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的形成、漢譯、基本思想及其修行論意義▪P4

  ..續本文上一頁十六品辯因,後叁品明果,亦名“生解因果”。叁,〈普賢行品〉辯因,〈出現品〉明果,即名“平等因果”;非差別顯故,亦名“出現因果”。四,第八會初明五位因,後明八相果,名“出世因果”,亦名“成行因果”。五,第九會中,初明佛果大用,後顯菩薩起用修因,名“證入因果”。因、果二門俱證入故,各分因異,果亦爲十也。[28]

  

  華嚴宗也就依據法藏和澄觀的說法將八十卷《華嚴經》分爲五部分:第一部分就是第一會六品,宣說闡明佛土與佛,這是菩薩修行之中所“信”的因果。描述此經所塑造的最高的崇拜對象毗盧舍那佛及其所教化的世界以及菩薩行的基本內容。第二部分由第二會直到第七會的四十八品,宣說闡明菩薩行,略舉佛與所說法,然後勸信令行,次第深入。這裏重點闡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菩薩修行階位,“果”是指佛地的功德差別,這屬于“生解因果”。第叁部分包括第七會中的第叁十六〈普賢行品〉、第叁十七〈如來出現品〉,“因”是普賢菩薩之行願,“果”是如來出現之果德,這屬于“出現因果”即如來出世的因果。第四部分爲第八會,“因”爲“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五位”的修行,“果”是指佛的“八相成道”之果德,這屬于“成行因果”。第五部分是〈入法界品〉,“因”是善財童子的參學曆程,“果”是證入的佛果。這屬于“證入因果”,即修行者可以通過這一路徑證入佛果。

  叁、毗盧遮那佛

  在佛教信仰領域,《華嚴經》推崇毗盧遮那佛,並且以其爲中心塑造出名爲華藏世界海的佛國世界。毗盧遮那佛並非由《華嚴經》首先提出,早在《阿含經》中就有他的名字,《梵網經》中已經有描述。但是,以法身佛來描述毗盧舍那佛,這可以說是《華嚴經》的創造。

  “毗盧遮那”一語,最早出現于《雜阿含經》卷二十二:“破壞諸闇冥,光明照虛空,今毗盧遮那,清淨光明顯”,此中所指的“毗盧遮那”一詞,系“太陽”之意。“毗盧遮那”的梵文詞爲Vairocana,又作“毗樓遮那”、“毗盧折那”、“吠嚧遮那”,略稱“盧舍那”、“盧遮那”、“遮那”,意譯“遍一切處”、“遍照”、“光明遍照”等。據《一切經音義》卷二十一載:“毗盧遮那,雲“光明遍照”也,言佛于身智,以種種光明,照衆生也。或曰“毗”,遍也;“盧遮那”,光照也;謂佛以身智無礙光明,遍照理事無礙法界也。”[29]《華嚴經》言,毗盧遮那佛全身發光,如同太陽。“光明遍照”之語在全經中隨處可見,譬如: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即于面門衆齒之間放佛刹微塵數光明。所謂:衆寶華遍照光明、出種種音莊嚴法界光明、垂布微妙雲光明、十方佛坐道場現神變光明、一切寶焰雲蓋光明、充滿法界無礙光明、遍莊嚴一切佛刹光明、迥建立清淨金剛寶幢光明、普莊嚴菩薩衆會道場光明、妙音稱揚一切佛名號光明。如是等佛刹微塵數,一一複有佛刹微塵數光明以爲眷屬。其光悉具衆妙寶色,普照十方各一億佛刹微塵數世界海。彼世界海諸菩薩衆于光明中,各得見此華藏莊嚴世界海。以佛神力,其光于彼一切菩薩衆會之前。[30]

  

  佛能在身上任何部位發出無量光明,佛的光芒照耀一切世間之海,照耀一切世間國土。《華嚴經》屢次提到,佛以定力、神力使會中的菩薩及其它會衆得以見到未曾見到的景象,聽到未曾聽到的話語。世間的衆生因爲目睹佛的光明的緣故,因爲佛光照耀的緣故,得以覺悟,獲得智慧。以毗盧遮那佛作爲佛之法身的象征,是將佛視作照耀一切、生育一切的太陽的結果。“毗盧遮那”象征佛智的廣大無邊,而佛之所以能夠如此,是其曆經無量劫海之修習功德而得到的正覺,是其智慧法身的體現、顯現。

  大乘佛教中的“法身”,又名“自性身”,或稱“法性身”,本來是指佛之自性真身。法身無來無去,依于如來藏而顯現爲法身,因此佛也稱爲“如來”。澄觀在《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四中這樣解釋“法身佛”:“夫真身寥廓,與法界合其體者……包羅無外,與萬化齊其用者,……窮源莫二。”[31]“法身”是一種永恒而普遍的真理,它無形無象,不可名狀,不可思議。人們平常所接觸的佛只是佛的應身、化身,而並非“法身”。《華嚴經》也是持這種觀念的,經中說:“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切諸佛刹,莊嚴悉圓滿。隨衆生行異,如是見不同。”[32]這是說,從本質上,一切佛身、佛心、佛土,都是平等而無差別的,也就是“一”。只是由于衆生的業力不同,喜樂各異,因而所見到的佛身、佛土也各不相同。佛針對衆生的根機與喜好而應化,顯現于世間的形象便各不相同。《華嚴經》的殊勝之處在于塑造了毗盧遮那這樣一位法身、報身、應身“叁位一體”的佛的形象。

