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者成就无尽大藏。——以上为第二十二〈十无尽藏品〉的内容。
第五会为“兜率天宫会”,包括〈升兜率天宫品〉、〈兜率宫中偈赞品〉、〈十回向品〉等三品。这时,佛又升入兜率天。兜率天王庄严宫殿中的座位迎请如来,并且说颂赞诵佛。佛随即入座。——以上为第二十三〈升兜率天宫品〉的内容。金刚幢等十大菩萨和微尘数菩萨从十佛世界前来集会,各自说颂赞诵称扬佛德。——以上为第二十四〈兜率宫中偈赞品〉的内容。金刚幢菩萨由于佛的威力,进入智光三昧,受到诸佛称赞并且摩顶。金刚幢菩萨从定中起,向诸菩萨广说“十回向”法门,并且一一分别解说所修行相。——以上为第二十五〈十回向品〉的内容。
第六会为“他化自在天宫会”,包括第二十六〈十地品〉一品。当时,佛在他化自在天宫摩尼宝殿,诸方世界诸大菩萨都前来集会。这时,金刚藏菩萨由于佛的威力,进入大智慧光明三昧,受到诸佛称赞并且摩顶。金刚藏菩萨从定中起,向会众宣说“十地”的名称。这时,解脱月等菩萨请他解说,佛也放出光明给其加以神力,金刚藏菩萨便向会众演说甚深的十地法门行相。
第七会为“重会普光法堂会”,包括〈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阿僧祇品〉、〈如来寿量品〉、〈诸菩萨住处品〉、〈佛不思议法品〉、〈如来十身相海品〉、〈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普贤行品〉、〈如来出现品〉等十一品。佛在普光明殿,普眼菩萨向佛问从普贤菩萨三昧中所修的妙行,佛教诲他自己请求普贤菩萨宣说。这时,大众希望见到普贤菩萨并且殷勤顶礼,普贤菩萨才以神力出现,向会众广说“十大种三昧”的高深法门。——以上为第二十七〈十定品〉的内容。普贤菩萨又向大众宣说十种神通。——这是第二十八〈十通品〉的内容。普贤菩萨又向会众广说十种法忍。——这是第二十九〈十忍品〉的内容。这时,心王菩萨问,佛便向他宣说阿僧祇不可说数量的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的事理。——这是第三十〈阿僧祇品〉的内容。心王菩萨又向大众宣说诸佛世界的寿量和它们的长短比较。——这是第三十一〈如来寿量品〉的内容。心王菩萨又向大众宣说十方菩萨和他们的眷属的住处以及常住说法的地名。——这是第三十二〈诸菩萨住处品〉的内容。这时,会中诸菩萨心中希望知道诸佛的国土、本愿、种姓、出现、佛身、音声、智慧、自在、无碍、解脱等不思议事,佛便加持青莲花藏菩萨广说佛所住的十不思议法门。——以上为第三十三〈佛不思议法品〉的内容。普贤菩萨向诸菩萨演说佛的身相庄严,略说有九十七种大人相,广说十华藏世界海微尘数大人相。——以上为第三十四〈如来十身相海品〉的内容。佛向宝手菩萨宣说如来的“随好”中各有光明,周遍法界,能够拔出地狱众生之苦,使其生于兜率天,乃至使得这些众生证得十地等光明无尽的功德。——以上为第三十五〈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的内容。普贤菩萨又向大众演说佛为了解脱众生的结缚以及能障百万法门的瞋心,告诫众生应当勤修十法,具“十清净”、“十广大智”,获得“十种普入”,住于“十种妙心”,获得“十种佛法善巧智”。——以上为第三十六〈普贤行品〉的内容。这时,佛从眉间放光,名“如来出现光”。“如来性起妙德菩萨”向佛请问大法,佛又放光使其进入普贤菩萨之口,普贤菩萨便广说佛以“十无量法”出现,以十无量百千阿僧祗事得到成就。说完之后,诸佛、菩萨称赞并且为会众授记,普贤菩萨最后说颂激励众生受持。——以上为第三十七〈如来出现品〉的内容。
第八会为“三会普光法堂会”,包括第三十八〈离世间品〉一品。佛在普光明殿,普贤菩萨进入佛华藏庄严三昧,菩萨从三昧起,普慧菩萨请问“菩萨依”、“菩萨行”乃至佛示涅槃等二百个问题,普贤一问十答,分别演说二千法门。诸佛显现于前向其赞喜。普贤菩萨再用偈颂重说菩萨的功德行处。
第九会为“逝多园林会”,包括〈入法界品〉一品。佛世尊与以普贤、文殊菩萨为上首的五百菩萨以及无量世主等同聚于室罗筏国逝多林给孤独园大庄严重阁。这五百菩萨与声闻、世间诸王均于心中产生请求佛为自己宣说佛法的想法。世尊感知了他们的心念,进入了师子嚬申三昧而显现出不可思议的神变世界,佛以神力使得逝多林变得美妙庄严,因佛之伟力使得逝多林之上的虚空也变得美妙庄严,并且遍照十方世界。十方各有菩萨及其眷属归附来聆听佛宣说佛法。这十方一切菩萨及其眷属都是在普贤行愿中成就的。对于上述菩萨所示现的境界,诸大声闻因为自己的修习善根不足等等多种原因如聋如盲,无法得见。经中以十种比喻来说明声闻众生无法观见佛、菩萨境界的原因。十方世界的十位大菩萨遍观十方而各自说偈赞颂佛德以及此次聚会,并且各自显现自己所证。当十方的十位菩萨诵完赞颂佛德之偈后,普贤菩萨又为会众详细地以十种法句说明了师子奋迅三昧的内容。世尊为了使得会中的诸位菩萨能够进入师子奋迅三昧,从自己眉间的白毫相放出光明,群集之菩萨因此而进入师子奋迅三昧。此时,文殊师利菩萨禀承佛之神力,观察十方,分别通赞逝多林之庄严等此会所具的过去、现在、未来三种世间之自在大用。会中因世尊加持之力而进入师子奋迅三昧的诸大菩萨这时也因三昧之力生起救度众生之大用。至此,在逝多林及大庄严重阁进行的“本会”即结束。随后的“末会”五十五会,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内容。
