界。而在〈世界成就品〉,普贤菩萨秉承佛的神力,宣说佛所住的莲花藏世界的构成与…

《《华严经》的形成、汉译、基本思想及其修行论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