  “報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報身”和“他受用報身”的分別。自受用報身是佛自己受用內證法樂之身,他受用報身是佛爲十地菩薩說法而變現的身。“應身”又名“應化身”,或“變化身”,即應衆生之機緣而變現出來的佛身。華嚴學者以十身相即融攝來解釋叁身,澄觀說:

  

  即叁身即十身者,若以佛身上十身者,菩提身、願身、化身、力持身、意生身,即叁身中化身攝也;相好身、威勢身、福德身,義通報、化;法身即法身;智身義通叁身,局唯報身故。即叁是十,即十是叁。若約融叁世間十身,即叁身者,如來身通叁身,智身亦通叁身,法身、虛空身即法身,余六通法、化,法身體故,隨物應國土等故。[33]

  

  而毗盧遮那佛是十身具足的。毗盧遮那是唯一的如來,是真正的世尊,十方微塵數諸佛都圍繞在他的周圍,成爲他的化身。《華嚴經》從頭至尾,毗盧遮那佛都沒有說過一句話,但是各位大菩薩和諸位善知識所表現出來的一切功德和智慧,以及演說的全部佛法,都是他的神力加持的結果。毗盧遮那佛具有一切智慧和最高覺悟,接受衆生的膜拜;同時,他也給信仰者以智慧和覺悟,給其顯示、加持各種神通,這就是其化身和報身的表現。而釋迦牟尼佛這位世間的聖人,也就成爲毗盧遮那法身佛的一位應化身。而從叁位一體的角度觀之,毗盧遮那佛與釋迦牟尼佛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並無什麼區別。

  正因爲佛的叁身分別只是從方便應化的角度去說的,其實質無有任何區別,因此,《華嚴經》並未對毗盧遮那佛與釋迦牟尼佛作出區分。《華嚴經》開初就說:“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34]在摩竭提的菩提場,是釋尊初成正覺之處。經中又說,在華藏莊嚴世界海的中央,普照十方寶光明世界種的第十叁層,“至此世界,名娑婆,……其佛即是毗盧遮那如來。”[35]依照一般的說法,娑婆世界的佛是釋迦牟尼佛,而此處則說毗盧遮那是娑婆世界的佛,顯然二者所指是一致的。《華嚴經·如來名號品》說:“如來于此四天下中,或名一切義成(即悉達多),……或名釋迦牟尼,或名第七仙,或名毗盧遮那,或名瞿昙氏,或名大沙門。”[36]可見,釋迦牟尼只是毗盧遮那的別名,是二而一、一而二的,並沒有嚴格的分別意義,所以經中或說毗盧遮那,或說釋迦尊。譬如〈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參訪的善知識,有岚毗尼林神、釋種女瞿波、佛母摩耶,都與釋尊的誕生有關。如釋女瞿波就說過:“今釋迦牟尼佛是也”,“晉譯本”[37]與“唐譯本”[38]所譯相同,而四十卷本則明確譯爲“今世尊毗盧遮那如來是也”[39]。因此,與其說釋迦牟尼佛爲化身,毗盧遮那爲法身,倒不如說“舍那釋迦,釋迦舍那”[40]更爲合適些。[41]

  四、華藏莊嚴世界海

  《華嚴經》所宣講的佛國世界名爲“華藏莊嚴世界海”,也稱之爲“蓮花藏世界”、“華藏世界”。這個世界就是毗盧遮那佛所居之處,是毗盧遮那佛教化的世界,它也是由毗盧遮那佛所創造的。這一國土是在娑婆世界成佛的毗盧遮那佛的化土。《華嚴經·華藏世界品》說:“此華藏莊嚴世界海,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于世界海微塵數劫修菩薩行時,一一劫中,親近世界海微塵數佛,一一佛所淨修世界海微塵數大願之所嚴淨。”[42]不僅如此,一切世界海的一切國土,也都是毗盧遮那佛曆劫修行所嚴淨的,如《華嚴經·世界成就品》說:

  

  所說無邊衆刹海,毗盧遮那悉嚴淨。世尊境界不思議,智慧神通力如是。菩薩修行諸願海,普隨衆生心所欲。衆生心行廣無邊,菩薩國土遍十方。菩薩趣于一切智,勤修種種自在力。無量願海普出生,廣大刹土皆成就。修諸行海無有邊,入佛境界亦無量。爲淨十方諸國土,一一土經無量劫。衆生煩惱所擾濁,分別欲樂非一相。隨心造業不思議,一切刹海斯成立。佛子刹海莊嚴藏,離垢光明寶所成。斯由廣大信解心,十方所住鹹如是。菩薩能修普賢行,遊行法界微塵道。塵中悉現無量刹,清淨廣大如虛空。等虛空界現神通,悉詣道場諸佛所。蓮華座上示衆相,一一身包一切刹。一念普現于叁世,一切刹海皆成立。佛以方便悉入中,此是毗盧所嚴淨。[43]

  毗盧遮那佛,能轉正*輪,法界諸國土,如雲悉周遍。十方中所有,諸大世界海,佛神通願力,處處轉*輪。[44]

  

  這裏是說,毗盧遮那佛創造了世界,也是菩薩行創造了世界,而如此美妙殊勝的華藏世界正是佛之修行神力所嚴淨感得的。

  《華嚴經》第一品〈世間淨嚴品〉宣說世尊成正覺,與此同時,小至一塵大至整個蓮華藏世界都獲得無限生命及力量,都進入佛的境界。而在〈世界成就品〉,普賢菩薩秉承佛的神力,宣說佛所住的蓮花藏世界的構成與…

《《華嚴經》的形成、漢譯、基本思想及其修行論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