以上是唐译本《华严经》九会三十九品的梗概。晋译六十卷本中只有八会三十四品,这是因为晋译本缺译〈十定品〉一品,并且以〈十地品〉以下十一品同为第六会而减少“一会”还有,唐译本八十卷〈如来现相品〉以下五品在旧译中合译为〈卢舍那佛品〉一品。这样,唐译本与晋译本一共相差一会五品。七次集会的场所为:“菩提场”、“普光法堂”、“忉利天宫”、“夜摩天宫会”、“兜率天宫”、“他化自在天宫”、“逝多园林”,其中,在“普光法堂”集会三次。
篇幅巨大的《华严经》,尽管并非形成于一时一地,但却有着较为严整的结构。依照“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分来科判此经,一般以初品〈世主妙严品〉为“序分”,〈如来现相品〉(六十卷《华严》名为〈卢舍那佛品〉)以下为“正宗分”。关于“流通分”,古来有多种说法,北魏慧光以〈入法界品〉为“流通分”,隋代净影慧远以〈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以下为“流通分”,隋代灵裕以〈入法界品〉最后的偈颂作为“流通分”,而法藏则认为此经没有“流通分”。法藏说:“初品是“序分”,二〈卢舍那品〉下是“正宗”,经来不尽故无“流通”。”[21]译出的经文并不完整,“流通分”未曾译出。这是法藏的第一种解释。关于此经本来就没有“流通分”的理由,法藏说:“又释此经总无“流通”,以前七会各无“流通”故。《大般若经》十六会末各别“流通”。此不同彼,故知此经总无“流通”,表显法门无终尽故。”[22]其次,“为此经是称法界法门说,故总无“流通”。”再其次,“以所入无极故,无终“流通”,如修生佛果有始无终。”[23]法藏以为,《大般若经》等大经每会之后都有“流通分”,全经之末尾也就有“流通分”,而此经每会之后并无“流通分”,因此全经也无“流通分”。这是第一项理由。第二项理由是,从佛教义理角度言之,此经所言修行法门没有终尽,所入的法界没有终极,因此,就没有“流通分”。澄观则不赞成法藏的判释,认为此经“三分”俱全。澄观这样说:
所以三者,夫圣人设教,必有其渐,将命微言,先彰由致,故受之以“序分”。由致既彰,当机受法,故受之以“正宗”。“正宗”既陈,务于开济,非但笃于“时”、“会”,复令末叶传芳,永耀法灯,明明无尽,故受之以“流通”。非唯一部,当“会”当“品”等,皆容有之,故依“三”也。[24]
澄观认为隋代慧远的判释最为合理,“以奇人进修示物,有分流通相故。故慈氏云,若有敬慕心,亦当如是学。”[25]澄观以后,华严宗一般以澄观之说为正统看法。
上文所述的古人对于《华严经》有无“流通分”的分歧,涉及到〈入法界品〉在此经中的地位问题,以为此经缺乏“流通分”的最核心理由恐怕在于不大愿意将〈入法界品〉当作在全经中地位偏弱的“流通分”看待。如法藏就不希望将〈入法界品〉当作“流通分”,而赞成其说的近现代佛学家或多或少也有这一考虑。日本学者龟川教信就认为:“有关流通分虽然区分为有、无两说,但是法藏之正确所立,本经为称法性之根本教者,特不另立流通分为是。”[26]这一说法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从《华严经》形成的历史看,〈入法界品〉形成与流通在前,《华严经》的编订在后,因而〈入法界品〉不大可能如同小部经一样正好成为全经的流通分。但是,澄观以后,华严宗将〈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出场以后的部分当作流通分也是可以成立的。正如澄观所说:“谓前九会是本会,亦是佛会,佛为主故。从文殊至福城东已后,并是末会,亦是菩萨会,以诸善知识为会主故。”[27]可见,从性质上说,〈入法界品〉与前面的八会是有些不同,因而也就可以将此品所言善财童子的参学过程当作前述“本会”的实践典范看待。
古代佛学家也有从经义角度解释《华严经》之结构的。法藏在《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和《华严经文义纲目》中都以“五周因果”判释此经。澄观在《华严经疏》卷四中沿用法藏的这一说法来解释八十卷本《华严经》:
此经一部有五周因果,即为五分。初会中,一周因果。谓先显舍那果德,后〈遮那〉一品明彼本因,名“所信因果”。二,从第二会至第七会中〈随好品〉,名“差别因果”。谓二…
《《华严经》的形成、汉译、基本思想及其修行论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